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推进县域“双有效”教学改革的实践

2013-04-29 12:00马连成

马连成

摘 要:实施行政主导推进是促进县域教育教学及整体改革的有效途径。徐水县通过科研引领、学区推动、学校落实、学科创新四个平台,使“三四五六”教学改革的理念与思路得到实施,有效教学和有效学习改革实验逐步深化,促进了课程改革、教师成长和人才培养,促进了全县的教育内涵发展和深度均衡。

关键词:县域课改;行政主导;“双有效”改革试验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06-0011-03

面对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我们徐水县对教育工作进行了重新审视和定位,紧紧围绕“育人为本”的要求,研究、制定县域教育规划,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把工作着眼点和着力点集中到教育内涵发展上。2009年起我们承担了河北省“县域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项目和国家级课题“基础教育阶段有效教学、有效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实验任务。我们抓住机遇,将“双有效”改革实验作为突破县域教育发展瓶颈的第一选项,不断把教学改革引向深入,全县逐步形成“思想统一、上下协调、城乡一体、同步改革”的良好局面,在县域整体推进及课堂教学思路和模式创新上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定位目标,健全机制,统筹县域城乡一体推进

(一)提高认识,准确定位

我们把“双有效”改革实验作为改革之中的又一项关系徐水教育的整体发展和决定徐水教育内涵走向的关键之举,与徐水教育改革发展大局统一起来,通过改革实验,探究、寻求徐水教育持续、深入发展的有效策略。

(二)确定目标,理清思路

1.提出了县域教育新的发展目标:以“市第一、省一流、全国有影响”为总目标,坚持育人为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努力营造最优良的育人环境,锻造最具竞争力的人才,着力经营好每一所学校,发展好每一位教师,培育好每一名学生,推动全县教育事业在新的起点上科学发展。

2.确定“双有效”改革实验的任务:通过改革实验,提高全县校长和教师的教育、教学“执行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力”,提升课堂、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县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3.确定“双有效”改革实验思路:按照“项目统筹、骨干带动、整体推进”的原则,实施行政主导,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以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落脚点,城乡统筹,整体提高。

(三)创设平台,整体推进

强化行政主导,将项目研究列入县教育局年度工作计划,作为年度重点工作,连续下发了三个专项文件,使教学改革实验和项目研究有“法”可依,并创设“四个平台”推进教改实验工作。

1.“科研引领”平台:健全实验研究体系,县教研室组成科研团队,每个学科中心组围绕“双有效”改革实验选择、确定研究课题,确立了“立足本校、校际联合、区域协作、整体推进”的运行策略,形成了“教研员——县学科中心教研组——学区兼职教研员——学校学科组——骨干教师”协调联动的科研共同体。

2.“学区推动”平台:把全县划分为8个学区,学区范围内统一规划,集中主题,统一培训、研讨,统一举办研究活动,整合资源,培养典型,实现同步、分类推进。

3.“学校落实”平台:实施“一把手”工程:学校校长为改革实验第一责任人,围绕改革实验要求,落实校长巡课制度、教师听课反思制度、校本教研制度、教改评价激励制度等,并积极强化和延伸。

4.“学科创新”平台:学科组长、兼职教研员承担分解的实验任务、形成实验团队,强化学科教学改革研究。

(四)丰富载体,营造氛围

1.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在全县明确31个实验校先行试点,组织城区教改示范课送教下乡进校;组织“同课异构”观摩活动,以课例剖析进行教改理念和模式的研讨培训,以点带面,全面铺开。

2.及时修正实验方向:坚持“调查研究、问题筛选、改革尝试、效果评价”的方针,完善“学校、学区、协作区、县”四级教研网络,监控评估,把握动态。

3.举办多元研究活动:通过分片集中、网络互动、全体集会等形式,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课堂改革观摩研讨、教学改革论坛、子课题培训、课堂改革群体评优等活动,营造浓厚的教学改革氛围,使“双有效”改革实验向纵深推进。

