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医学院校医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013-04-29 12:41王艳春
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 2013年6期
关键词:医德教育问题

王艳春

摘要:高职医学院校医德教育存在一些问题,体现在学校重技能轻医德教育、医德教育滞后,以及学生医德认识与传统医德认识相悖等方面。既有客观原因——医疗行业和学校的问题,也有主观原因——高职医学生重物质利益轻精神追求、重专业学习轻医德培养、教师重知识传授轻人格导引等方面。文章对其中原因进行分析,为解决上述难题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医学院校;医德教育;问题;原因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2-0128-02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生存质量的提升及医患关系的日趋紧张,医学人文关怀与医德教育显得格外重要。但在高职医学院校,学生的医德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学生的医德素养没有得到很好地提升,甚至认为医德教育无关紧要。实习生、毕业生医患纠纷时有发生,社会的满意度不高。笔者从高职医学院校医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医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1.重技能轻医德教育

虽然医德培养贯穿学生的整个在校学习过程,但由于医学专业的发展不平衡,大部分教师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认为在高职医学生的教育过程中,专业理论与临床操作技术比品德修养更重要,因而大肆宣扬与渲染专业知识与技能操作的重要性,轻视思想道德品质的养成。

2.医德教育滞后

众所周知,《护理伦理学》在培养护理学生医德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因师资缺乏等原因,仍由人文社科背景出身的教师讲授,且只在一个学期开设,而不像国外的护理教育在各个学期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与需要由临床护师、品德高尚的护理专家、医学理论专家讲授。另外,受教学规范化与教材内容所限,学院目前尚无力根据时代特征与社会热点问题来补充、完善教材,课程内容不能很好地适应时代需要,医德教育仍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3.学生的医德认识与传统医德教育相悖

入学门槛低,扩招给高职医学院校带来了发展契机,但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职校生普遍是初中毕业,文化基础薄弱、单亲离异家庭、问题家庭学生很多,致使这些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存在一定偏离。受当今实用主义与享乐主义价值观的影响,一些医学生甚至认为医德培养无足轻重,认为进入医院参加工作的决定条件不在于思想品德是否高尚,而在于送钱托人情找关系;进入医院后视收取患者家属红包、由患者家属请客送礼为常态。这与传统的医护从业人员的优秀品质大相径庭,完全背离了中外医德名著对从医人员道德品质的严格描述。

二、原因分析

围绕高职医学院校医德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是必要的,也是十分紧迫的。下面主要从环境(社会环境与学校环境)与主体(学生与教师)两方面进行分析与探讨。

1.客观原因

(1)医疗行业自身存在的问题。①医疗行业不良风气的影响。当今医疗行业医患关系紧张,部分医护人员把医院视为挣钱的场所,收红包、拿医药回扣、漠视病人的现象时有发生。此外,个别医生根本不尊重患者的权利,不尽自己应尽的义务,认为患者医学知识贫乏,进了医院就应当听医生的命令。若不然便是患者无理取闹,医生可以对患者及其家属颐指气使;②部分医护人员职业道德缺失。高超的医术和良好的医德是一名优秀医护人员必备的基本条件,而在二者兼备的情况下,唯有以医德为基本,才能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顺利开展各项医护工作。然而,部分医护人员背离“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医德原则,走上“以医致富”的歧途,在医疗活动中表现出以患者地位、权势及与己的亲疏程度来决定诊治活动与服务态度,违背职业原则,丧失职业道德。

(2)学校医德教育存在的问题。①医德课程设置受限。学院医学培养目标往往定位于合格医护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对道德品质没有特别明确的规定,致使课程设置没有充足估计社会与学生的实际需求,不能充分认识医德信念在自身技能中所发挥的能动作用。在开设的所有课程之中,除去国家规定的政治理论课外,大多数医学人文课程是作为医学专业主体课程的配角出现的,都是考查课或选修课程。在医德课程设置上沿袭多年的传统,而不是根据时代需要及时补充和设置;②医德培养主体缺失。作为高职护理学生医德培养的主体,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人群:一是教师;二是学院内从事学生工作的管理者(辅导员、团委、学生处);三是实习医院医教科的管理人员与实习带教医护人员。但在实际中,多数医学专业课教师强调专业知识与技能操作的重要性,相对贬低甚至忽视道德品质教育;思想政治课教师强调道德培养的重要性,但其课程性质与考核方式对学生起不到决定性作用而流于孤芳自赏;学生工作的管理者由于自身受教育与专业背景有限而在认识上有所偏差;实习医院的管理人员与实习带教医护人员由于工作性质与工作重点的限制,往往顾及不上医德培养与教育。正是医德培养主体自身医德医风修养的不足乃至缺乏,导致学生同样轻视医德,因而当今医护人员的道德修养与合格医护人员的标准相距甚远;③医德培养制度不够完善。学生医德培养工作的落实与推进需要一系列制度作保障。虽然学校在医德培养方面宏观上有一些制度,但往往不能落到实处或无法落实。例如,一般的工作目标都写到“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医护从业人员”,实际上这只是一句空口号而已。在学生医德培养制度保证方面不是“简明扼要”、“模棱两可”,就是根本没有相应条文,即使有也缺乏可操作性,且达到目标与否也不做相应的奖罚规定,这也是造成医德培养无法在实际中深入的重要原因。

2.主观原因

医学生作为“拯救生命、救死扶伤”的准医生,无论知识结构要求还是道德品质,都有高规格的要求。但由于高职医学生多为初中毕业生,学习成绩相对落后,道德品质相对低下,年龄偏低,在大是大非面前往往认识模糊且得不到家长的正常引导,这是医德得不到很好贯彻的主观原因。

(1)重物质利益,轻精神追求。高职生由于年龄、心理成熟度与高职教育等特殊性,在人生道路上往往陷入世俗观念难以自拔。在现实物质与精神追求两者关系上,往往重物质利益、现实实惠而轻精神层面的追求。极度的个人自私主义价值观占主导地位,而对于精神方面如高尚的道德操守很少在其考虑范围之内。

(2)重专业学习,轻医德培养。在医学专业与道德培养的轻重权衡上,高职护理学生往往重专业学习而轻医德培养。这既有传统思想之偏见,又与学校课程安排与目前用人单位用人体制相关。在课程安排上,大部分医学人文课程教学时数少,且作为考查或选修课。学生学习的最终目标是为工作,而用人单位恰恰看重医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并不是医学生的思想道德表现。这一切都造成了学生在实际中重专业学习而轻医德培育的现实境况。

(3)重知识传授,轻人格引导。作为高职护理学生教育的主体,授课教师在医德教育过程中的作用举足轻重。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教授思想政治课的教师还是教授医学专业知识的教师,都不能很好将“传道”置于首位。教师受学时压力与课本知识考核体系的影响,往往把自己视为传授课本知识的中介,陷入其中难于自省。由于其定位的失误,片面上助长了学生轻视德育教育的气焰。而教师从事具体的临床工作,陷于事物性工作难以抽身,因而没有时间对医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与人格引导。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文件选编(1978~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李德贤.浅议医德情感的培育[J].中国医学伦理学,1998,59(3).

[3]陈君.浅谈医学生的医德教育[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3).

猜你喜欢
医德教育问题
高校医学生的医德教育简述
医学院校辅导员在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卫生类高职院校医德教育现状调查
“中国梦”在民族地区医德教育中的现实意义初探
“微时代”视阈下医德教育的变革、创新与坚守
避开“问题”银行股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浅析新形势下医学生医德教育培养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