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福娟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育的本质在于参与。主体参与是指学生作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数学学习的“建构学说”认为:一切数学知识、技能、思想的获得,都必须经过学生主体感知的消化、改造,使之适合自己的数学认知结构,才能被理解与掌握。可见,学生的主体参与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以提高学生的素质。
一、创设氛围,营造良好的参与环境
1、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创设一个宽松、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
宽松、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是培养学生主体参与意识的基础,是学生树立信心,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前提。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的效果不单取决于教师的教,更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只有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时,才能获得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应在课堂中尊重每个学生,平等对待每个学生。允许学生提出不同意见,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给学生一个思维发展的空间,不轻易否定学生的思维成果;应面向全体学生,力争提供给人人表现的机会;应给予每个学生适当的关爱,让他知道教师时时在关注他的进步,聆听着他渴望成功的心声。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中应实施民主教学,创造宽松、民主的教学参与环境,才能为学生提供以足够的心理安全感,使他们带着信心和勇气主动地投入自主性的学习活动中,从而培养了他们的主体参与意识。
2.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学生主体参与学习,提供良好的人文环境
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对基本关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能给学生创造一种敢想、敢说、敢做的学习氛围,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而这种关系的建立关键是教师要摆脱以往“师道尊严”的观念,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多与学生在情感上进行交流。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之间的语言、表情、思想的交流,产生情感共鸣,思维共振,便能达到教与学的和谐。情感教育心理学还认为:情感具有调节功能。当一个人愉快时,更容易通过感知接受外界信息。当学生处于快乐的情绪状态下,就能把看似“强制性”的教学活动变成主动参与的教学过程。可见,教师经常与学生在情感上沟通,便能构建师生共进退的良好关系,古人言:“亲其师,信其道。”同时教师应注意针对学生个性丰富的特点,适时、适度地使用激励性的评价来改善师生关系,如:“很好”、“你真棒”、“真不错”等或一个手势、一个微笑都会使学生投入你情感的怀抱,那时学生会没有参与兴趣和欲望吗?
二、改进教学模式,加大参与力度
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数学活动,首先要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处理好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关系,要真正认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认识到学生中蕴藏的巨大智能潜在因素,要让其发挥出来,而不是压抑控制。因此教师一定要彻底转变教育观念,要构建一种新型的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去。动脑、动口、动手,充分体现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从而使学生在道德、知识、技能、身心素质上获得全面提高,教师要把自己的主导作用真正放在导航之处。例如在教长方形特征这节课,教师先出示一组四边形彩色图片,(梯形、平行四边形、任意四边形、长方形)请学生观察一下这些图形都有几条边,请学生给它们取名字——“四边形”。然后请学生从中找出长方形,问:“你们为什么说它是长方形?”学生只是凭自己的主观直觉认出长方形,要他们用确切的语言表达什么是长方形,这可难住了同学们。“为什么?”这是他们迫切想知道怎样回答,抓住学生急于求知的心情,教师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发给一套前面出示的彩色图片,放手让学生自己用纸片做实验,然后各抒己见,相互交流、相互切磋。由于线段接触的比较多,“对边相等”能很快找出,学生还不习惯找角的特征,参与他们一块活动的教师,可装作无意识地观察角,比试比试角,这里的引导作用是“无声胜有声”,学生很快找到了四个角都是直角。这样的教学才体现了教育观念的转变,给课堂教学注入了生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下的全过程。学生在这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中,不仅动手、动口、动脑,而且为自己找出了特征,感到成功的欣慰。
三、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例如,在教学“位置与顺序——前后”的时候,教师根据当时正好是校运动会刚结束不久的时候,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校运动会刚刚结束,森林运动会又开始了,你们想不想去看看运动员比赛的情况?”学生个个跃跃欲试。教师用电脑操作运动会比赛的情况,学生们一下子被好看的动画吸引住了,顺利地回答出:“小鹿在最前面,它的后面有小松鼠、小白兔、小乌龟和小蜗牛;小松鼠跑在第二,小兔跑在第三”等有关前后知识的问题。在学生高喊“加油”的气氛中,其探索知识的热情被激发出来,学生会不知不觉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妙趣横生的游戏,诱导学生主动参与。
好玩,好动是儿童地天性,利用学生喜欢做游戏的心理,赋予枯燥乏味的数学以“生命”,让妙趣横生的“动感”数学进入课堂,能使学生以良好的情趣投入到学习中去。例如,在教学一年级“7的认识”中,4人一个小组,桌面上用线绳围一圆圈,把7粒石子同时扔到桌面上看圆圈内有几粒,圆圈外有几粒。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很好地理解了7的组成。又如:在进行10以内加法的整理和复习时,可以设计邮递员分信的小游戏。把10以内的加法算式写在56张卡片上当信,在黑板上画好0—10号信箱,请全班小朋友送信。每个都送几次,看谁又对又快,不把信送错丢失。这个小游戏调动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娱乐中学到了知識,整理了知识,并使知识得到了巩固和提高。
教师也可以结合学生心理选择教材,创设教学情境。
1.从生活实例选材。
例教学“平均数应用题”时,教师出示四杯高度不一样的橘子水:“老师这儿有四杯橘子水,要把他们平均分给四位同学,应该怎么分?”这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全般同学都争着说:“把多的倒一部分给少的。”(数学中的移多补少)老师:“如果我们知道小组每同学的身高,要求这组同学的平均身高位,又怎么求呢?学生自然就产生了兴趣。从而激发了主动参与意识。
2.从学生好奇好胜的心态着手.
