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育实效性

2013-04-29 00:44李玲
新校园·上旬刊 2013年6期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提高

李玲

摘 要:从北京大学于2006年9月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至今,这门课程经历了七年的发展时间,广大大学生通过这门课程了解了中国近现代史,了解了中华儿女为了祖国的独立富强而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经过两年半的教课经历,对于如何提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程的教育实效性,笔者通过思考进行了一些总结,希望能通过一些研究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工作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提高;教育实效性

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以及教育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面向大学生的历史教育主要是通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这门课程展开的。其目的是从历史教育的角度来承担对青年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功能,帮助他们了解“中华民族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与“争取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两个历史任务,懂得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深刻地领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纲要使青年学生通过对相应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构建健康向上的精神世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认同国家当前的主流意识形态,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树立坚定的理想和信念。纲要的教育工作有着重要的作用,概括起来有六个“有益于”:有益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有益于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操的培养,有益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有益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有益于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的培育,有益于加深大学生的政治认知。但在目前的纲要教育工作中还存在着大量的问题:

(一)大學生对思政课程的重视程度普遍不够

我国当代大学生的教育大环境发生了变化。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大学生的生存压力、就业压力很大,很多大学生过度关注个人利益,甚至认为政治和历史无法带来直接的利益,而表现出对政治和历史知识的不重视。

(二)大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相对缺乏

在有关青少年对中国历史知识掌握情况的抽样调查中发现,1065个受测试的人中,及格率仅为15%,其中即使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平均分也只有33.46。以上数据表明,青少年的历史基础知识相对缺乏,虽然也有一部分学生有一定的历史知识的储备,但是这些储备还远远不够。

(三)纲要教育的师资队伍组织结构不够科学

对于纲要课的教学工作,目前我国高校师资队伍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专业的历史教师,一种是从事“两课”教学的教师。这样的师资队伍中各有各的专业研究方向,缺乏有机的整合,也不利于纲要教学水平、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教学模式比较单一,考评体制相对陈旧

在两年多的教学工作中,笔者在和大学生的广泛接触和交流中发现,大多数学生认为纲要课程上课方式过于机械、枯燥,偏重理论的灌输,不够生动。很多学生表示上课只是为了应付期末的考试,并没有多少学习的兴趣。另外,纲要课程的教学考评主要是期末考试成绩,通常学生只要死记硬背教师给出的重点就能及格,这样就使大学生养成了临时抱佛脚的习惯和只求考试及格的学习心理,使大学生缺乏学习的内驱力,谈不上对中国近现代史的思考,也达不到纲要课程要求的教学效果。

由于以上问题的存在,传统的纲要课的教学工作没有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故对如何提高纲要课的教育实效性这一问题的讨论就很有必要。

二、纲要课教育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改革开放不断推进,各种思潮对高校教育和大学生价值观产生冲击

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好奇心强,但是对政治的敏锐性较低。同时,西方的各种不良思潮涌入中国,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带来了较大的冲击。很多大学生开始出现价值主体个体化,表现为极端的个人主义,毫无社会责任感,价值取向功利化和短期化。另外,当代大学生思想复杂,心理问题突出。当代大学生独生子女多,生长环境比较优越,缺少失败的磨练,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容易情绪化。

(二)高校开设纲要课程晚,相关体制不够完善

纲要是国家中宣部、教育部“2005年新课程实施方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007年春季才正式开设,到现在仅有六年时间,相关体制还不够完善。

首先,由于纲要教育起步晚,教学队伍的专业素质还有很多需要提高的地方。比如缺少丰富的任课经验,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缺乏总体把握,这都需要在大量的教学实践中慢慢摸索总结。其次,全国有些高校是没有历史专业的,中国近现代史方面的资料相对缺乏,任课教师缺少足够的参考资料来丰富教学内容,难以将政治和历史问题很好地融合。最后,虽然目前大部分高校已经划拨了思政教育的专项经费,但仍无法满足思政教学工作正常运转的需要。38.5%的高校认为目前的经费还不能满足思政教学的需要,37.7%的高校没有回答此问题,只有23.9%的高校认为基本满足。

三、提高高校纲要教育实效性的主要途径

(一)发挥高校的主导型作用

1.高校应该重视人文精神的价值取向和校园文化对纲要课程实效性的推动

高校要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而校园文化就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从校园的规划,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建设,校风、校训、师生行为规范到图书馆资料的配备,高校都要有意识地营造一种浓郁的人文气息,从而以其强大的文化渗透力,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情操,把校园文化和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有效地隔离开来,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营造一个相对纯净的环境。

