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菲菲
“我已经连续10年在这个场合谈台湾问题了,每一次心情都很不平静。”2012年3月5日,温家宝最后一次以总理身份在全国人大召开记者会。每年的这个时刻,中国的国家领导人都会对台湾温情喊话。
回应大陆喊话的是台湾颇不平静的内心。在台湾,不论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几乎每一件事都与大陆脱不了关系,大陆成为台湾最为重要的利益关系者,两岸关系发展几乎影响到了台湾的每一个层面。
台湾现在正在步入冗长的政策焦虑期,有关两岸往来是否会损害台湾的观点引发了微妙的争论。
以商为政?
2010年6月26日,近3万名抗议者聚集在国民党主席、台湾“总统”马英九位于台北的“总统府”外呼喊抗议“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这是自1949年内战中共战胜国民党以来,大陆与台湾之间最为重要的合作协议。
在这些抗议者手中举着一幅被PS过的照片——马英九亲吻时任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下方写着:“别和敌人拥抱。”
反对者主要来自于民进党,他们批评经济合作协议将危害台湾就业。一向主张“台独”的民进党抗议者说:“这份协议将使得台湾走上最终与大陆统一的道路。”
这样的担忧不无道理。但在台湾经济被边缘化的危险下,与大陆互通有无是明智的选择。《经济学人》刊登文章表示,台湾从大陆贸易中获利颇多,更能从ECFA中比大陆“获得更大利益”。
确实,在ECFA签署后,大陆降低了539种进口商品的关税,此项措施每年价值138亿美元,并且会将大陆市场向台湾开放包括银行在内的11个类别的服务业,此项协议还包含18个台湾没有互惠自由的农业和渔业类别。台湾方面总的来说只提高267类大陆进口商品的关税,价值29亿美元。
另外一方面,台商投资大陆大型化趋势也日益明显。台有关部门的调查显示,近年来,台制造业对外投资的2/3以上集中在大陆,大陆已成为台湾最大的海外投资地区。
到目前为止,大陆已经成为台湾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投资地区、第一大顺差来源。经济领域的渗透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政治领域,这也引发了台湾的担忧。
“ECFA是中共的木马屠城记,我们惧怕ECFA会强化两岸的相互信赖。”民进党发言人谢怀慧称,大陆会利用经济协议作为政治统和的垫脚石。
许多台湾学者也持类似的观点。“中共之所以不断促进两岸经贸合作,其实质是以商为政或以经促同,即凭借大陆对台湾经济日益增强的影响力,逐步推进两岸统一。”
这样的担忧有些夸大了大陆经济对台湾的影响,但北京通过经济影响台湾政治是不争的事实。
在过去,北京试图影响台湾选举,却都适得其反。在两岸重启协商机制、实施“三通”、开放“陆客”和“陆生”,实现自1949年两岸隔绝以来最大的交流之后,北京开始用“经济牌”争取台湾民心。2012年台湾大选中的大陆因素最为明显。
台湾学者林泉忠就指出,马英九的当选背后是北京对台湾渗透的结果。“在大选中,台湾财经界力挺‘九二共识,意味着北京的意志开始直接影响台湾选民的投票行为。”
大陆真的能通过经济杠杆影响台湾政局吗?上海财经大学的耿曙与德国图宾根大学的Gunter Schubert曾在《亚洲研究》杂志上发表论文讨论上述问题。他们认为,大陆通过台商对台湾政治施加影响的策略很有可能难以成功。
“两岸经贸和社会合作的不断深入是双赢游戏。在这一过程中,两岸关于主权和统一的争论将会退居幕后。”
国际关系学院研究生处长、台湾问题专家杨建英也认为台湾政治不会因为其经济对大陆依赖过多而受到影响。“大陆尽管在经济上影响着台湾,但实际上一旦牵涉到政治问题,台湾当局都会谨慎而敏感,并不会在主权问题上让步,经济的相互依赖并不必然影响到政治。经济是经济,政治是政治。”
被放大的台湾民主
“一切在按程序走,没有担心的意外,宝岛的政治环境成熟了。”