如教“一个数除以分数”,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同学们文具盒都有笔,只要你拿出两支,告诉我这两支笔占原来文具盒里笔的几分之几,我就能知道你文具盒里原来装有几支笔.”同学们不信,争着考我,当然我赢了。有学生提出:“拿三支、四支、任意几支行不行?”我说:“行。”他们真的把几位同学的笔合在一块,又来考我,当然还是没有考倒我, 这有什么奥妙?同学们带着求知的最大欲望进入了学习。
四、挖掘潜能,提供学生参与舞台
1. 课堂中提倡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新课程,新理念,要求新的学习方式。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之一。它有力地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改变了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现状;它能给学生参与合作的机会,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责任感,发展交往与审美的能力;它还有助于因材施教,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对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不足。因此,如何更有成效地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是目前中、小学在实施新课程中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有效形式,是由2-6名学生组成小组一起从事学习活动,共同完成教师所分配的学习任务。在小组学习中,教师以参与者的角色投入课堂教学活动。在小组学习前,教师引发问题情境,小组学习时,教师可深入一个个小组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和交流,或巡视于各小组之间,仔细观察,及时表扬善于运用讨论、交流的小组,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小组活动结束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参与结果展示,教师组织点评、信息反馈。在整个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明确的学习任务,有独立自觉和相互交流的机会,很大限度地扩大了参与面,也充分发挥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交流,协作功能。这样,不仅完成了教学任务,也培养了学生间交流与合作能力。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有利用师生间、不生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能够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在数学课堂中开展合作学习,使教师从“权威”角色向“同伴”角色转化,从“主演”角色向“导演”角色转化,学生从被动服从转化为主动参与。开展小组合作學习还能够活跃学生思维,增大思维强度,学生能够从那些自己不同观点和方法中得到启发,对问题的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从而促进思维的发展。另外,小组合作学习能够促使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气氛活跃,学生认知能力充分发挥,同学间取长补短,相互补充,达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的目的。
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能发挥群体智慧,使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共同探索、互帮互学、相互提高。这种学习方式是学生之间的多向交往,生生互动,有利于形成积极的课堂氛围,学生更易主动参与其中。教师在实践中善于抓住时机,让学生在独立思索与小组合作中解决问题,获得知识。这样既开阔了思路,又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其中,从而培养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2.组织讨论,激发争论
青少年的一个心理特点是好奇心强,争胜好强。教师在教学中提出一个问题,引发争论,再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这是调动学生主动参与,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的好办法。问题往往在讨论中越辨越明,讨论可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产生新的认识和看法。组织讨论可采取同桌或小组或全班讨论的形式。如在数学“认识角”时,我出示大小一样但边的长短不一样的两个角让学生比较大小,学生出现异议后接着让他们小组讨论。学生参与讨论、互相交流、互相补充,课堂气氛活跃,人人动脑思考,动口讨论。不仅得出两个角同样大而且发现了“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这样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效果远远大于教师的讲解。
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把数学知识信息传递给学生,而是要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结构,优化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激发学生参与动机,创造条件,提供学生参与机会,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充分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