2.高校应该加大对纲要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和资源投入的力度

高校应该较多地引进专业方面的人才,尤其是历史教师,其次是研究思政教学的教师。两个专业的教师可以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互相补充,逐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形成稳健的教师队伍。在资金投入的力度方面,需要国家和学校共同努力。首先,学校应该划拨专项经费用于购买与教学相关的教学资料和杂志,使学生和教师阅读到更多中国近现代史的知识。在对历史认知深化的基础上,进行政治理论方面的升华,教学效果会更好。其次,高校应该加大投入,对任课教师进行持续的专业培训。同时,聘请专家针对纲要任课教师开展主题讲座,针对重点、难点、热点问题进行集中地讲解与辅导。最后,建立纲要课程师范点,组织教师学习和交流,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及科研水平。

(二)加强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的引导性作用

1.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经常会出现教师认真备课,但在教学过程中却“言者谆谆,听者杳杳”的情形。最后教师逐渐丧失对理论教学的自信和激情,学生因教学内容的枯燥而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也达不到预期效果。究其原因是,在纲要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文本话语范式的情况,即就理论而理论,偏向于单一文本灌输的“一言堂”,只强调了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参与。

因此,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教学过程应该是双向的交流模式,需要教師和学生双方的参与,缺少其中一方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文本话语方式应该被人本话语范式所取代,即强调对话的双向互动方式,对话的双方在一个平等基础上互相尊重,是民主和开放的。这样教师才能起到引导性作用,启发学生思考,最终实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目标。

2.教学方法的改进

(1)参与—体验式教学方法

所谓的参与—体验式教学方法就是通过学生“课外考察”和“课内演讲”相结合,使学生由过去的教学过程的被动者变为主动者,由过去的历史知识的接受者变为探寻者。具体操作过程分为四步:第一步,把一个班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给每个小组不同的有关中国近现代史的调查主题进行个体化的调研。第二步,在教师的指导下,针对某一问题查阅资料。第三步,学生将研究成果制作成多媒体课件。第四步,学生开展课内5~10分钟的专题演讲活动。

学生在参与—体验式的教学过程中,激发了学习热情,从“被动参与”到“主动请战”,从“默然处之”到“激情满怀”,从“畏惧犹豫”到“信心百倍”。学生的演讲使学习过程焕然一新,也有助于弱化教师“一言堂”所带来的视觉和听觉的疲劳。参与演讲的学生在题目选定、资料收集整理、逻辑分析、制作课件、语言表达等各方面都得到了锻炼和提升,将会受益终生。

(2)专题教学方法

怎样解决教学内容多和教学课时少的困难与矛盾,这是纲要任课教师需要努力探索的方向。专题教学法解决了这一问题,在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同时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学经验,笔者设置了十个研讨专题,通过备课和讲课的环节机动整合,基本覆盖了教材内容。首先,少安排与中学课本重复的历史内容;其次,适当地加入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专题讲座,使学生明确学习纲要的重要性,以及培养大学生文化素质的重大意义。

(3)多媒体教学法

将多媒体教学法运用于纲要课程的教学中,使传统的平面教学模式转变为立体教学模式,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更多的生机和活力。

首先,多媒体教学可以使教学过程展示出新颖性和独特性。我们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发现,旧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用于新课堂的发展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的教学工作也要与时俱进。引入多媒体教学这一现代化教学手段,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有很好的作用。

其次,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科学实验证明,在人类接受信息的过程中,83%的信息来源于视觉,只有11%的信息来自于听觉。多媒体教学可以通过大量的图片和视频资料,营造出一个图、文、声并茂的学习环境,把学生带入丰富多彩的立体课堂,刺激学生的各个感官,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第三,多媒体教学可以将教学内容由静变动,使抽象呆板的理论教学通过生动的图文形式直观地表现出来,从而避免理论课的枯燥,使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更为轻松。

第四,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真实的历史图片和影像资料,生动的画面配以背景音乐,使学生更能深入其中感受到老一辈革命家为我们的今天所作出的伟大贡献,从而实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王令金,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育教学研究[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7,(06):27.

[2]梁金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热点问题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234.

猜你喜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提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
试论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
多渠道提高幼儿的语言交往能力
提高幼儿教育质量的策略研究
让作文互评提高能力
漫谈初中作文教学
人物说史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正确树立唯物史观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研究初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