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培金 刘玉栋
在新形势下,如何使中等职校德育工作始终紧跟时代步伐,体现时代精神,保持时代特色,同时又能紧密联系中等职校及其学生的各方面实际,反映其德育需求,从而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实效性,是中职德育工作所要解决的一项紧迫课题。
一、以师德建设为突破口,加强队伍建设
对大多数身心发育还尚未成熟的中职生而言,教师自身的师德是很重要的。其状况如何,不仅反映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而且影响学风、校风建设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良好的师德,对于调节人际关系,促进教育工作,激励教师爱岗敬业,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培育都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教师又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教师的道路水准不仅关系到教师自身品格的完善,而且具有强烈的示范性,成为学生最直接的榜样,对学生起着直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实际来看,由于对德育工作的重要性缺乏应有的认识,大多数中等职校缺乏合格的、专门的德育工作队伍。德育工作往往被视为一项“附带”工作,甚至被其他任课教师兼任。这显然不利于满足新形势下社会对中等职校德育工作的期待。由此,以师德建设为突破口,整体加强中等职校德育工作队伍建设显得尤为迫切。这就需要做更多工作:一是建立健全德育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二是坚持正确导向,加强学习宣传;三是制定师德评估办法;四是把师德建设和规章制度建设结合起来;五是树立典型,表彰先进;六是要积极开展新教师的岗位培训。
二、以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指导为重点,改进德育内容
从中等职校的性质来说,某种程度上,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指导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落脚点。因此,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指导应成为中等职校德育的重点。对中职生而言,道德教育和职业指导可以使他们了解职业、职业素质、职业道德、职业个性、职业选择、职业理想的基本知识要求;指导他们提高职业道德实践能力,根据市场需求自主择业,并具有立业创业能力、依法从业能力、职业生涯的能力;使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初步养成职业道德所要求的行为习惯,激发他们提高全面素质的自觉性。一個人职业道德的养成,要经过长期不懈的教育和训练。它是在一般社会道德教育的基础上,经过职业道德认识的提高、职业道德情感的培养、职业道德意志的锻炼和职业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等几个环节,逐步深入发展的过程。而现实中,众多中等职校德育没有体现自身特点,照搬普通教育的德育内容,使德育缺乏针对性,从而没有效果。因此,中等职校德育工作的内容必须以职业道德和职业指导为重点,并以此指导德育的原则、方法和过程。当然,以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指导为重点,改进德育内容,还要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面临的具体问题和困惑,分解目标,有所侧重地进行。
三、以信息网络为阵地,改善德育手段
网络因其固有的迅捷性、时效性、虚拟性和跨文化性等特征,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从不利的一面来看,它易使部分学生沉迷上网,从而产生“网络性”的心理障碍,表现为健忘、头痛、孤僻、脾气暴躁、注意力不集中,网络上的“黄色”污染、虚假信息也极大地影响到学生正确的道德判断力。从有利的一面来看,我们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拓展教育的时空界限,使教育资源共享的原则得以贯彻。另外,我们如能对信息网络加强管理,趋利避害,可以借此推动职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从这个角度讲,信息网络给中等职校德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一般而言,与普通学校相比,中等职校比较注重加强信息网络建设,这为中等职校利用网络开展德育工作提供了便利。要利用网络开展德育工作,一要更新观念,拓展中等职校德育在网络领域的新空间。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发展,学生可以随时上网,了解国内外大事,查询学习信息。德育工作者要充分把握和利用这一优势的资源,让大量具有良好德育功能的信息围绕在学生周围,才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二是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中等职校德育育人环境。校园文化的教育优势,能对网络文化的消极影响起到抑制作用。教师要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做好教育引导工作,将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紧密结合,充分激发中职生的上进心和创造性。三是要加强信息网络监控和管理。中等职校要建立起网络信息管理的常设机构,制定网络行为准则,规范学生的网络能力,对网上反动、“黄色”、不健康的内容进行清理;并对学生中存在的思想问题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做到“防微杜渐”,从而使校园形成一种健康的网络环境。四是要提高职校德育工作者的科技素质。德育工作者只有具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科技手段和有效实施教育的能力,才能游刃有余地在网络上与学生交流,使自己的教育思想充分融合到网络文化中去。
四、以实践活动为基本途径,促进道德养成
之所以强调实践活动在职中生道德养成中的重要作用,这首先是因为中等职校的培养目标就是一线的生产、管理以及技术人员。而对大多数学生而言,此时他们所接受的教育就会对其今后的职业行为起直接的规范指导作用。另一方面,与普通教育相比,中等职校的实践性教学活动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占相当比重,包括各专业课的实习、实验和实训活动。这又为中等职校以实践活动为基本途径渗透和实施德育提供了可行性。德育渗透到各专业、各学科的实践性教学活动之中,需要注意以下问题:其一,教学实践环节的设计应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它应在对各学科及其教学模块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应在深入研究各科教学的基础上,分解德育的总体目标,并以此作为对教师进行综合考核的依据,从而真正体现教师教书育人的根本任务。在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渗透德育,不能“为了德育而德育”,从而导致本末倒置。其二,教师的角色应发生转变。它要求改变传统意义上教师那种以权威的身份出现的居高临下的模式,从学生的前面走进学生中间,以自己严谨的敬业精神和职业态度去感染和影响学生。那种背离学生心理特点、背景以及教育规律的硬性灌输不仅难以凑效,还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最终远离我们所期望的教学目标。其三,各科任教师都应有全员育人的意识,应认识到德育不仅仅是德育工作者的责任。中职生道德素养的考核、评估需要采用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学生在学活动中所表现的职业理想、敬业精神以及进步状况都应视为道德评估的指标,而其通过纸笔检测所得到的分数仅是一个方面,甚至只是很小的一个方面。评价主体上,它应采用由教室、小组以及个人三方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而且应以小组评价和个人自我评价为主。
五、以心理健康教育为载体,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载体,可以为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依据和前提;两者配合得当,可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正确的思想、认识指导着人们形成健康的心理,而健康的心理又是正确思想形成的基础。中职生能力的提高、道德品质的完善离不开正确的认识。因此,加强心理将康教育是中等职校德育工作的内在要求。此外,心理学理论和方法能更好的解决学生的一些思想问题。通过心理将康教育的基本方式能促进德育工作,但不能代替德育工作,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使其有机结合,取长补短,相互配合,才能产生效果。中职校两者的有机结合,首先是教育目标和内容上的有机结合。首现教育和德育工作都是为了促进中职生健康成长,而学生的思想意识、道德品质问题与心理障碍问题往往混杂在一起,而要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很重要的,这就需要“价值干预“。其次是教育手法和手段上的有机结合。要借鉴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中那种个别交谈的方式,也可以采用课堂教学、小组讨论多种形式,在普及心理健康理论和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同时,提高德育效果。
六、以德育科研为动力,促进德育良性发展
当前中等职校面临着许多德育方面的问题,需要各中等职校及德育工作者审时度势,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从而切实提高德育实效性。人们只有发现、认识、掌握和利用德育规律,才能不断开创德育工作的新局面。这就需要各中等职校重视德育科研,它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必由之路,同时它也是实现中等职校德育工作得以可持续的良性发展的重要保证。中等职校加强德育科研,一要加强德育科研队伍建设,拟定具有前瞻性又有现实针对性的《科研规划纲要》,使德育科研做到目的明确,责任明确。二要组织培训,形成不同层次的科研队伍,使德育科研务实化、时代化,有充分的人力保障。三要广泛开展德育科研实验,从德育观念、内容、形式到实效,进行系统实验,先取得点上的经验,再推而广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