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动手、动脑有效对接

2013-04-29 12:10陈新华
关键词:动脑动手小学数学

陈新华

摘 要:儿童生来就充满着生机的冲动,有要做事的天然欲望,对活动有强烈的好奇心。课堂中的活动不能放得太多,也不能收得太紧,要把握好分寸,充分发挥教师的组织、引导和调控作用,将形式与质量有机地结合起来,正确处理活动过程与活动结果的关系,让学生的动手和动脑有效对接,使活动更加有效,。

关键词:小学数学;动手;动脑;有效对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06-0054-03

杜威从儿童的生活出发,提出学生从教师口中被动听来的知识不是真正的知识,教学就应以自由活动和从经验中学为主,做才是根本。陶行知先生也强调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闲置的双手动起来,去做事情,做到“学做合一”。我尝试设计数学课堂中的各种动手实践活动,同时申报了《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设计的研究》课题。这样的背景下,我尝试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习,在实践中发展。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这节课时,我本着“做中教”、“做中学”的理念,课前先让学生准备了长6 cm和4 cm的小棒各两根,5 cm的小棒4根。课堂上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学校新建了各种各样的花坛(多媒体出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花坛),同学们看看有哪些形状呢?如果想把这些花坛用护栏围起来,要用多长的护栏呢?

学游泳的最好方法是在游泳中学习,学数学同样如此。我让学生尝试用长6 cm的小棒和4 cm的小棒围成一个长方形。因为,前面已经学习了周长的概念,在直观形象的支撑下,我大胆放手,让学生摸一摸、指一指长方形的周长,并独立思考如何进行计算,然后再小组合作交流自己的算法。交流后学生列举出下面几种算法:

①6+4+6+4=20(厘米)

②6+6+4+4=20(厘米)

③6×2=12(厘米)4×2=8(厘米)12+8=20(厘米)

④6+4=10(厘米)10×2=20(厘米)

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整节课在活动中开始,又在活动中结束,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愉快的数学体验,交流的结果用事实验证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但问题也很快就暴露出来了,练习中的错误比比皆是。习题中出现了这样一道题:小张拍了一张照片,要给照片做一个木质相框。相框的长是25厘米,宽是20厘米。至少要准备多长的木条?

错误一:25+20=45(厘米) 45×2=90(厘米)

90÷4=22(厘米)……2(条)答:至少要准备22厘米长的木条。

错误二:25+20=45(厘米) 45×2=90(厘米)

90×2=180(厘米)答:至少要准备180厘米长的木条。

错误三:25+20=45(厘米)答:至少要准备45厘米长的木条。

出现这样千奇百怪的错误实在让我始料未及。我分析发现了几个问题:①学生不理解问题要求的是什么?②知道问题要求的是什么,不知道该怎样求?③知道该怎么求,却忘记长方形有两条长两条宽。我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课堂上良好的动手操作,并未能开启学生的知识大门呢?问题出在哪里呢?从认识过程来看,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解决通常分为两个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形成感觉和表象的阶段,是对事物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阶段是对表象进行概括和抽象而形成概念的阶段。我回忆上课过程,自己“唯活动是瞻”,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完全开放的活动环境,学生忙得不亦乐乎,看上去课堂热烈活泼。但是光“放”了却没有“收”;只有了“操作”,没有了“思维”;丰富了感性,缺失了理性。看来,课堂中不仅仅需要感性的活动,同样需要理性的思考。如何实现从动手的直观感性与动脑的抽象理性有效对接呢?

一、借助多媒体——剥去表象看本质

上课开始,我创设了学校花坛的情境,这个情境与本课的教学内容还是有一定联系的,问题的症结出在我人为地把课程内容用情境裹上一层糖衣,学生被花花绿绿的糖衣所迷惑,至于糖衣下的糖果是什么样子,他们全然不知。我决定要让学生学会自己迅速剥去糖衣,在以后的学习中一眼洞穿事物的本质属性。

师:(用多媒体显示长方形花坛)大家觉得学校花坛里的花好看吗?(生:好看)花坛是什么形状的呢?(生:长方形)漂亮的花是留着大家欣赏的,为了保护花草树木,现在我们用护栏把花坛围起来。要围哪里呢?(请学生指一指)

师:求护栏的长度其实就是求什么?

生:求护栏的长度其实就是求四条边线的总长度。(多媒体适时隐去花坛的其余部分,只抽象出长方形)

师重复、追问:四条边线的总长度其实就是什么?(长方形的周长)

师:换种说法,求护栏的长度就是求的什么?(求的长方形的周长)(此时多媒体运用电子白板中的聚焦功能,圆形灯柱下只有长方形,同时长方形的四条边进行闪烁)

生:你能来指一指长方形的周长由那些线段组成吗?

让所有学生都伸出手指在空中画一画,指一指。如何求花坛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呢?

