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保罗·克利是20世纪富有想象力与创新精神的艺术家。他把音乐的听觉艺术美感通过视觉的纸上艺术美感表现出来的表现方法作为一生努力的目标。通过娴熟运用简洁凝练的线条与丰富多变的色彩,使绘画作品具有音乐特质般的律动美感,作品的显著特征是融合了音乐的韵律和节奏,同时也充满梦幻般的神秘感。他成功地把音乐和美术这两种独立的艺术形式结合,在世界艺术史上描绘出了一个崭新的艺术形态,这是保罗克利对于西方绘画特有的贡献,对西方现代艺术产生了不可忽略的影响。
关键词:保罗·克利 音乐绘画 内心体验 直觉 表现主义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期,人类文明进入了加速轨道。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工业、科技、艺术都在发生着目不暇接的变化。新的艺术创作理念和表现手法持续不断的形成、发展。在绘画领域,先是印象派绘画在19世纪中期形成并蓬勃发展;接着,19世界80年代后期,一群受印象主义强烈影响的画家对绘画的技法掀起了一场革新。随着时间推移,出现了颠覆印象派绘画的绘画理念——后印象派。后印象派不像印象派强调对自然写实的真实反映,而是强调创作者的主观内心感受和体现。在创作形式上,采用更抽象、更浓重、更强烈的色彩表达艺术家的情绪。后印象派的代表画家塞尚、高更等人的艺术理念对其后的绘画理念产生了深远广泛的影响,奠定了西方现代艺术的基础,并衍生出后期的表现主义、立体主义、抽象主义、野兽派等。于是,西方绘画的面貌被彻底地改变了,由客观再现走向了主观表现。可以说,后印象派在西方的绘画艺术史上也完成了一次壮烈的革命。
在这种百花齐放的时代背景下,秉承各种艺术创作理念的绘画大师们不断涌现,而一位瑞士籍的绘画大师——保罗·克利,吸收各种创作理念,以表达创作者内心体验和直觉式的创作风格,创作出个性鲜明的、具有音乐美以及视觉美的完美结合的艺术作品,在现代艺术史上留下了一席之地。
一、保罗克利生平
1879年12月18日,保罗·克利出生于瑞士伯尔尼的明兴布赫塞。父母皆是音乐教师。良好的家庭氛围使得克利自小就形成高超的音乐素养。然而,保罗·克利天性也爱好绘画。在是选择音乐还是绘画作为自己人生的道路上,他经历了长期的犹豫和彷徨,最终听从内心的喜好,选择了绘画作为自己毕生的艺术追求。
1898年,保罗·克利19岁,来到德国的慕尼黑开始学习绘画。1900年,他进入慕尼黑美术学院,师从弗朗茨·冯·施蒂克尔,并与印象派先驱瓦西里·康定斯基成为同窗好友。1901年秋,22岁的克利赴意大利考察古典主义绘画。1905年他又来到法国考察当时的兴盛派别印象派。这是保罗·克利艺术创作的第一个时期,主要以素描、铜版画为主。作品有鲜明的个人风格,造型夸张,含有寓意和象征意味,极富幻想意味。
1914年,保罗35岁时,与马克一同到北非突尼斯的凯鲁万旅行。这一次的北非之行让克利对色彩有全新的认识和感悟。这是他艺术创作的一个转折点。此后,他进入绘画的成熟期,创作了很多水彩画作品。
一战结束后的1920年,保罗·克利应建筑师格罗皮乌斯之聘,到著名的现代艺术院校——包豪斯学院教学。5年后,他总结授课心得,著《教学笔记》一书出版。1931年,克利(52岁)离开包豪斯到杜塞尔多夫学院执教。1933年,因纳粹迫害被驱逐出境,回到瑞士的故乡伯尔尼,潜心于绘画艺术的研究。1940年,时年61岁的他在瑞士洛迦诺的宅邸中因病逝世。
二、保罗·克利的“音乐绘画”
关于音乐与绘画的语言结合表现,从19世纪中叶开始就引发西方艺术家与艺术批评家的争论。本世纪初,众多艺术家和评论家逐渐认识到了“音乐性”对于绘画的意义。而保罗·克利的贡献在于准确地解释了绘画的各种元素即色彩、线条在表现“音乐性绘画”中的重要作用。他发现了现代艺术与音乐之间的共同美学成分,并把自身从小造就的深博音乐素养融入绘画艺术创作当中,在“音乐性绘画”主题上作了一生的探索,并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我们知道,旋律、和声、节奏是构成音乐的三个基本组成元素。旋律就像灵魂,主要构成是音阶;和声就像血肉,主要构成是和弦;而节奏是基本的骨架,它是频率的不断重复。这三者结合,加上声音的强弱、快慢变化,构成完整的音乐作品。同样,绘画是由线条、色彩和构图三个基本元素组成,它是在平面上绘制出直观可见且具有一定形体、质感和空间感的艺术形象;它也有色阶的变化,线条粗细、软硬、走向的变化,构图对比的变化。音乐是通过触发听觉,使听众在脑海中形成画面,带来美的享受,而绘画则是触发观者的视觉,从而透过表象,在内心体验创作者的想象世界。两者有表面上的不同,却又在本质上相同。
