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语境下的诗意回归:试论热播剧《甄嬛传》台词的古典意蕴

2013-04-29 15:47王卫波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3年6期
关键词:台词甄嬛传

摘 要:热播剧《甄嬛传》的台词以其浓厚的古典韵味在宫斗剧中独树一帜,其台词很好地化用了古典诗词、历代典故,并且模仿红楼梦的语言风格,很好地服务了剧中人物的塑造和后宫题材的历史感。在宫斗影视剧日益走向恶俗、粗浅、娱乐的后现代文化语境下,《甄嬛传》化用古典元素,彰显传统文化魅力,对提升影视剧的质量和文化品格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甄嬛传》 台词 古典意蕴 诗意回归 后现代语境

后现代主义作为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西方兴起的社会文化思潮,在对传统古典文化、精英文化、高雅文化的扬弃和反叛中转而认同和张扬大众化、世俗化和时尚化的价值观,其结果导致了文化上的通俗化和随意性,使其趋于平面化和游戏化。随着后现代主义文化在生活各方面的不断渗透,影视作品也深受后现代文化的影响。一方面,影视节目运用后现代主义的美感和观念给予电视节目的元素符号以重新组合,实现了影视节目符号代码的突破与创新;另一方面,后现代主义推动影视作品进一步向世俗化、商品化和消费化发展。①“为了收视率,为了利润最大化,中国的影视文化大多迅速放弃对艺术个性、美学品格的执著,去迎合大众的趣味,整个影视界甚至可延伸到整个文化界处于一种躁动、平面化、无深度的无序状态。”②近几年诸如《步步惊心》《宫》《美人天下》和《武则天秘史》等宫斗大戏以狗血的剧情、穿越的台词语言、夸张的动作和雷人的表演充斥荧屏,就是在这种语境下出现的又一种后现代文化形式。在观众逐渐对这些雷同化的宫斗剧产生审美疲劳时,由孙俪、陈建斌等主演的又一部宫斗大剧《甄嬛传》在东方卫视等多家电视台竞相热播后,迅速成为2012年中国收视率最高、最红的电视剧,再掀宫斗剧热播之潮。同样是宫斗题材,这部改编自网络小说的电视剧为什么能够在众多的宫斗剧中异军突起?恐怕与该剧有意回归古典文化、精英文化、高雅文化的取向有关。如该剧采用“正剧”的表现方式,无论是剧中抨击封建制度的严肃立意、对历史细节的严谨处理,还是令人回味的文言文式台词,都让这部剧的文化含量陡然提升,从而在众多平庸的宫斗剧中独树一帜。特别是剧中古色古香充满古典意蕴的台词最引人注目,不少台词已经迅速在网络走红并纷纷效仿,言语间颇具古风被网友戏称为“甄嬛体”。笔者仅就《甄嬛传》的台词如何化用古典元素取得成功做一探讨,以期认识在后现代文化语境下影视作品如何找到一条融通古典文化与大众文化的道路,从而实现自身的提升和创新。

一、古典元素的化用:甄嬛传台词古典意蕴的形成

1.化用古典诗词歌赋

笔者在对《甄嬛传》台词的收集和整理过程中发现,全剧出现的古诗词竟然多达60多首,所涉及的范围则从诗经汉乐府到唐诗宋词元曲令人目不暇接。这不能不说是《甄嬛传》台词的一大特点,也是其迅速走红,为观众所喜欢和追捧的重要原因。

《甄嬛传》台词的古朴意境、典雅词句,很好地服务了剧中人物的塑造和后宫题材的历史感,而这一成功来自剧作者对中国古典诗词的深刻理解和融会贯通。《甄嬛传》的作者流潋紫本人对古诗词颇有研究,在其网络小说《后宫·甄嬛传》中即大量地引用古典诗词。而作为电视剧《甄嬛传》的编剧,流潋紫也非常注重人物台词的古典韵味。