二、把握重点,创新模式,激发课堂教学改革活力

“双有效”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而课堂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主阵地。三年来,我们把课堂教学改革作为推进“双有效”改革实验的重点领域,把实施“双有效”策略研究作为主攻方向,经过反复研究与实践,总结提炼出徐水县“三四五六”教改理念和思路:“三”即“三个转变”,“四”即“课堂学习应呈现的四种景象”,“五”即课堂教学要实现的“五个走向”和“五个目标”,“六”即“自疑自探、步步提升”的“课堂教学六环节模式”。课堂“双有效”改革实验,推动了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环节的优化、教学组织形式和策略的创新,使全县课堂教学发生了深刻变化。

(一)谋求“三个转变”,明确课堂教学新要求

我们为学校和教师界定了“双有效”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与“学”的关系,让课堂成为“人本的课堂”、“探究的课堂”、“合作的课堂”、“思维的课堂”,努力推进课堂教学的“三个转变”。

1.教学理念的转变:把“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作为课堂教学整体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学定教,以教促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教学方式的转变: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发展为主旨”,坚持先学后教,教学合一,由注重“教师如何讲”转变为注重“学生如何学”。

3.学习方式的转变:把学习权、选择权还给学生,学思结合,学练结合。学生课堂学习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主要方式,以“小组合作学习”为组织形式,由注重“学会”转变为注重“会学”。

(二)定位“四种景象”,强化备课研讨攻关

要求课堂呈现四种景象:学生主动学习,高效率学习,有兴趣地学习,每一个学生都会学习。围绕这“四种景象”,做到备课“四个结合”:“双有效”课题研究与日常备课结合,主题研讨与集体备课结合,学校集体备课与学区主题备课结合,课前备课与课后反思结合。

(三)坚持“五个走向和五个目标”,实施小组合作“有效学习”

“双有效”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把学习主动权和学习时空还给学生,强调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通过“小组合作”小课题研究与实践,力求让学生实现课堂上的“走向平等、走向自主、走向合作、走向生活、走向生成”这“五个走向”和“掌握知识、发展思维、学会学习、提高能力、提升情感”这“五个目标”。

1.指导小组的划分与组成:各实验校根据班级学生实际,针对不同学段,关注学生的性别、家庭背景、个性特征、学业成绩、智力水平等方面的差异,以“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为原则,在小学低年级、小学高年级、初中段,构成2人、4人、6人学习小组,为组内互助合作、组间竞争创造基础和条件。

2.加强小组的制度与文化建设:班主任与任课教师密切合作,指导学生选定组长,明确分工,制定组名、组规、组训等,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帮困助弱,共同进步,形成学生自主管理、互助提高的学习制度与文化。

3.优化小组交流合作的原则、方式:在有效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过程中,教师对各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观察和介入,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不断促进小组内和小组间的交流,形成交流合作的基本形式,保证机会均等,人人参与;在合作中既有个人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又有充分的互助学习,使组内合作时机得当、有序有效,组间交流明确集中、适时适度。

4.重视小组的评价与激励:采用教师即时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小组互评等多种方式,激励学生竞争、合作、互助,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让每个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保持小组整体的学习活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快乐学习、热爱学习的环境。为使小组合作成为主要的课堂学习组织方式,各实验校探索出了十余种小组合作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力”,保证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合作探究参与的广度与深度,实现了有效学习。