这是中国最雄厚的房地产大亨之一王石在2012年台湾选举时发的一个微博。在选战期间,很多知名的大陆商人亲临台湾近距离目击竞选过程。
在选举结束后,来自海内外中国人的反省,以无与伦比的压倒性优势赞扬台湾的民主是中国人或华人施行民主的典范。于是被布什总统誉为“亚洲自由灯塔”的台湾在一片赞誉声中感到自己的政治体制是如此的优越。
“我们的民主体制在面对大陆时,建立了一个隐形的安全网。”龙年伊始,马英九在给乡亲发红包时,如此说道。善于察言观色的马英九得意之余,摆脱谨小慎微的政治人格而居然喜形于色,确实不易。
这种对自身民主的认同来自大陆与国际各种选后的检讨。“在海洋另一边,台湾竖起一面镜子。而在海洋这一边,我们见到了未来的自己。”在《纽约时报》台湾大选后刊发的文章《台湾效应》一文中,葡萄酒专家徐伟写下了如是的评论。
同时,大陆人对台湾民主的追捧也对台湾民主造成了某种值得追踪的影响。台湾大学政治学系教授石之瑜称之为“隐形的民主压力”。
“如果没有把台湾自以为对大陆的示范作用放在心目中考虑,那恐怕台湾大选的进行,包括选民自我形象的提升、候选人辩论文本的撰写、败选一方的感性认输、海内外事后记录大选的视角,都会有所不同。”
但对于大陆给台湾带来隐性的民主压力研究者甚少。原因何在?石之瑜说:“台湾民主的堕落之处乃在于,总觉得自己影响大陆是理所当然,但大陆影响台湾就不应该。这种堕落无关民主与否,而是自诩欧美国家的想象遭到戳破的担心使然。”
分裂的官民
两岸关系和缓以来,大陆给予台湾更大的对外空间,以期在其他问题上台湾给予大陆让步。
2009年4月8日,台湾正式加入世界卫生组织,台湾不必通过大陆,可以在第一时间取得国际重大疫情的资讯,正式纳入了全球防疫体系。在此之前,台湾自1997年起每年都尝试以不同名义重新参与世界卫生组织,但每次都受到大陆的坚决反对及有效抵制。
“之前的大陆与台湾在对外问题上是有你没我,但是在两岸关系缓和后,大陆希望在给予台湾更大的对外空间时能让台湾也在其他问题上对大陆让步。”国际关系学院台湾问题专家杨建英介绍说。
那么台湾在大陆期许的方面让步了吗?杨建英教授认为答案是否定的。这也造就了在很多涉外问题上,台湾民众与台湾当局产生了不同的看法。
“请两岸共同合作对付菲律宾!”5月9日,在台湾“广大兴28号”渔民遭菲律宾公务船射杀事件发生后,台湾《旺报》做的调查中,92%的人要求菲方道歉、惩凶及赔偿。若菲方不理会台湾主张,有近7成的人希望两岸共同合作对付菲律宾。
与民众呼声相反的则是台湾当局。在“政治上不能让步的前提下”,台湾一方面尽力不希望大陆势力进入吕宋海峡,另一方面运用军力向菲律宾施压,希望以菲律宾为突破口,使得台湾今后在处理南海渔业纠纷时可以不再受“一中原则”的束缚。
军事上,台湾民众与当局的分裂更能体现大陆的影响。
尽管被称为“亲陆派”,马英九在执政的4年期间,台湾对美军购数额超过了民进党时期。2008年~2012年台美官方公布的军购金额总计为近200亿美元。
“台湾要求两岸军事互信的前提是撤去对准台湾的导弹,但大陆则认为导弹对准的是台独并非台湾。”杨建英认为两岸关系想要达到军事互信非常困难。
与官方积极发展军事相反的是民众的反应。
据《华盛顿邮报》报道,因为在经济上同大陆的发展,台湾已经逐渐招募不到足够的志愿兵。为此台湾实行了精简的军事计划,希望2015年用176000名志愿兵来代替现在的235000名的志愿兵与义务兵,但实际情况并不理想。
2010年,台湾计划招募15000名志愿兵,但是却只招募到11000名;2011年,台湾减少了招募的数量,希望能招募到4000名志愿兵,但最后只有2000人。
在一个经济繁荣的社会很难招募到志愿兵。
“我非常赞同中国的一句老话:好人不当兵,好铁不打钉。”28岁的严守智在台北市中心经营一家饰品店,他说,“我在军队只进行了几个星期的训练,这完全是在浪费时间,生活中还有很多比服务国家军队更重要的事情,比如赚钱、照顾妻子和孩子。”
一些年轻人则认为鉴于大陆不断增长的实力,台湾的抵抗是徒劳的。19岁的王彦州是台北台湾国立大学的学生,他认为“台湾在与大陆的冲突中不会获胜,与大陆的战斗没有任何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