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步导读”《圆明园的毁灭》阅读教学模式解析

2013-04-29 00:44李辉
关键词:阅读教学

李辉

摘 要:在阅读课教学中,我们总结出五步导读法,受到师生们的欢迎。五步分别是:导入、鸟瞰、品析、会通、拓展。其主体布局来源于梁启超先生的三步读书法(鸟瞰——解剖——会通),其教学结构为整体——局部——整体。这是一个比较适用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它可以转化为不同的教学法,只要教师灵活驾御就能达到想要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阅读教学;五步导读;模式解析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05-0027-03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真正的教学模式,是由一定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做支撑的。

阅读课教学五步导读法,即:导入、鸟瞰、品析、会通、拓展。其主体布局来源于梁启超先生的三步读书法(鸟瞰——解剖——会通),其教学结构为整体——局部——整体。这是一个普遍适用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它可以转化为不同的教学法,只要教师灵活驾御就能达到其想要的教学效果。

现以《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为例,详谈阅读教学的五步导读模式。

一、导入

通过激趣、设疑、创设情境等手段,使学生能快速入课,了解作者、背景资料等。

例一:导入

1.板书“圆明园”, 交流圆明园的资料,引领学生初知圆明园,师补充圆明园资料。

2.补写板书“的毁灭”,读课题。读出心中的滋味。

二、鸟瞰

通过初读课文,读通文章,初步知知文章大意,感知整体,明确重点,理清文章脉络。此环节主要过程是读课文,课文的理解是建立在充分读的基础上的,因此,笔者认为,初读一般来讲至少要读够三遍,第一遍是放开声音自由读,目的是读通。第二遍读是指名读,目的是检测第一遍读的效果。第三遍读可以是默读,也可以是浏览,目的是感知文章大意,明确教学重点,理清文章结构、脉络。当然,具体读几遍、用什么方式读要根据教学需求而定,但一定要保证学生能读通课文,整体把握教材。

例二:初读,知大意,理结构,顺脉络。

1.教师提出初读要求:放开声音读一遍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读通)

2.指名轮读课文正音。(检查自读效果,指导读通顺。)读每段后思考段落大意,师概括板书。(理清文章结构,初知大意。)

不可估量 精美布局 风景名胜

珍贵文物 惨遭毁灭

师提问:哪些段落可以合在一起理解?(2~4段)用一个词概括2~4段写的是什么?(昔日辉煌)

3.看文章结构布局你有什么发现?看题目和文章结构布局,你又有什么疑问?(为什么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而用大量的笔墨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这个问题暂不回答,等学完课文解决。(此环节理清文章脉络)

三、品析

此环节是教学的重点,品析的对象是语言文字及文章的表达方式。能否对语言文字和表达方式进行品析,是事关能否上成语文课、上出语文味的关键。《课程标准》中各年级段都没忘记“语言”,而且学习语言的要求是层层深入。从“了解”意思到体会“情意”,再到体会“表达效果”。 特别强调“感受优美语言”。可见,捕捉住课文中关键词句“理解意思”,“体会情意”及“表达效果”是上好语文课的关键一环。语文教学的本体是指向语言的,虽然这不是关于语文教学的全部内容,但语文课要使学生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这是语文教学的本真。因此,抓住重点段、句、词进行理解、感悟、品读、积累、运用是本环节的中心所在。而落实语言文字理解的主要途径是朗读,要在读中悟情,读中明理。一篇课文是由语言形式与思想内容两方面融合而成的。所谓“内容”就是文章所说的话,也就是“说了什么”;所谓“形式”就是内容说出的形式,也就是“怎么说”的,亦即我们常说的表达形式。在一篇文章中,“说了什么”与“怎么说”是思想内容与语言的化合体,难解难分。我们面对文本,是直奔内容,还是在了解内容之后,再进一步体会文本是“怎么写的”,这是语文的岔道口。有了这后一步,就有了“语文意识”,是语文课;没有这一步,就缺乏“语文意识”,就是内容分析课。本环节的关键词是:语言文字、表达特点、朗读感悟。

例三:品词析句,读中感悟,体会表达特点。

导语:假如圆明园没有被毁灭,会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圆明园。

(1)学习第2自然段:

① 指名读。

② 哪个词可以概括圆明园的精美布局?

