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口语交际中的东西文化差异与大学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2013-04-29 11:25韦冬
科海故事博览·科教论坛 2013年6期
关键词:文化差异口语交际学习

韦冬

[摘 要]:随着经济文化全球化的深入,中国与世界的交往日益频繁,我们有越来越多的机会与外国人打交道,英语学习也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口语交际水平更是我们英语素质的一个综合体现。然而在实际交往中我们也遇到了诸多问题,所以我们不能忽视文化差异的存在。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我们大学生在大学英语学习尤其是口语学习过程中应该注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大学英语 口语交际 文化差异 学习

一、日常交际活动中的尴尬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走进中国,也有越来越多的国人走出国门,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与老外打交道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一些令人尴尬的情况:和外国人交谈时,出于关心问了一句“How old are you?”,殊不知这样侵犯了别人的隐私;当外国人称赞我们时,有人会用“Your are flattering me(过奖了)”来回答,弄得对方尴尬。还有一些例子:一些英语考试成绩很棒的同学,由于对文化差异了解不多,在与外国人打交道时经常引起不必要的误会、误解;国内的许多优秀学子经过重重考试难关踏上异国求学道路,到了国外却面对巨大的文化冲击感到无所适从,满怀善意地与人交谈却感到困难重重,有时甚至引起别人反感导致矛盾冲突。

美国教育家温斯顿·布伦姆伯克说过:“培养学生只懂语言而不懂文化是培养能说流利语言的傻瓜的最好方式。”对于新时期的英语学习者来说,了解东西文化差异是进行语言学习、语言交流的必备条件和手段。

二、文化差异在口语交际活动中的表现

(一)称呼

受几千年的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在观念上十分注重伦理道德,讲究尊老爱幼。在中国晚辈对长辈不能直呼其名,否则会被认为不讲规矩,没有教养。而在英美国家,称谓方面则显得简单的多,他们与人交谈时对对方一般直呼其名,对领导、长辈也是一样,因为在他们看来这种直接的称呼更容易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另外,西方人亲人之间的称谓十分简单且随便,同辈之间如brother或sister,仅有性别差异,没有大小之分;父母同辈一律称为uncle或aunt。而在中国,这类称呼十分复杂。汉语用“姓+称谓词”,如“李院长”、“王经理”、“赵老师”等等;而在英语中则是“称谓词+姓或名”,如President Clinton,Doctor Smith。在中国,我们经常用“老”+姓氏来称呼熟人,如“老王”、“老李”,在我们看来这样显得很亲切。而在西方,不同年龄的人在交往中也可以直接称名字,或者在名字前面加上my dear 以表示关系亲密,如my dear Mahin;在他们看来“老”字意味着衰弱和不被社会所用,人们都忌讳“老”字。

(二)问候

在英语环境中,对陌生人他们经常用How do you do?问候对方,对方也以How do you do?回答;对熟人则用How are you?以问候,回答时常用Fine,thank you.And you? 而在汉语环境中我们见面时经常说的是“吃了吗?”“去哪了?”对于中国人而言,这些只是自然的问候而已,并不具备语言里所表达的真正含义,这就相当于英语中的“Hello”“Good morning”,但是很多外国人不是很明白这些委婉的问候,而按照他们的思维去理解,这就会出现误会。如果按照我们的习惯,用“Have you eaten yet?”来问候外国人,他会以为你真的问他吃了没有,会以为你要邀请他去吃饭。而对于“Where are you going?”他会很生气,因为他认为你干涉了他的隐私。他可能会回答“It is not your business.”这样就会使彼此很尴尬。

(三)话题

由于生活方式、社会习俗方面的差异,我们喜欢谈的话题不一定是西方人喜欢谈论的内容,有些甚至是他们想避免的话题。因此,在交谈开始前,我们要了解对方在话题选择上的偏好,这样就可以找到共同语言。一般来说,英美人比较喜欢谈论的话题有:天气、兴趣爱好、电视电影等娱乐活动、旅游度假、工作、房子、车子、新闻等。当然有些话题是需要我们注意避免的,比如:

1、年龄问题

在汉语文化中,谈论年龄是很正常很自然的事,问问年龄在某种程度上还体现了对对方的关心。但在英美文化中,年龄属于个人隐私,是一个很敏感的话题,尤其是不能随便问女性的年龄,否则可能会导致尴尬的境地。

