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彻台湾的大陆风

2013-04-29 00:44张杰
财经文摘 2013年6期
关键词:陆生台湾人大陆

张杰

“大陆疯台湾”早已不是新鲜事。台湾特产在大陆无不热卖,台湾的流行文化在大陆风靡,台湾的中华传统保护让大陆人羞愧难当,就连台湾的政治制度也被许多大陆人视为华人“民主典范”。台湾的一切对大陆人来说似乎都是值得追求或憧憬的。

而现在,大陆作为一个庞大的母体,正以逆转之势全方位地影响着海峡对岸。台湾的经济受大陆经济增速放缓的牵连,大陆的禽流感疫情能够直接蔓延到台湾,《甄传》《我是歌手》在台热播,微信在台湾App Store商店上架3天即成为通信软件下载冠军,“小米手机”在台湾一开放预购就被秒杀,让合作商远传两度当机。

事实上,除了北京在政治和军事层面仍然维持的对台压力,大陆因素还在以一种自然而潜隐的方式影响着台湾人。

对岸来客

“陆生,尤其是刚刚经历高考洗礼的本科生,将在他们在台就学的一段较长的时间中,逐渐形成一道可以延续的不可小觑的力量,影响台湾社会的方方面面。”来自上海,现在就读于台湾政治大学2012级中文系的博士生张某这样说。

这个被台湾绿营形容为“大陆的统战力量”、“抢夺台湾有限的教育资源”的群体正在以融入式的交流发挥其影响力。

据台湾“陆生联招会”不久前公布的陆生招收计划,台湾99所高校计划2013年在大陆招收本科生1732人,拟招收博士生227人、硕士生891人。据台湾“教育部高教司”统计,自2011年开放陆生赴台攻读学位后,当年共有951人赴台,2012年有928人。

浙江女生蔡博艺是首批赴台读大学本科的大陆学生之一。如今,正在台湾淡江大学日语系读大二的她,已经成为台湾岛内小有名气的“明星陆生”。

蔡博艺已经在台湾出版了自己的作品《我在台湾,我正青春》,不仅得到了方文山等人的推荐,还被香港《亚洲周刊》评为“2012年度十大好书”,并将于今年在大陆出版。20岁的蔡博艺说:“我还真没想到自己的第一本书,会是竖排繁体字的书。”

记者通过Facebook与蔡博艺取得联系,她指出,大陆的发展让自己在台湾的生活方便很多。她认为,认同和理解是多少钱都买不到的,大陆与台湾建立最佳的关系,首先是要互信。

2011年11月,刚到台湾两个月的她,在互联网发布了一篇题为《我在台湾,我正青春》的文章,记录自己的一些生活见闻,在海峡两岸被大量转载。一个月后,她又写了一篇《孤岛与高墙》,反响巨大。

“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来到台湾,我有责任替那些没有来到台湾的人将所见所闻记录下来,为对这些内容感兴趣的后人留下完整的资料。”蔡博艺说。

书出版后,围绕这本书和她本人的各种评论不断,上报纸、上杂志、上广播、上电视,蔡博艺出名了,走在学校,几乎每个人都认识她。舆论的反馈有褒有贬,既有陌生的读者打电话、寄信鼓励她,也有台湾人质疑她的视角片面。“今后我会更加谨慎,这种谨慎不是‘不敢说,而是‘说之前想得更多,因为我要对我的读者负责。当我发现我的想法会真的影响到别人的想法甚至人生时,就要慎重一些。”她说。

陆生对台湾的影响不只通过文学。台湾的“中国文化大学”陆生联谊会长、本科生余泽霖,甚至向台湾地区“行政院”院长江宜桦写了“陈情表”,希望改变台湾当局针对大陆生不合理的“三限六不”规定。国立交通大学的陆生联谊会长邱辰,也开始设想,成立一个台湾陆生总社团,方便陆生更好地维权。针对陆生利益的话题,尤其是基本医疗需要已经成为台媒关注的热点之一。

除了年轻的大陆学生,大陆配偶也在两岸交往中发挥作用。娶了台湾妻子的大陆知名公民记者周曙光(网名佐拉)经常往来于海峡两岸,5月初,受海基会之邀参加“大陆配偶在台生活座谈会”后,他在自己的微博上说:“我是来反映问题的……我还建议海基会以后多跟海协会谈人权。”

统派人士、中华统一促进党的网络资讯负责人胡大刚,近年来接触到不少赴台的大陆人,他对记者表示,可能是源于“文革”时期求自保的精神遗留,大陆民众表现出很高的自我强调性。如果将此建立在经济发展上,绝对是有助于生活的充实与多元化,但是,表现在人际关系与利益保护方面,不信任感终将破坏社会的和谐面。

