吕中秋
【摘要】本文从客观解读、个性解读和适度解读三个角度讨论教师应该如何对文本进行解读。
【关键词】教师;语文;文本解读;策略
西方的“文本”一词,源于拉丁文的texere,本意是波动、联结、交织、编织,并因此衍生了构建、构成、建造或制造等意义。对于文本定义颇多,可归纳为,一句话、一件事、一个人等被用话语记录下来,都可被视为文本。我们所要研究的文本的含义,远没有这么丰富。本文所要研究的文本即是指教材选文,语文文本是指语文教材中的选文。
有人这样说,顶尖级的文本不一定是顶尖级的教材,也就是说,文本的原生价值和教学价值不是完全等同的,有时是相会分离的。“面对解读所得的深刻而丰厚的内容,哪些应该纳入到教学设计之中,这需要鉴别与取舍,需要教师对文本解读作教材化教学化处理,对其进行梳理、重构、整合,再通过恰当的方式加以呈现。鉴别与取舍实际上就是对课文教学内容的把握与教学目标的设定,这是确保阅读教学的针对性与有效性的首要条件。”这一问题即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教什么”的课程问题。
一直以来,文本解读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总结其中的规律,得出文本解读具有“相对性”的结论。“文本解读有其客观性,但又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文本解读有其确定的一面,但也有其不确定的一面;文本解读需要源于文本、尊重文本、回归文本,但又不能完全就事论事地拘泥于文本,还要有适当的延伸和超越。所以,文本解读要把握好一个‘度,没有绝对性,只有相对性,这就是文本解读的‘相对论。”
文本解读的过程,事实上就是读者(包括教师与学生)和作品对话的过程,这一对话过程包含了读者的主观感受。一般读者可以从任何方面进行文本解读,但是教师由于其角色的特殊性在对文本进行解读的时候可以带有自己的主观色彩,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同时应充分尊重文本的客观性和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文本进行客观解读、个性解读和适度解读。下面我们分别从这三个方面进行讨论。
第一,文本客观解读。
近年来,淡化文体的趋势不仅出现在写作教学中,同时也深深地影响了阅读教学,其中最为重要的表现就是教师在解读文本时不考虑文体的要求,甚至混淆文体,从而导致对文本的随意解读。《端午的鸭蛋》是汪曾祺写的一篇谈文化、忆旧闻、寄乡情的民俗抒情散文,但是有位教师在教学时一上课就用多媒体大屏幕展示出各种各样的节日食品, 然后问学生吃过没有, 这些食品分别是什么节日的食品。学生回答后,又让学生集体朗读了一遍课文。接着问学生: “谁能说说自己家乡有什么别具特色的食品, 是怎么做的, 如何吃, 有哪些特色? ”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 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一篇抒情性散文就这样被随意地教成了纯粹的食品说明。显然,这位教师对这篇文章的解读是不准确的,带有随意的性质。究其原因,主要是忽略文体的特点和要求,如果在对文本进行解读时判断其为散文而不是说明文,恐怕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错误了。
任何文章都不是鼓励的,都是一定社会条件的产物,无论是语言还是内容都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因此在对文本进行解读时,写作背景是客观解读的一个重要的切入点。“如果了解了文章写作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活境遇、脾气秉性、创作风格乃至创作心态,那么我们就可以把文章纳人一个广阔的视野中,从而对其立意和主旨有一个正确、全面和明晰的认识。”
例如,对于《荷塘月色》一文的主旨,教参认为缘于作者对蒋介石背叛革命制造白色恐怖的不满。这样解读虽然也能说得过去,但又觉得失之肤浅。于是,我找来了朱自清先生在清华任教时写的随笔以及其他有关史料,了解到了先生当时的真实境况:除了国家命运多外前途堪优的因素外,先生的个人境遇包括工作、生活和家庭等诸多方面也陷入了危机。妻子儿女一大家,都靠他一人支撑,生存压力不堪重负;父子、婆媳矛盾不断,更使得他苦不堪言。国事家事并累,使得先生内外交困、心力交瘁,于是来到这“另一个世界”以求得到片刻的宁静;不得满足后又回想起了古代采莲的趣事,借以表达对美好生活(包括爱情生活)的向往和渴求。从这一事例我们不难看出,这位教师并没有迷信教参上的说法,而是从文章的写作背景入手,这样的解读不仅符合情理,而且比“照抄”教参深刻得多。
第二,文本个性解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提出这样的要求:“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学生是语文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主动建构文本意义。在对安徒生的童话《丑小鸭》进行教学时,有的学生认为丑小鸭其实原本就是一只天鹅蛋,就算不付出努力也会长成天鹅的。那么这样的解读可以吗?首先值得肯定的是在做出这样的解读时,学生一定是建立在对文章内容充分理解的基础上的,如果不能理解文章内容,就不可能有这样另辟蹊径的发现,这是值得肯定的。如果说丑小鸭本来是一只天鹅蛋是对文本的个性解读那么它不经过努力也会变成白天鹅是正确的吗?根据上文的论述,我们知道对文本的客观解读是首先要正确判断文本文体。《丑小鸭》是一篇童话,而且是带有励志色彩的童话,这不仅是作者的意图同时也是教材编写者的意图。童话式带有浪漫色彩的,在童话里,就算是鸭子经过努力也会变成美丽的白天鹅,但是即使原本是天鹅蛋不努力也不一定会变成白天鹅。
尽管“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对文本解读,尤其是语文文本解读,是由其相对确定性的。对文本的个性解读是建立在客观解读的基础上的,个性解读须结合文本文体、写作背景,尊重教材的编写意图,基于尊重作者原意进行解读,而不是凭空想象、随意捏造、肆意曲解,在实际教学中,更应警惕歪曲的个性解读带来的负面影响。语文是人文色彩极浓的一门学科,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汉语言文本承载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对文本的正确解读,对汉语言文字的正确运用往往决定着年轻一代的文化定位、文化归属。语文阅读教学的要义在于帮助学生挖掘汉语言文字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内涵,探讨如何运用有效的学习策略,使学生透过文字的表面,深入思考、认识祖国的悠久文化和优秀传统,培养他们对中华民族共同历史、共同文化、共同生活方式的认同感、归属感。
第三,文本适度解读。
对文本解读的深度的讨论历来是莫衷一是。有人认为“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人言亦言,过于肤浅,缺乏个性”。语文与其他学科有本质区别,简单的语言文字可以渗透进各个学科,对语文文本的解读容易陷入只讲“人文”不讲“工具”的怪圈,同时也容易走进指注重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的分析和操练,而忽略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因此,在对文本进行解读时应挖掘文本深层含义,不应仅仅停留在表面,在深层挖掘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和正确的阅读方法。
哲学上讲,做事情要把握好“度”,这一准则同样适用于文本解读中。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有的教师过分挖掘文本含义,不仅达不到预想的效果,反而适得其反,造成过度解读。
教师角色不同于一般读者,在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时应充分考虑学情、学段目标、教材编写者的意图,从文本的语言入手,真正融入到创作情境中,而不是对文本支离破碎的过度阐释,古人云“过犹不及”同样适用于过度解读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游泽生.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的深度思考[J].教学与管理,2010(11).
[2]崔国明.文本解读的“相对论”[J].教学与管理,2011(6).
[3]高培全.文体——文本解读的一把钥匙[J].语文教学通讯,2007(4).
[4]刘方.文本解读“三个一”[J].语文教学通讯,2007(11A).
[5]周玉明.高中阅读教学重在文本的深度解读[J].上海教育科研,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