2、婚姻问题

这个话题与西方人的婚姻观念有关,也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在西方,终身不娶、不嫁的人很多;很多人很晚才结婚;结婚后离婚的情况也比较多。所以这个话题我们最好避而不谈。

3、健康问题

我们见面时经常会谈论一些与个体健康相关的问题,以示关心,如“最近好像瘦了?”“天气冷,多穿点衣服。”这些说法在英美文化中都是不合适的,胖和瘦是与审美和健康有关的问题;而“多穿点衣服”在英美人听来则像父母在给自己忠告,他们的独立性比较强,所以这种保护性的话是不合适的。

4、工资收入问题

在我国社会中,问问工资是很正常的事,有时还是一个必谈的话题,通过询问对方工资,不仅体现了说话人对对方的关心,还能将话题引向深处。然而在西方社会,工资是很私密的东西,甚至在一个家庭中各个成员都不清楚彼此的收入。

5、政治和宗教问题

政治和宗教问题都是比较敏感的话题,政治问题往往牵涉到经济、历史、文化、国家利益、意识形态等诸多问题,加上不同国家媒体报道方面的导向性不同,因此来自不同国家地区的人很难就某一政治问题达成一致意见。宗教方面,中国人遵循的是儒教道教佛教等无神教或泛神教的信念,而西方人往往信奉基督教这样的有神教,不同宗教是不同文化背景的反映而且会涉及很多的宗教禁忌,我们要注意避免谈论。

(四)称赞

这方面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称赞的对象、方式以及对称赞的反应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称赞通常发生在长辈对晚辈、上级对下级之间,主要用来表示鼓励和肯定。同辈之间,中国人普遍愿意接受别人对家人的称赞,但是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比如当听到别人对妻子相貌的赞扬时,往往会表现得很反感。在面对别人的称赞时,我们通常会变现出一种矛盾心理,虽然很喜欢听到别人的赞赏,但表面上还得谦虚地说“哪里哪里,您过奖了”等等,这对于老外来说可能是一时难以理解的事情。在英语文化中,称赞的应用范围要广泛的多,而且在交谈中西方人乐于称赞别人。在西方称赞可以用于任何人,比如老师、上司、父母、朋友、同事、学生甚至是素不相识的人,称赞可以是肯定和鼓励对方,可以是表达一种谢意,可以是引出话题的一种方式。他们在面对别人的赞美时会欣然接受,然后道一声“Thank you!”

(五)道谢

这方面东西方的差异不是很大,主要表现在使用的范围上。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中,关系亲密的人之间几乎不用道谢的,否则就显得见外了。另外,长辈对晚辈、上级对下级也很少道谢,在我们看来晚辈帮长辈、下级帮上级做点事在道义上是理所当然的,根本不存在道谢的问题。另外,相对于口头上的感谢之词,我们更期待对方能在将来用实际行动来表示感激之情。由于文化上的差异,道谢在西方文化中则表现得简单且普遍。在西方,不论是亲人之间、朋友之间、上下级之间、不相识的人之间,只要对方为自己做了点事—不论大小,事无巨细—如指指路、递支笔等等,你都应该道声谢谢,否则就会被认为是不礼貌、没教养的表现。

(六)打电话

打电话也是日常交际活动的一部分,在此加以比较。我们接电话时通常说“你是谁?你是哪里?你找谁?”或者“是我,什么事,有事吗”等等。在英语中,接电话的通常先自报自家号码,或先自报家门,如公司名、旅馆名、办公室名等等。另外,通话时英语通常讲“Who is speaking?(是谁在讲话?)”而不是“Who are you?(你是谁?)”答语通常是“This is……speaking”而不是“I am……”

(七)其他

在约会、介绍、拜访、告别、致歉、看病、购物等各方面都需要我们留心观察,注意语言的表达和积累。

三、大学英语学习中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一)端正学习态度

很多大学生尤其是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中存在这样的观点,他们认为锻炼口语、学习西方文化知识简直是浪费时间,因为这些与四六级考试、研究生考试甚至找工作等毫不相干,因此很多同学在口语学习中缺乏动力。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我们应该放眼未来,树立正确的英语学习观。生活在现代化的今天,我们将来面临的环境将更加多元化,拥有流利的英语沟通能力将大大扩展我们的发展空间。而要想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一定不能忽视对文化差异的了解。