“众星拱月”一词可以概括, 理解 “拱”—围绕的意思;理解“众星拱月”的意思—许多星星围绕着月亮;在文中,“众星”指什么?“月”指什么?你体会到圆明园怎样的布局特点?(紧抓 “众星拱月”这个词开动思维,在了解词义的基础上,形象地体会出圆明园布局精美的特点。)

过渡:圆明园的美当然不止这些。

(2)学习第三自然段:

这段共有四句话,我们分别来学习。

①学习第一层。指名读第一层(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观察这句的标点有什么问题?(这句列举四种景物,为什么中间用分号隔开?)

释词“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装饰华丽,光彩夺目。结合从影视上看到的,想像有金色的什么,绿色的什么?你感受到什么?释词“玲珑剔透”,玲珑:指物体精巧细致,剔透:通透明亮,形容器物精致通明,结构细巧。引导学生感受亭台楼阁的小巧精致。引导学生感受并读出圆明园建筑“宏大”与“小巧”的对比;想象买卖街的热闹和山乡村野静谧的画面,感受、读出“闹” 与“静”的对比。由此理解本句分号的用法:“宏大”与“小巧”为一组,“闹” 与“静”为一组。(此环节体会作者标点符号的精妙用法以及对比的表达方法,由此充分体会圆明园建筑风格各异的特点。)

②学习第二层。指名读,学习安澜园,出示图片(师介绍:江南四大名园之一,安澜园湖光山色、水光潋滟,古木参天、桃李芬芳)。学习狮子林,出示图片(师介绍:安澜园也是江南四大名园之一,狮子林是一座以古代假山群为代表的园林。更以湖石奇峰,洞壑深邃而盛名于世,素有“假山王国”之美誉。)。出示平湖秋月、雷峰夕照图,师提问:用你所有的精美语言能说尽这人间美景吗?那就静静地欣赏吧。(静观5秒钟)

师:刚才我们欣赏的是根据各地风景名胜建造的美景。再来看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景观。

课件演示“蓬莱瑶台”、“武陵春色”景观,教师述介:看,这处叫“蓬莱瑶台”,是根据唐代的大画家李思训在《仙山楼阁》中的画意而建造的。谁知道“蓬莱瑶台”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神仙居住的地方)看,这里烟波浩淼,水天一色,有没有点仙境的感觉?

现在我们乘着小舟,沿着流动的桃花溪,前往另一个景点“武陵春色”(课件演示),这是根据晋代大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写的境界而建成的。看,这里漫山盛开着的桃花掩映着小巧精致的房屋,人们在此过着快乐无忧的生活,这就是人们想象中的“世外桃源”。

师:蓬莱也好,武陵也罢,现实生活中有吗?这就是文中所说的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难怪作者感叹说“流连其间,仿佛……(置身于幻想的境界里。)古代劳动人民多么了不起,他们具有非凡的想象力,创造力。

③作者所写之景只是圆明园众多景观之冰山一角,再来看,补充读:

正大光明、九洲清晏、缕月开云、天然图画、碧桐书院、慈云普护、上下天光、杏花春馆、坦坦荡荡、长春仙馆、万方安和、山高水长、月地云居、映水兰香……

还有吗?还有很多,数不尽的美景啊!这些景观无一有雷同之处啊,真是一个建筑宏伟、风景各异的世界。(板书:风景各异)

园内不仅有这些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作者用一句话写西洋景观是因为西洋景观不美吗?为什么这样安排?(学习作者有详有略,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④指导朗读:漫游在这样的一个园林里,真是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感觉多么美妙。来,我们一起读,读出这种感受。

学生齐读:“漫游园内……幻想的境界里”一句。

(3)学习第4自然段:

①学生读文。让我们再来看看圆明园内有哪些奇珍异宝吧。指名读第4段。你感受到什么?重点抓住:“青铜礼器”“名人字画”“奇珍异宝”(文物种类多)用一个词概括文物的多种多样。(应有尽有、琳琅满目、数不胜数、不计其数、目不暇接……)

通过“上自……下至……”你又体会到什么?(时间漫长,说明文物珍贵) (紧抓重点词语,体会文章表达意思。)

②同学们知道圆明园内有多少文物吗?课件展示圆明园文物图片。展示青铜猴首和牛首时,出示文字图片资料:

2000年5月,中国保利集团公司从香港佳士得拍卖行以1593余万港币,买回了被英法联军掠夺的圆明园文物——青铜猴头像和青铜牛头像。据美国历史学家统计,仅从1861年到1866年,伦敦就进行了大约15次圆明园物品的拍卖。据有关部门估计,散落在世界上47个国家200多个博物馆中的中国古代文物,至少有100万件,大量的圆明园文物分散在欧洲的各大博物馆里,特别是大英博物馆和法国国家图书馆,还有很多散布在世界各地的收藏者手中。每件都是无价之宝啊。

(4)圆明园究竟是怎样被毁灭的呢?放开声音读第五自然段,读出你的感受。

生读,指名读。师指导读,理解重点词句。

侵:侵犯,夺取别人的权利(东西)。

闯:像畜生一样猛冲。

掠:夺取。

通过“统统、凡是”体会侵略者的贪婪;通过“实在、任意”体会侵略者的残暴;通过“连烧三天,笼罩”理解火势之大。

边理解感悟词语,边指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愤怒与痛惜。

指导读最后一句: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

四、融会贯通

将全篇内容前后左右融会贯通,深刻理解,升华感情。在抓住重点进行品析后,再次回归整体,与初读的整体认知不同的是,现在的整体认知是在深入理解、感悟、品析词句篇章之后,对文章整体进行深层次的感知。

例四:融会贯通,升华感情。

若能在空中鸟瞰全景圆明园的布局多美啊!但你现在还能看到吗?已化为了——一片灰烬。

这如诗如画的风景名胜还能看到吗?它们被侵略者毁了啊!我们能想象圆明园文物的损失有多大吗?这些无数的价值连城的文物被英法联军抢走了,还有无数的价值连城的文物被英法联军烧毁了。无法想象,不可估量!(边说边擦去板书中“昔日辉煌”部分。)

什么也没有了,引导学生读2~4段改变稿:

圆明园中,没有了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没有了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没有了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没有了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园中不仅没有了民族建筑,还没有了西洋景观。精美的布局没有了,数不尽的珍贵文物也没有了……

引读: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

引读:(因此说)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五、拓展

课标的基本理念是要努力建设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程。语文课程要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展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的语文实践能力。拓展可以是教学资源的延伸,可以是情感和感悟的延伸,也可以是语文能力的拓展。因此,在教学结束之际,要因课制宜,将文本的外延打开再打开,延伸再延伸。

例五:拓展延伸。

拓展不仅是知识的拓展,也可以是情感的拓展,思维的拓展。因此,我如此设计该环节:这把火,烧毁的仅仅是举世闻名的圆明园吗?还烧掉了什么?(人民智慧的结晶和国人的尊严、文化、文明。)但是,这把火,烧不毁的是什么?(英法联军的滔天罪行,烧不毁炎黄子孙的刻骨仇恨,更烧不毁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顽强精神……)让我们时刻记住——(课件出示: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生齐读。这样,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油然而生。

总之,“五步导读”阅读教学模式,教学环节很简单,也很传统。正因为它的简单,它的传统,才能让更多的教师所接受和运用。尤其对于刚入职的教师,更有较好的引领作用。教有千法,教无定法,模式是固定的,教学实践是千变万化的,让我们在千变万化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模式、教学风格。

猜你喜欢
阅读教学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谈小学低年级有效阅读教学
以微型写作促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阅读教学应拒绝“伪问题讨论”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加强读与写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