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青
八年级《思想品德》(人教版)第九节的第二框题“换位思考,与人为善”,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领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在生活、学习中能够换位思考,与人为善,初步形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生态度。我是这样设计本课的,让学生自读,然后寻找问题,再次师生交流,最后教授讲授。但是,阅读刚开始一会,有个叫赵波的学生就开始举手了。
他笑着说:“老师,我认为课本上有句古语不能完全说明问题。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句。课本上说,这句话的意思是,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不要强加到别人的身上。我认为,即使自己喜欢的事情也不要强加到别人的身上。”
没想到学生读书时比我还善于思考。面对这种“紧急”情况,我立即改变了了原有的课堂设计。以小组为单位,就赵波的问题展开讨论。
第一组的马欣同学说:“我们组认为古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经流传了几千年,一定没错,赵波同学读书时可能没有研读,所以才提出这样的问题。”第一小组的同学一阵哄笑,有的还朝赵波做鬼脸。接着,张跃进代表第二小组发言,他说:“我们组大多数同学认为赵波同学在读书时能发现问题,独立思考,值得肯定,但课本对这句古语的解释没有错,同时也说明了教材中的观点。因为不能八字脚不喜欢的事情强加到别人身上,是人际交往中,善解人意,对人持平等、尊重和友善态度的具体表现。”
轮到第三组,组长王小丽说:“我們组赞成赵波的看法。因为在实际生活中,的确有的同学很喜欢打乒乓球,而他也往往强迫别人爱好打兵乓球;自己喜欢上网打游戏机,也强迫别人去爱好打游戏机。这当然不是与人为善,更不是为对方着想。所以,课本中引用这句古语不能完全说明问题。”
最后该四组了。高琴同学说:“我们和第三组同学的看法基本相同。另外,我们组同学在课本的古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后面增加了一句,即‘己所欲,亦勿施于人,……”
听着同学们的发言,我想,这比就是新课程理念所强调的么?仍学生们学会思考、学会参与、学会合作,学习过程往往比学习结果更重要。这节课给我的体会是学生的的经验、生活、感悟,是教学设计的第一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