牛顿曾说过:“解答一个含有数量关系的问题时,只要把题目由日常语言译成代数语言就行了”。操作情境的设置,为数学思维的发展提供了土壤,但其根本是要促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关注生活。借助多媒体,去掉数学情境中的“伪”,露出数学问题的“真”,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体现数学的本源性,迅速回归到理性上来。

二、借助表象——深入反思重建构

“即使就最简单的数学对象而言,它们都是抽象思维的产物。”而表象是儿童从直观对象到抽象概念之间的一座桥梁,学生形成数学概念时,要建立在大量具体、形象的感性认识基础上,才能形成该类事物的表象。对于小学生来讲,形成抽象的数学概念,绝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要经历复杂的认识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虽然没有沿袭传统的教学方法,直接把公式告诉学生,但却忽略了学生的认知特点。学生经历了实物的操作,只是完成了认知过程的一个方面,并没有完成理性思考这一数学化的过程。因此,教师要提供一个能激发学生思考的思维表象,让学生自己主动进行建构。

学生摆完小棒得出答案以后,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思路对例题进行迁移思索。

师:你能用刚才的方法,求出围成长方形的花坛需要多长的护栏吗?

学生自己尝试探究。

师:下面请各小组进行汇报。(把不同的方法板书在黑板上)

方法1:26+14+26+14=80(米)

方法2:26+26+14+14=80(米)

方法3:26×2=52(米) 14×2=28(米)

52+28=80(米)

方法4:26+14=40(米) 40×2=80(米)

师:26表示什么呢?14又表示什么呢?你能用文字说说这些式子吗?

生回答,老师在相应的数字算式后面板书:

长+宽+长+宽=周长

长+长+宽+宽=周长

两个长+两个宽=周长

长+宽=一条长与一条宽的和,长加宽的和×2=周长

师:你认为求长方形的周长需要知道什么条件?你最喜欢哪种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请你闭上眼睛,先在脑海里想象出一个长方形,然后用你最喜欢的方法想想如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仍处于具体形象的水平,还不能有意识地组织自己的思维活动,因此,需要老师引导学生把外部活动转化为内部语言。学生以感性经验为基础,把自身的操作体验内化为对过程的理解,抽象、概括出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形成表象,进而进行建构,充分感受思考的意义。

三、借用手指——强化重点破难点

在实际的练习中,学生计算出一条长加一条宽的和,但是总是忘记乘以2。尤其遇到这样的练习题: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26厘米,它的长是9厘米,宽是( )厘米。学生的顺向思维还没捋顺,逆向思维难度更大,这样的学习难点阻碍着学生进一步获取新知。如何强化重点、破除难点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也是教学过程顺畅有效的重要保证。从实际效果来看,用小棒操作收效甚微,单纯的强调讲解又枯燥乏味,只能另辟蹊径。

师:伸出你左右手的两个食指,这是长方形的两条长(学生很好奇)。再伸出你的两个大拇指,这是长方形的两条宽(学生有些讶异)。

把左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各作出一个直角,一个手掌心朝里,一个手掌心朝外,连接成一个长方形的形状,告诉学生:这就是一个长方形。再次竖出两个食指:(两条长),然后竖出两个拇指:(两条宽),合并成一个长方形。

学生兴致盎然,觉得有趣,自己边做边说:两条长,两条宽,组合成一个长方形。

师:如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呢?

有的学生先竖起两根食指,再竖起两根大拇指:两条长加两条宽;还有的学生用一只手上的食指跟拇指组成一个直角:一条长加一条宽,再乘以2。

师用手指组合成一个长方形,然后拿掉其中的一半,问:仔细观察,周长除以2能得到什么呢?

学生模仿老师的手势,作出相应回答:得到一条长和一条宽的和。

师:如果知道长与宽的和,也知道长是多少,你能求出宽吗?或者知道宽你能求出长吗?怎么求?

从感性到理性飞跃的重要手段是探究,而探究都是建立在学生活动基础之上的。把细碎繁琐的学具操作,上升为简单概括的手指操练,不断强化“两条长”、“两条宽”,获得感性知识,进一步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形成科学概念。

儿童生来就充满着生机的冲动,有一种要做事的天然欲望,对活动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但课堂中的活动放得太多,有“放羊”之嫌;收得太紧,又有“灌鸭”之意。如果活动中外在多于内在,有活动没有指导,有操作没有提升,动手动脑相脱节,活动的价值也就丧失。因此,课堂上要把握好活动的分寸,充分发挥教师的组织、引导和调控作用,将活动形式与活动质量有机结合起来,正确处理活动过程与活动结果的关系,借助各种方法,让动手和动脑有效对接,使活动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蔡宏圣.“浪费”些时间,让孩子们生长[J].南通教育博客,2012,(3).

[2]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教学法解析[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6-1.

猜你喜欢
动脑动手小学数学
我也来动手
动脑
动手吧,把水“洗”干净!
动手画一画
动手演示找错因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肯动脑就会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