保罗·克利从一开始学习绘画就注重如何在绘画中利用音乐的表达方式。1903年到1908年,他不断试验各种线条的画法,尝试通过线条的描绘,掌握如何创造出特有的、柔软的、极富音乐美感的抒情线条语言,用这样的线条表现画面,使其单纯而优美,又不缺乏变化,从而得到心中所想要的纯粹画面,这从他的日记中可见一斑。1908年的一天,他在日记中写到:“线条! 1906至1907年的线条是我最个性化的产物……”而1909年一则日记:“我同样熟悉音乐的情绪领域,也能轻易的构想出与之类似的图画。”这表明,他对于音乐与绘画表达情绪的把握有了明确的自信和体会。此时的克利已经找到一条通往创作殿堂的道路。
1912年,保罗克利加入了艺术团体“青骑士集团”,和康定斯基、马克等人一道,继续探讨绘画与音乐结合表现的完美方法。康定斯基认为绘画作品应该像音乐一样具有流动性,他的作品在抽象中又具有音乐感,在明暗交错中体现音乐韵律与节奏有关的因素,从而实现两种艺术形式的内在联系。而保罗·克利开始研究色彩表达音乐。1913年秋季到1914年夏天,克利来到了北非的突尼斯进行考察。北非的强烈阳光照耀下的明亮而单纯的色彩,对克利带来极大的震撼,使他对色彩的运用有了自身的体会。这期间,他进行了一系列生动的水彩画风景写生,不是注重风景对象的印象再现,而是将其简单化,着重表现色彩对绘画的作用。
一战结束后,克利潜心研究色彩与音乐的关系。他着重研究色彩如何能够像音乐一样表达情绪,表达创作者内心对客观世界的直觉体验,如何在幻想的世界中表达创作者的心灵世界。此时的克利已经是一位成熟的创作大师。他运用简洁凝练的线条与对比强烈的色彩,以童心般的纯粹和稚趣,将内心世界中蕴藏的精神能力以直觉的形式释放出来,表达人的自在感悟与真实的情感世界。
保罗·克利一生留下的作品有九千多幅。他的作品题材丰富,风格多变,其绘画技巧融入了印象派、立体主义、野兽派、未来主义等特点,画面具有丰富的音乐性、体验式创作的直觉性、题材和手法的多变性以及突出的符号性,这些正是克利艺术创作理论的完美体现手法。
下面以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音乐绘画作品来解读克利的绘画理念和艺术思想,以及欣赏他在音乐性绘画的表现手法上的开创性劳动。
1.《节奏》和《更严谨更自由的节奏》
《节奏》(图1)系列是克利在1930年(51岁)创作的具有典型音乐特征的代表性作品。他以黑色、灰色、白色等色块来模仿音乐中“强—弱—弱,强—弱—弱”三拍的节奏形式,以色块大小的不同代表节拍长短。每个方格就像一个能唱的音符,当所有的方格都联合起来,这幅图就像唱出一组和弦。当眼睛扫视这些神奇方块,就像看着乐谱一样,脑海浮现一连串的音符。《节奏》作品形象生动地把音乐的形式结构表现了出来。
而作品《更严谨更自由的节奏》(图2)则让我们看到克利独具匠心的安排。他用黑色和灰白色、蓝色和棕色两组对比强烈色彩,形象地表达了“严谨”和“自由”这两个矛盾的主题概念,而画面颜色的搭配似乎让我们感受到了音乐中最基本的两拍节奏,实现了色彩与旋律合二为一的画面效果。
保罗·克利把音乐的听觉艺术美感通过视觉的纸上艺术美感表现出来的创作方法作为一生努力的目标。在创作过程中,他在进行简化的同时,更多地听从内心的直觉,随心所欲地即兴作画。在创作时,他灵活运用各种技巧方法,由灵感来展开他的诗情画意。他的作品中一个显著的特征是融合了音乐的韵律和节奏,同时也充满梦幻般的神秘感。他自由灵动地在抽象与具象、现实世界与梦幻世界,线条与色彩之间挥洒,成功地把音乐和美术这两种独立的艺术形式结合,在世界艺术史上描绘出了一个崭新的艺术形态。这是保罗·克利对于西方绘画特有的贡献,对西方现代艺术产生了不可忽略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德]保罗·克利.克利与他的教学笔记[M].周丹鲤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
[2] [美]布莱恩·沃利斯主编.现代主义之后的艺术——对表现的反思[M].宋晓霞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3] [德]保罗·克利.克利的日记[M].雨云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
作 者:王小童,硕士,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为艺术设计。
编 辑:魏思思 E-mail:mzxsws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