陆资恐慌

台湾“行政院大陆委员会”今年3月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对于目前两岸交流速度,认为“刚刚好”的民众有45.2%,另有31%的民众认为“太快”,只有13.2%的民众认为“太慢”。可见,两岸的经济文化交流已经让一部分台湾民众有所忌惮。

台湾资深媒体人宫铃(网名胡同台妹)接受记者采访时承认,台湾人对大陆的“又爱又怕是一种普遍现象”。她说:“就像台湾一些服务业在接待大陆游客时,很喜欢也很怕,因为(大陆客)太有钱了,却也很仗势欺人。”

“除了到大陆进行投资和经营生意的台商,台湾本地的服务业者、旅游业者、饭店业者都从两岸交流中获益,但是也受到一些冲击。这其中包括台湾跟大陆在商业经营环境以及思维上的差异所带来的影响,台湾人对大陆的商业文化是非常陌生的,但是会囫囵吞枣地把大陆的一些商业哲学拿来运用,可以想见这样的东西可以在大陆实行,在台湾是很难行得通的。”宫铃说。

大陆经济体量庞大,成长迅速,台湾不受影响是不现实的,多名台湾大学生表示,“大陆产品很容易买到”,甚至是大陆人常用的淘宝也开始被部分台湾人接受。

在支付宝公布的2012年度对账单中,嘉义市人均使用支付宝支出6.9万元人民币,荣登全球第一。在前10名的城市排行中,另外还有高雄、台中、台南入榜。台湾新闻评论节目夸张地宣传大陆文化物质产品的“长驱直入,势如破竹”,甚至将淘宝网形容为入侵台湾的“木马”。

蔡博艺对于台湾人对大陆资本的恐惧也有观察,她说:“台湾对于陆资这件事情很恐慌的,甚至是隐形的陆资也觉得很紧张。就以去年年中开始的“反旺中案”,其中的一个诉求就是‘防止中国因素的介入。”

2012年7月,台湾旺旺中时集团在并购中嘉网络时遭遇大规模抗议,台湾民众以“反对新闻媒体垄断、保护新闻自由”之名举行声势浩大的游行。旺旺集团前身只是台湾一家米果小公司,在大陆发迹壮大,成为一个闻名海峡两岸的大企业,之后返台投资,收购了中时媒体集团,集团负责人蔡衍明一举从一个米果商人变为媒体大亨。而绿营一直视旺旺中时集团有“陆资”背景,视蔡衍明为“红顶台商”。

蔡博艺认为,轰轰烈烈的“反旺中”事件,其背后的深层含义是“反中”。“这种情绪的来源很复杂,但我想最主要的还是大陆崛起给台湾带来的阴影和不安。之所以会忧虑是因为台湾人害怕失去现在的生活方式。”

台湾通过大陆思考自己

长久以来,因为外界的“不承认”和“抛弃”,许多台湾人都有一种孤岛心理。在蔡博艺的观察中,台湾人安逸地生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世界上所有的资讯明明都向他们敞开,他们却别过脸去。”很少人会在上头讨论公共议题或国际事件。

不过现在,这种孤岛心理,或许会因为大陆和台湾的交往缓慢溶解。

国立台湾大学的毕业生徐和谦认为自己受大陆资讯的影响很大,“主要还是思想活动上。我长期上微博,并对大陆传媒的报道与新闻热点,几乎投以对台湾传媒同剂量的关注和阅读频率,长此以往,思想上便逐渐撇开了两岸之间的分野。对我来说,在大陆和在台湾发生的重大新闻,已逐渐不存在疆界的分野和他者与我者的边界,充其量就是发生得离自己近一点或远一点而已。但距离与这件事情的意义承载量,对我而言,并不一定总是呈比例关系。”

宫铃也是一个“微博控”,她最初只是想要了解这个新兴的互联网产品,但之后,“微博帮助我非常多”,“微博是了解大陆一个非常重要的窗口,因为微博上所展现的民意和社会状态,跟官方媒体所呈现的东西不一样。所以我在台湾媒体上发表文章时强调,台湾人不管是公司企业还是政府机构,都应该来微博看一看真实的大陆社会。”

不久前,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先生对马英九建言,认为需要引进大陆央视的国际新闻频道,激起一时热议。反对方担忧大陆的意识形态宣传和对台湾媒体行业的挤压,支持者认为通过这种多元竞争能改善台湾的粗糙、狭隘的媒体生态,限制反而反映了台湾民主的不自信。

央视落地台湾的建言也许会无疾而终,但从中可以看到,“大陆对台湾的每一项影响都有台湾的反向思考,大陆会激发台湾认识自己。”宫铃说。

猜你喜欢
陆生台湾人大陆
IQ大陆
北方大陆向
最大的陆生食肉动物——棕熊
民进党政策不友善陆生不选台湾不足为奇
甘肃南部陆生野生动物危害及其应对措施
冰之大陆
台湾人在上海的公益活动
台大教授一席话“骂醒”所有台湾人
大陆的漂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