首先,《甄嬛传》的台词大量化用古典诗词来进行人物形象气质的塑造。剧中主要人物甄嬛的刻画尤为突出。甄嬛无论是自解名字,自道心愿还是面对险恶环境对爱情理想的坚持,都呈现出典雅的诗意美。如第一集甄嬛出场时,自解名字蕴意“嬛嬛一袅楚宫腰”,即取自宋代词人蔡伸《一剪梅》:“嬛嬛一袅楚宫腰。那更春来,玉减香消。”皇帝回应甄嬛并称赞她时则称:“柔桡嬛嬛,妩媚。你果然当得起这个名字!”这两句则出自《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司马相如写给汉武帝的一篇天子游猎赋中的一段:“若夫青琴宓妃之徒,绝殊离俗,姣冶娴都,靓庄刻饬,便嬛绰约,柔桡嬛嬛,妩媚……”{3}这些词句凸显了甄嬛体态轻盈、苗条柔弱的美好形象,同时也给人无限的遐想,远比直白的对白更有诗意和令人回味。剧中第5集甄嬛初入宫中惨遭冷落,除夕夜一人前往倚梅园,在梅花枝头挂自己剪纸小像祈福,并说出:“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这句诗原出自唐代诗人崔道融的《梅花》,意思是寒风如果能够理解梅花的心思,就不会再用寒冷摧残它了。剧中由甄嬛说出,不仅展现其清雅之本性与气节,更借诗句表达了甄嬛的心愿:初入皇宫的她只是单纯地希望在能充满争斗暗藏杀机的后宫里,平平安安地度过一生。此时甄嬛的话语配上淡雅而精致的服饰以及满园红梅映雪的背景都呈现出一种空灵澄明的诗性精神和审美趣味,让观众经历了一次唯美诗意的审美感受。再如第45集中,甄嬛获知自己于皇帝只是纯元皇后的替代品,又加父亲遭人陷害,心灰意泠毅然决定准备出宫修行。临行前与皇帝诀别说道:“朱弦断,明镜缺,朝露希,芳时歇,白头吟,伤离别,努力加餐勿念妾,锦水汤汤,与君长诀!”这首词原本出自于卓文君的《诀别诗》,甄嬛借此诗句表达了内心的失望、苦痛、决绝,更在艺术效果上平添了几分诗意的苦楚,远比直接表达更能触动人。另外《甄嬛传》在其他人物的塑造上也莫不如此。比如为了凸显沈眉庄的不俗不艳不媚不屈的性格特点,剧中第4集沈眉庄喜欢菊花的气节即吟出“宁可枝头抱香死,不曾吹落北风中”。这句诗出自宋代诗人郑思肖的《画菊》,此诗名为画菊,实为借颂赞斗霜凌寒、于百花凋零后傲然独开的菊花表明洁身自好、不趋炎附势、孤傲绝俗的志向和操守。人如其诗,剧中的沈眉庄正是有着菊花的气节,所以遭到华妃陷害假孕事件后她不是不知道皇帝权利比天大,但偏偏对皇帝的薄情心灰意冷。明明知道后宫中的女人,没有皇帝的宠爱在后宫很难生存,仍然坚持自己的傲骨,不愿低头乞怜。不趋炎附势、孤傲绝俗的性格气质,在眉庄初吟诗句“宁可枝头抱香死,不曾吹落北风中”时就已经奠定了。而观众对这个人物的接受与喜欢也势必和菊花联系在一起,这不能不说是古典诗词的魅力。其他如:果郡王对情感执著和专一就让他说出《牡丹亭》中的“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亦可生”的词句;安陵容总是利用美貌、歌声、身段等等一些色相或才艺类的方式打动皇帝,所以由她口中唱出唐代杜秋娘的《金缕衣》“花开堪折直须折,莫等无花空折枝”,也是言由心生,颇合她不自觉地把自己定位为歌妓、舞娘的身份与地位。《甄嬛传》中诸如此类密切结合人物性格身份化用古典诗词的例子举不胜举,在此不再赘言。

其次,《甄嬛传》台词善于用古典诗词营造出清雅唯美的诗意,于后宫残酷的现实争斗中更好地凸显人物对真善性情的坚守。例如,甄嬛的初恋情怀在姜夔《杏花天影》中开启,又借宋代女诗人张玉娘的《山之高》寄托自己的纯情理想。她与果郡王之间举步维艰而又真挚纯美的真爱更是通过《诗经·郑风》中的《出其东门》、晋曲和李后主的《子夜歌》、李商隐的《代赠》等诗篇委婉缠绵地加以表达。“诗词意境的空灵隽美与周遭生存环境的阴冷残酷,构成了人物情感脉络的复杂张力”{4},同时也给观众以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富有韵味的审美感受。

2.化用历史典故

所谓历史典故,目前认为其含义有二:一是典制和掌故;二是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此处所论典故,乃就第二义而言,主要指《甄嬛传》台词娴熟地改造和化用历史积淀下来的词语典故,不仅增强了电视剧的艺术表现力,更提升了该剧的文化品位,同时对于观众来讲,在得到审美快感的同时,也获取了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以及语言修养和表达技巧的提升。通观76集的《甄嬛传》,犹如徜徉于中国古代文学和传统文化的海洋里,名人雅事、成语谣谚、历史典故等等,俯拾皆有。例如,第6集抱病多日的甄嬛在春天来临之际决定到御花园吹笛消解情怀,不料偶遇身穿常服的皇帝,皇帝却故意隐瞒身份自称果郡王品评甄嬛的笛艺,甄嬛应答如下:

曲有误,周郎顾,王爷耳力堪比周公瑾。

“曲有误,周郎顾”,典出《三国志·吴书·周瑜传》:“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有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由此可

知“周郎顾曲”原指周瑜业于音乐,后泛指通音乐戏曲的人。又唐代诗人李端有《听筝》一诗:“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此诗刻画了一位为了所爱慕的人顾盼自己,便故意将琴弦拨错的弹筝女形象。所以“曲有误,周郎顾”也早已不仅指对音乐的鉴赏,更暗喻男女间的思慕。甄嬛用此典故可谓一语双关,一方面不漏声色地赞扬了皇帝对音乐的鉴赏力,另一方面也表达了甄嬛内心中对知音之交的纯真情感的追求和向往。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甄嬛传》的台词不仅直接引用历史典故,而且能根据剧情需要和人物塑造进行翻新改造。最典型的是第19集:甄嬛夜探被禁足的眉庄在回去的路上得果郡王相助,二人同乘一舟,遂借此机会互探心曲,对白如下:

果郡王:今日与美同舟才是真正的乐事,竟让小王有与西施共乘,泛舟太湖之感。

甄嬛:范蠡是西施的爱侣,却亲手将西施送去吴国为妃,何等薄情,纵然后来西施摒弃前嫌,与之泛舟太湖,想来也不复当年初见的少女情怀了吧。

果郡王:世人或叹西施,或骂吴王,却从无人责范蠡,贵人妙思,小王自叹不如。

这一段对话典出范蠡西施的历史传说。众所周知,该传说的基本情节围绕吴越之战中西施被范蠡选中作为美人计送给吴王夫差以打败吴国展开,以范蠡功成名就之后和西施泛舟同游江湖为结局。范蠡在这一故事中历来都是作为“忠以事君,智以保身”的光辉正面形象出现在人们的阅读和接受视野中。而《甄嬛传》从女性主义的角度重新解读了这一传说,站在西施的立场上指责范蠡的薄情和自私,这种对历史原有典故的翻新改造通过甄嬛的口中说出,一方面进一步展示了甄嬛的才情和独到的见解,另一方面也暗含甄嬛可能如同西施一样也会成为权利斗争下牺牲品的命运,很好地服务了人物塑造和剧情需要。

其他如第22集甄嬛为开悟皇帝所引用的欧阳修的《朋党论》,为挽回皇后的面子打击华妃的嚣张气焰而引用《南柯记》警醒其现在显赫权势不过是南柯一梦;第36集劝皇为彻底扳倒年羹尧首先要忍辱负重,引用了“汉景帝为平七国之乱,不得不杀了晁错”“光武帝刘秀为了复兴汉室,连自己兄长被杀也要忍耐”等历史典故。凡此种种,足可见出《甄嬛传》的台词极富文学修养,其化用历史典故或语出有据,或借题发挥,或翻新改造……貌似信手拈来,实为苦心营造。最值得肯定的是,典故化用恰到好处,无不与全剧人物塑造和剧情发展相合。

3.模仿《红楼梦》的语言风格

古装戏的语言如何符合历史时代特征一直是困扰创作者的难题。《甄嬛传》的原著作者流潋紫本人之前接受记者采访时曾提及自己苦读红楼十几遍,作品文风潜移默化受《红楼梦》的影响很深。针对这一点,流潋紫曾直言说:“电视剧的语言风格是以《红楼梦》为学习样本。”{5}正如作者所言,《甄嬛传》语言半文半白,从《红楼梦》的语言中得到不少借鉴。比如“你仔细着”“你这小蹄子”“你好生着”“主雅客来勤”“登高必跌重”等,读过《红楼梦》的观众看到此处,都会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试举几例以飨读者:

如对《红楼梦》语言的直接套用:第5集甄嬛刚刚入宫入住碎玉轩就领略到了宫中险恶,害怕自己得宠后遭他人谋害,便假称受惊染上风寒不便侍寝。原本趋炎附势的太监宫女们纷纷另谋出路。其中服侍甄嬛的小太监小允子被甄嬛真心对待下人的举动所感动,决定死心塌地服侍甄嬛,然后说出了下面一番话:

奴才兄弟受常在这等恩惠,一定尽心侍奉。今生报不完的,将来死了变个大青牛,驮着小主成菩萨去。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描写贾宝玉与林黛玉共读《西厢记》,宝玉借曲辞“多愁多病身”和“倾国倾城貌”暗比他和林黛玉的爱情关系,没想到唐突到黛玉,宝玉慌忙向黛玉赔不是,说了下面的话:

好妹妹,千万饶我这一遭,原是我说错了。若有心欺负你,明儿我掉在池子里,教个癞头鼋吞了去,变个大忘八,等你明儿做了一品夫人病老归西的时候,我往你坟上替你驮一辈子的碑去。{6}

两相比较,小允子的这句台词明显脱胎于《红楼梦》,只是变换了几个词汇,具体意思的表达却是如出一辙。

另外,该剧在语言上还不仅仅简单引用《红楼梦》,更是深入挖掘《红楼梦》语言韵味的精髓,在很多地方透露出典雅哀婉的色彩,有一种格调美的魅力。比如,第6集甄嬛初遇皇帝时,两人讨论起花。甄嬛赞杏花“不似桃花艳丽,又不似寒梅清冷,格外温润和婉”。可谓对白雅致、用词考究、格调不一般。后甄嬛又说“杏花虽美,可结出的果子极酸,杏仁更是苦涩,若做人做事皆是开头美好,而结局潦倒,又有何意义。倒不如像松柏,终年青翠,无花无果也就罢了”。悲悯哀婉之中渗透着对生命的达观和彻悟,也给观众别样的审美感受。

通过上述这些途径,《甄嬛传》在台词和意境上很好地吸收了古典诗词、历史掌故及《红楼梦》语言的营养,从而在内容上和情感上避免了空洞无物之弊,在意蕴上增加了婉转悠扬、缠绵含蓄之美,因此引起了观众的共鸣,得以广泛传播。

二、诗意回归:《甄嬛传》的成功对当前影视剧的启示

《甄嬛传》自觉追求文化品位,自开播之后其大量化用古典元素改变了人们对“没文化的后宫戏”的固有印象,这种电视剧的“文学化”,不仅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在昭示着后现代语境中影视剧提升自我文化品格的路径与方向。由于后现代文化施与影视剧的世俗化、商品化、消费化影响的加剧,越来越多的影视剧沦入了片面迎合市场低俗趣味的怪圈,在“娱乐至上”中“娱乐至死”,只留下一堆糟蹋历史、无益于人心、无益于精神文明建设的文化垃圾。相较而言,前此播出的后宫戏在这方面的表现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大量后宫戏存在内容雷同、人物设置脸谱化、情节大同小异,以及更严重的对历史胡编乱造、价值观混乱扭曲的问题。另外一些后宫剧为了缩短拍摄周期,不屑打磨剧本,直接抄袭香港同类题材电视剧等,情节几近相同,毫无原创性可言。”{7}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甄嬛传》化用中国古典文化元素,回归诗意所取得的成功为当前影视剧的原创性、严谨性及文化品格的提升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正如有学者指出:包括后宫剧在内的很多影视剧是“大众消费文化背景下出现的消费历史的怪物”{8}。一方面,人们在观看和消费这些影视剧的过程中确实减轻和缓解了现实的压力,但另一方面饱受职场竞争和生活压力的现代人更需要在心灵上得以“诗意的栖居”。而以古典诗词为代表的古典文化正巧在这个方面具有优势。这远非流行偶像、简陋故事、苍白的语言,感官的刺激所能比。而越来越雷同化和模式化的影视剧只能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从而在心态上产生对高雅文化的向往和人文关怀的企盼。回归诗意,滋润灵魂,抵制恶俗,关怀文化,《甄嬛传》对古典元素的化用也正迎合了现代人审美心态的转换。

总之,《甄嬛传》的热播和成功本身就是一件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仅从影视剧本身来讲,至少表明成功的电视剧要不断地走向文化与品质,而不是一味地低俗与娱乐。

{1} 武超群.后现代语境下的电视节目创新[J].现代视听,

2007(11):12-15.

{2} 谢婉若.后现代语境下审视红色经典的电视剧改编[J].求索,2007(08):167-169.

{3} (汉)司马迁.史记[M].(宋)裴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2:3039-3040.

{4} 秦晓帆.网络时代的诗性历史建构[J].名作欣赏,2012

(06):10-12.

{5} 王磊.流潋紫谈《甄嬛传》的语言:以红楼梦为样本[J].参花(文化视界),2012(05):62-63.

{6} (清)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205.

{7}{8} 王广飞.荧屏宫斗何时休[N].人民日报,2012-5-8(第12版).

作 者:王卫波,硕士,河南科技学院人文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古代文学及文化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编 辑:魏思思 E-mail:mzxswss@126.com

猜你喜欢
台词甄嬛传
论话剧演员台词的内部技术运用
戏剧表演中台词与演员情感动作的融合
电视剧《后宫?甄嬛传》台词的阶层差异浅析
中西文化差异下影视传播的现状与对策
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
探究话剧演员如何说好台词
“走心台词”在播音中的语言表现力
浅论演员对红色戏剧中人物台词的塑造方法
《甄嬛传》在美遭吐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