(二)改变思维方式

由于东方人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不同,在交际过程中常常出现一些困惑,影响交际效果,甚至造成一些误解。中国人认为事物是不断变化的,但总是回到原始的状态;中国人关注的是更广阔的范围的事件,研究的是事物之间的关系;中国人认为不了解整体就无法理解局部。西方人则生活在一个更为简单、更具确定性的世界中:西方人关注的是恒久不变的物体或人而不是更大的画面;他们认为自己可以控制各种事情,因为他们知道控制物体行为的规则。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导致我们在面临同样的问题时思考的角度不同,观察的侧重点不同,这是导致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在学习中要注意了解西方人的思维习惯,在此基础上很多问题将变得简单起来。

(三)树立母语文化自信心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在与外国人面对面交谈时不敢大胆表述自己的现象,折射出很多英语学习者的母语文化自卑感,这也给我们一个警示,如果在学习中我们只是一味的屈从西方的语言模式而彻底抛弃国语文化,这样又会加快我们自信心的丧失,结果只能是邯郸学步,得不偿失。所以在学习中我们应该树立求同存异的学习观,通过与母语文化的比较,发现两种文化的共性与差异。面对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的现实,为巩固中国文化的地位,我们要注意养成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的习惯。只有树立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在与外国人的交谈中我们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真正实现平等的文化交流。

(四)参加课外活动

作为大学生,我们要学会珍惜自己在校期间的宝贵时光,充分利用各种途径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学校的社团活动、英语角、英语演讲、英语辩论赛等团体活动都是我们锻炼自己的舞台。我们可以邀请学校留学归国的教师或外籍教师来介绍一些文化习俗方面的知识,也可以举办外国影视或音乐欣赏会,更多地了解英语国家人们的学习、生活、爱情、工作等方面的状况,更真切地去感受西方文化。在一些国外节日期间我们可以自己组织一些活动,并尽量邀请一些外国朋友参加,从而营造一种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在这些活动中我们可以结识很多志趣相投的朋友,通过互相的交谈,不仅可以锻炼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还能互相交流学习心得与经验教训,举一反三。好的学习氛围需要我们自己发现营造,在学习中做一个有心人会使我们受益终生。

(五)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和课外读物

多媒体信息量大和速度快的优势可以帮助我们获得大量的信息,也给我们提供了多种形式的训练方法和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有利于提高我们的发音标准和语言运用能力。我们还可以通过互联网阅读一些介绍英美文化的文章,观看英语原版电影等,以促进文化知识更新,丰富其语言背景知识,适应新的交际需要。而英美杂志或报刊不但可以提高我们英语学习的能力,而且能更多地帮助我们学习西方的风土人情、社会习俗等文化背景知识。

(六)珍惜与外教接触的机会

外教是我们英语学习活动的一种独特的资源,他们对于我们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是他们纯正的口音,另一方面是他们呈献给我们在文化上的差异,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给我们提供了一种真实的英语环境。他们在社会习俗、处世方式上的特点很多是没有出现在课本中的,而这些特点会给我们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语言是一种交际的工具,掌握一门语言也是一个熟能生巧的过程,在这种英语环境的熏陶之下我们会慢慢培养用英语思维、用英语表达的语感。

四、结语

大学的英语学习不仅仅是语言知识的学习,它还和语言文化息息相关。口语水平的高低不仅和语言知识功底相关还和语言文化素质密不可分。对大学生来说,语言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积累,要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交际能力,我们就更要学习语言文化,注意比较东西文化之间的差异。只有正确地处理好文化和语言的关系,才能更好实现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 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北京:语文出版社,1989.

[2] [美] 理查德·尼斯贝特著,李秀霞译.思维的版图[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

[3] 戎林海.跨越文化障碍-与美国人交往面面观[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4] 宁洪.美国文化阅读教程[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

[5] 刘嘉菊.浅析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J].东岳论丛,2008(29).

猜你喜欢
文化差异口语交际学习
浅议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试论在高校“产、学、研”中发展现代传统手工艺文化
高职语文口语交际教学评价方式改革初探
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家庭习得环境对初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研究
创设探索情境,让学生在“探”中“学”
文化差异对初入国际市场的法国中小企业影响分析
试论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三部曲
坚持“四性”,提高口语交际训练的实效
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