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误区与改革初探

2013-04-29 00:12:09谢青
东方青年·教师(上半月) 2013年6期
关键词:阅读教学文章思维

谢青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是中学生自主审美体验的实践活动,是学生自身个性化的阅读,而非教师的“填鸭式”、“公式化”的模式教学。因此,大力倡导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已经成为现今新课改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科学理念。

一、阅读教学的误区

新课程标准把语文课程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作为语文教学重头戏的阅读,也就成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而我们在课堂上常常可以看到的情景是:教师在讲台上拿篇范文费力地讲解,学生或是在台下各做各的,或是附和声一片。当提问时,学生或是支支吾吾,或是复述教师的话,有的甚至什么也说不出来。于是,教师们往往采取了高压政策,每天必须读多少,都要规定一定的量,希望通过这样的教育,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但是往往适得其反,在教师的这种教育下,学生见文章而发虚,谈阅读而色变。

当前的阅读教学形式有待改进。山东杜郎口中学的语文课改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示范。在他们的语文课上,学生没有固定的座位,没有“教师讲、学生听”和“教师教、学生学”的严格形式,没有正襟危坐、鸦雀无声的所谓课堂气氛,学生可以自由阅读、相互切磋,可以与教师共同讨论,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汲取知识、提高语文素养,增强阅读能力。而在我们阅读教学的课堂上,学生所扮演的角色往往处于被动的一面,教师“喂一点儿”,学生“吃一点儿”,有些学生甚至在没有读懂文章的情况下被迫地记住了一些“僵死”的答案。

其一,目前我们所选的教材仍具有一定的政治说教功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距太远,很难激起学生的心理共鸣。学生在教材上不得不看的文章有些已经失去了自身的魅力,吸引不了学生的注意力;反之,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贴近时代、贴近学生的课外经典文章却得不到教师的精心指导,学生难以领会到精髓。

其二,教师肢解式的训练和架空的分析方式破坏了文章本来的美感,一篇篇美不胜收的经典文章,变成了字词句篇章、读写听说练的应试训练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计的课堂提问没有找到合适的切入口,不是太过空泛就是没有价值的是非问,要么就是一些零碎的、肤浅的、学生活动时间短暂的应答式提问,这样的课堂提问根本无助于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要么就是满堂“鸦雀无声”,要么就是全场“和声一片”,看似热闹,其实一无所获。

第三,在长期的被動式接受的课堂上,学生们已经形成了思维惰性和思维惯性,习惯于所谓的“标准答案”而不想说出自己的理解,他们宁愿在课堂上做“书记员”,也不肯开动自己尘封已久的思维之窗,阅读能力提高比较缓慢。

二、阅读教学改革方法的初探

(一)用多种方式的自主性学习形式促进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语文阅读自主性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以及科学态度,对于丰富人生体验,对于养成努力求知、独立思考、善于质疑、乐于探究的习惯,对于增强科学精神、问题意识、合作意识、信息素养、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评性,对于促进学生终身发展、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可以大胆尝试

鲁迅先生曾说过:“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也成了路。”语文学习,关键是看教师如何在课堂的四十五分钟内,让学生获得更多理性和感性知识,即学有所获。语文教师备课的过程,很大程度上就应该对教材作带有教师本人鲜明的个性色彩的自我体验与变角色解读的过程,备课固然必须大量占有与课文相关的资料,信息不着痕迹地巧妙“溶解”到课堂教学中去。教师则主要是从“教”的角度,考虑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更好地对学生的人格构建、思维创新及能力养成等方面的培养,从而也使自己的课堂尽可能焕发出一些“艺术”的光泽。

(三)正确引导,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

人们常说:“万丈高楼从地起”。第一板墙没有打好,后来的墙恐怕也难以结实,所以,在学生进入中学的第一堂语文课时,我们不急于向他们传授知识而要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引导学生了解语文的魅力和学习趣味所在,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

(四)不断积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读书破万卷”,方能知事明理。在语文学习中,多读、多记是大有益的。广读博览虽然不能深思熟记,但是能对语感培养、艺术熏陶、性情陶冶形成合力,对语言、内容也能留下不同程度的再现。再记忆性还能组合、扩展为网络式记忆,而且以记忆为主的阅读,青少年时读一遍胜过中老年时读若干遍。阅读引人入胜的美之华章,原是兴致盎然的乐事,而过多的讲读分析,则会让不喜爱超级思辨的少年学生不感兴趣,甚至厌烦。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当然,光读书也很难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一定还要让学生多积累,并做到“学而时习之”。积累的多了,学生的内心充实了,也就有了成就感,心情也会变得轻松愉快,自然也对语文产生了兴趣。人们也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样也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无论是对文章的形式还是内容,感性认识、直觉感悟,都是构建理性认识不可缺少的基础,因而读书必须重视积累。

(五)让阅读和写作紧密结合,让学生体会成功的愉悦

阅读与写作是紧密相连的。写作能力提高了,会大大促进我们的阅读能力。王蒙在《致习作者》一文中指出:“从生活中能发现文学,才有写作的源泉,才有写作的真是货色。”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但是,学生从直接的生活发现的,常常不多。在阅读中去拓展练习,让学生去发现生活、理解生活、感受生活,这却是常有的。学生感受生活的能力常常是在阅读过程中逐步提高的。学生在阅读作品的时候,常常会联系实际,对号入座。这样就会不断产生联想,于是就把知识性、文学性、趣味性联系起来,把自己的阅读能力体现在写作能力上。从一定意义上来说,阅读理解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揭示人的自我存在,探求人生意义,展示对生存世界的理解。我们要充分认识并利用阅读过程中蕴含的这种“自我”构成功能,促进自己与文章作者之间的感情交流,从而满足精神的需要。

猜你喜欢
阅读教学文章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学生天地(2019年33期)2019-08-25 08:56:16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新课程(2016年3期)2016-12-01 05:58:04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
现代企业(2015年6期)2015-02-28 18:51:13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