(四)落实“六个环节”,确保课堂“有效教学”同步实施

为使全县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深化、少走弯路,切实实现有效教学,我们通过深入课堂、集体研讨、综合提炼、优化实践,初步形成了徐水县“自疑自探,步步提升”六环节课堂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自主质疑、发现问题、探究尝试、解决问题、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知识,形成学习能力,获得成功体验。六环节的流程为:“自学质疑→合作探究→展示交流→引导点拨→总结归纳→检测提升”。其中,“自学质疑”指在教师引导下,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目标定位,明确重点、难点,提出疑难问题,实现从无疑到有疑的提升;“合作探究”指通过小组同伴互助,启发、借鉴、初步解决疑难、理解主要知识,找出关键问题,提出解决办法,进行从质疑到解疑的尝试;“展示交流”指将主要知识、关键问题和解决方法付诸全班交流讨论,集思广益,达成共识,共同提高,实现从个体到全体的进步;“引导点拨”指教师抓住重点、难点问题,针对学情,精讲善导,激趣引思,变换角度,拓展思路,深化思维,达到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提升;“总结归纳”指教师掌控课堂,调节节奏,适时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方法、规律的总结归纳,使学生实现从知识到方法、从学会到会学的跨越;“检测提升”指课内学习效果当堂检测,当堂巩固,快速反馈,并引导学生将学习向课外、向生活拓展,运用新方法尝试解决新问题,提升实践能力。其前三个环节强调学生“先学”,后三个环节强调教师“后教”,根据学段,逐步减少教师“教”的时间,增加学生“学”的时间,做到先学后教,教学合一。

在实施过程中,我们紧紧把住两个重点:一是全县一盘棋,在多层培训的基础上,把“三四五六”教学改革理念和思路统一制成展牌,悬挂到校长和教师办公场所,实现入眼、入脑、入心;二是鼓励学校自我创新,在“三四五六”的总体框架下,综合学校规模、所处位置、校本资源和不同的班级、教师、学科、学段等因素,研究确定学校自身的教学改革实验策略,形成百花齐放的教改格局。

三、以教学深度改革,促进县域教育整体发展

当前,成才观念、家长对学校的期待影响着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走向,另外,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也影响着学校的发展。因此,我们要继续做好四项工作。

(一)不断地促进人才培养观念和模式创新

让每名学生得到适合、全面的发展,是教学改革的目标,也是整体教育工作的目标。教学改革实验激发了课堂活力,提高了学生探究、求知、进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努力成才的氛围日益浓厚。为此,我们将继续开展专项课题研究,探索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努力形成“课内学习有小组、课外学习有社团、实践活动有基地、校外学习有站点”的局面,有效推进素质教育进程。

(二)促进校长和教师队伍专业化成长

打造教育团队必须两手并举,锤炼校长和教师两个专业队伍。对于校长,我们提出了三个“必须”:必须在“双有效”改革实验中更新办学理念,领导课堂创新,指导教学设计,提高指导能力,成为“教育家型”校长。为此,我们组织校长到优质学校参加影子培训和骨干校长培训,建立校长兼课、巡课制度,要求校长必须做到“两个务必”和“三个80%”:每天80%的精力专注教学,学校会议80%的内容研究教学,学校工作80%是教学工作;务必亲自抓有效备课、抓有效巡课、抓有效考核、抓校本教研,保障教学改革工作的核心地位和有力推进。对于教师,提出三项举措:大力实施“教师专业素质提升工程”,对进修学校、电大、教研、电教、信息资源进行整合,构建“学校、学区、县域三级平台”;针对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教师发展给出不同的“成长菜单”,通过“城乡教师牵手”的“影子培训”工程,实现城乡教学改革同步;完善教师培养使用制度,为教师参与教学改革实验提供保障,让教师积极主动发展自己,争当教改带头人和业务骨干,成为学科教学创新、落实“双有效”的中坚力量。

(三)促进课程改革的进一步落实和深化

一是提高课程开设质量,二是开发和丰富校本课程。鼓励各学校根据本校实际开发具有本地、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努力形成本学校的教学文化、课程特色。

(四)促进县域教育深度均衡

县域教育均衡发展,办学条件是基础,教育质量是关键。

1.推进教改实验的进程。通过“城乡牵手”工程,使薄弱乡校通过教改提高育人成效;通过课堂教学改革把学生特长发展、整体进步等作为关注点,让学困生得到更多关爱,促进教育公平。

2.打造办学特色。引导各实验校按照“双有效”理念,确定符合现代教育思想和校本特色的核心办学理念,形成“一校一品”的学校发展格局。

3.提升学校管理水平。以推进教学改革实验为契机,强化学校、学区教改责任,促进学区内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在师资培训、教学交流、学生活动等方面协作共建,使农村薄弱学校与优质学校同步、一体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