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业愁云笼罩

2013-04-29 00:44
财经文摘 2013年6期
关键词:保单寿险保险业

在赴港内地游客的购物清单中,除了黄金珠宝、婴儿奶粉、化妆品和豪宅,如今又增加了保险这个大项。

近年来,内地人赴香港买保险的热情不断攀升,投保人数和金额均迅速增长。根据香港保险业监理处最新发布的数据,2012年内地投保人新造保单保费99亿港元,占个人业务总新造保单保费的12.8%。香港保险市场每卖出100港元的新造保单,就有约10港元的贡献来自内地投保人。而在2008年,这个比例仅为5.4%。

大陆客去香港买保险,正折射了内地保险业深深的“寒意”。随着各家保险公司的2012年报披露完毕,保险业的愁云惨淡的全貌正展露出来。

粗放式发展的隐患爆发

2012年,内地保险业全年保费收入1.55万亿元,同比仅增长8%,这是保险业务增长速度首次降至个位数,与20年来超过20%的平均增速形成明显反差。

受寿险保费收入增速放缓的影响,2012年以寿险业务为主的各大上市保险公司净利润同比下滑幅度进一步扩大。其中,中国人寿、太平洋保险2012年净利润均出现超过30%的同比下滑。

而100多家非上市险企的状况更不容乐观。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62家非上市寿险公司近六成亏损。在42家人身险公司中,有27家出现亏损,净亏损总额接近40亿元。

这些市场数据,正是中国保险多年来高速、粗放发展所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凸显。

自1999年以来,国内寿险行业的规模保费收入共增长了近9倍,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了21.15%,进入21世纪的头十年是寿险业高速发展的“黄金十年”。但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院长郝演苏认为,这种一味追求规模的高增长只是一种表面的繁荣。

一位寿险公司高管称,目前各类的保险公司尚未明显出现产品或业务上的分化,大家都是“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方式。业务同质化的结果是行业内恶性竞争,中小公司一味想着冲规模,不考虑承保盈利,试图利用投资来弥补业务亏损。在国内寿险业传统的7~8年盈利周期规律早已被打破,有的公司甚至已经亏损超过十年。

伴随着保险行业的快速发展,保险中介机构的数量也节节攀升。截至2012年底,全国共有保险专业中介机构2532家,而保险兼业代理机构多达19万余家。但由于发展历程较短、基础薄弱,一些保险中介机构专业化程度低,风险管控能力弱,服务水平不高,不仅没能满足广大保险消费者的需要,行业还呈现出“小、散、乱、差”的状况。

保监会副主席李克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中国保险业已经进入了一个兼并重组的阶段,这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会增强一些保险公司的实力,也是准入退出机制的一种新表现。”但在这个过程中,市场的阵痛可能会持续很长时间。

信任危机

保费收入的负增长,除了上述宏观层面的因素,还有产品和销售等方面的问题。

经济学家郎咸平言辞激烈地“炮轰”中国保险业:“寿险,越做越像传销;财产险,基本上靠广告大忽悠;保险业,只是靠投机赚钱。”对整个行业的否定显得有些耸人听闻,但保险业乱象的存在确实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今年3月以来,家禽养殖业因H7N9禽流感来袭遭遇重创,但各财产险公司几乎都拒赔。他们的理由是,H7N9禽流感是一种新型疫病,过去办理的家禽类死亡保险,多以冻死、常见疫情病死为主,保险条款中没有针对H7N9疫情的死亡赔付内容,所以保险公司原则上不予赔付。一家公司负责人表示,“我们只听政府的,如果政府说要我们赔,我们就只好赔一点。”

这个案例正体现了保险业“易买难退”“易保难赔”的行业顽疾。买时天花乱坠,无所不保,但出险后又普遍存在赔付难和赔付率低的问题,保险赔偿不能覆盖成本。保险业的信誉正是这样一点点被消耗。

在保监会近期通报的一季度消费者投诉情况中,销售违规占人身险违法违规类投诉比例高达91.54%,营销员宣传内容与保险合同不一致成为主要投诉项。

中国人寿、太平洋寿险、平安寿险、新华人寿四家上市公司的2011年报显示,当年退保金分别为365亿元、96亿元、44亿元、150亿元,同比分别上升113%、42%、15.48%、95%。而2012年,上述四大上市险企退保金总额更是逾千亿元,这种高退保率是多年所未见的,近两成的公司遭遇高退保率问题,大量保单被客户“打回票”,说明整个行业为诚信危机所困扰。

银行系统的竞争

在正常的金融生态下,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成鼎足之势。但在国内,银行业一直是“一股独大”,证券业也有不小的话语权,而保险业的发展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从产品角度分析,前些年为追求保险规模的迅速扩大,出现了很多问题,削弱了消费者对保险产品的购买意愿。加之,市场上不断涌现高收益率的理财投资产品,使保险产品对消费者或个人投资者的吸引力进一步削弱。

现在面临的问题是,传统险的投资功能不足,保障功能还待挖掘,依赖的银保销售渠道日渐萎缩,同时新的替代销售渠道尚未建成。一位寿险公司高管表示,包括银行理财在内的替代性金融产品,对寿险公司的分红险业务冲击依旧很大。股市低迷,收益率上不去,最直接的结果就是银保产品卖不出去。

国信证券的一位分析师指出,寿险产品的设计和销售长期以来更偏向于理财功能,忽略了保障功能,如果现在更关注保障功能,避开与银行理财的竞争,加大养老、医疗、护理类寿险产品的研发和供应,推出差异化特色产品,也许能发挥些微作用。但目前看来各大寿险公司仍然没有有效的应对措施。

黄郴根据《南华早报》《证券日报》《新华日报》、财新网等综合编译。

猜你喜欢
保单寿险保险业
人身险保单贴现制度本土化法律问题研究
消费者要的是保单贴现而不是保单转换
Lévy模型下的最优寿险、消费和投资
保险业:为“一带一路”建设护航
设立合资人寿险企的实务分析
2018年保险业实现保费收入3.8万亿元
论中国保险业可持续发展
定期寿险和终身寿险哪个好
让保险业回归纯粹
万峰痛批寿险乱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