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严羽的《沧浪诗话》是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严羽诗话中蕴含着浓厚的革新精神和批判精神,这和严羽本人的个性气质、思想内涵以及当时的社会思潮和文学环境等密切相关。严羽的卓越见解对后世文学和文论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尤其是他的批评精神在当下更有启发意义。
关键词:严羽 《沧浪诗话》 革新精神 批评精神
南宋文学评论家严羽在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可以说是一位承前启后的关键性人物,其《沧浪诗话》以显赫的地位自立于文学批评之林中,是一部举足轻重的诗学理论著作。继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之后,文学批评史上涌现出《沧浪诗话》,对前代诗歌发展进行概观式的批评,试图窥探出诗歌的本质和精髓,以矫正诗歌发展的歪门邪路,并把诗歌创作引向健康的发展道路。历史有力地证明严羽的诗学理论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也证明严羽所坚持的诗学主张具有的真知灼见和理论气魄。严羽生前常有“男儿一片万古心,满世寥落无知音”之感慨,以其历史担当的重任和独创一体的品格而卓尔不群、傲然于世。尽管知音难觅,但他对自己的创见有执著的坚持和十足的自信,“仆之诗辨,乃断千百年公案,诚惊世绝俗之谈,至当归一之论……是自家实证实悟者,是自家闭门凿破此片田地,即非傍人篱壁、拾人涕唾得来者”(《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时至如今,倘若严羽地下有知,他绝不是一个孤客,因为他的诗学理论得到了后人的赞誉、继承和发展。
大凡卓绝的历史人物,其提出的理论和思想,往往具有历史前瞻性,并不拘泥于当时思想和观念的束缚,有打破成见的气势,而一时还囿于传统的同时代人不能发掘其伟大之处也不足为怪。严羽就是这样一个人物,他并不苦于同时代人的不解,而是独守真理的寂寞。严羽的治学品格和遗世独立当为后人敬仰和佩服。严羽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学术成就,主要是他具有坚忍不拔的革新精神和批判精神,这种精神贯通在《沧浪诗话》之中。必须指出的是,他这种精神的培育是和早年求学拜师的经历密不可分的。他曾向包扬求学问道,深得老师从陆象山那里学来的“心学”精髓。心学,强调人的主观精神,不囿于成规陋见和道德说教。本身就很有“奇气”的严羽,再加上心学的熏陶,就更具有了主观叛逆精神,骨子里有种独创精神,不再墨守成规。读其书,确实能领略到严羽耳目一新的学术锐气,让人有种逞一时之快的酣畅淋漓之感。严羽时时发前人之所未发,一扫前人的陈腐之见,打破前人的正统观念,自开一种风气。
自古以来,有人品与文品之说,也就是说,从文章的字里行间,能看出其他的人格品味。人品和文品往往也有不符之实,但用文品和人品的一致性来说严羽,确不为过,因为严羽文如其人。在南宋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下,仅严羽一人的诗学观点特出一格,彪炳史册,是他人所不能望其项背的,可以说,这与严羽的独特人格和天资禀赋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看严羽其人,小时就不同寻常,他在诗中自述说:“少小尚奇节,无意缚圭组。”(《梦中作》)他在年轻时表现出对传统仕途之路的反抗和叛逆。戴复古写诗称赞严羽说:“羽也天资高,不肯事科举。”严羽年轻气盛,不满足于做一个文弱书生,满怀抱负,渴望建功立业;他喜好学习纵横策,对历史上的不凡人物多有渴慕之心,而且表现出英风剑气。他说:“到处犹吟然诺心,平时错负纵横策”(《剑歌行赠吴会卿》);“男儿事业早致身,青鬓须防雪霜迫”(《送吴会卿再往淮南》);“萧曹刀笔吏,樊灌市井臣。徒步取勋业,汉道为光新”(《登豫章城感怀》)。从中可以一睹严羽不甘平庸,渴望成就大事业,盼望一展宏图的豪气。他的人格气质也充分表现在诗文品论中,带有极强的革新意识,既有孟子那种“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担当,也有毛泽东那种“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豪迈。严羽的胸襟抱负虽没有展现在疆场上,但在拯救当时的诗风方面表现出大刀阔斧的革新精神,对不景气的诗歌困厄进行尖锐批判并提出建设性的重整方案,使诗歌的发展在绝处逢生,显现出一片生机。这在诗歌发展史上,起到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严羽《沧浪诗话》这一著作的出现,有其历史必然性,是古代诗歌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正像《文心雕龙》《诗品》一样,《沧浪诗话》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我认为,这有着文学发展和文学批评发展的内在自律性的必然要求,而且文学的发展决定了文学批评的发展;如果没有文学的繁荣发展,文学批评也就不能发展繁荣起来。当然,能否把握住文学发展的脉络和进程,还取决于文学批评家敏锐的理论嗅觉。但是,文学的发展以及社会思想的整体发展是第一位的。我们不能过分夸大批评家的天才,还应看到具体的社会思潮对批评家思想形成的影响,也是说,把批评家放到具体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中去考察。在特定的文化土壤中,批评家如何展现他的革新精神和批判精神是至关重要的。
严羽诗话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以禅喻诗,这在诗歌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并产生深刻的影响。这一诗学主张一方面受当时禅宗思想的影响,一方面取自于严羽本人聪颖的感悟才能。若没有禅宗的发展,严羽也就失去以禅喻诗的文化土壤;同时,严羽善于体悟,并把参禅的体会合理运用到论诗中。没有杰出的创新思维,恐怕是做不到的,在这一点上,严羽确实了不起。把一个领域的思想成果巧妙地运用到其他领域问题的阐发上,实现知识的合理迁移,也的确是革新的一个重要方面。严羽的融会贯通,应该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意义。在西方,这样的例子也不少,比如,列维—斯特劳斯把语言学上的结构主义运用到人类学的研究上;荣格把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运用到社会无意识的研究中。
严羽在悟禅的基础上,提出“诗道亦在妙悟”。妙悟也是严羽诗话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严羽充分肯定了妙悟对于诗歌的重要作用,“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严羽并用“悟之深浅”来批判历代诗歌的优劣,给诗歌一个新颖的评价标准,冲出了“诗言志”“诗缘情”“文以载道”的思维局限。严羽不从诗歌的社会功用和教化作用等儒家正统诗学观来品评诗歌,把诗歌从政治的附庸中分离出来,使诗歌获得独立的地位,应该说把握住了诗歌的精髓和本质。这在诗歌批评史上带有强烈的革新意识,暗中对儒家诗学观进行了有力批判。
严羽提出“学诗者以识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以汉魏晋盛唐为师”的观点,强调识的重要性,也就是说要有鉴赏能力,懂得识别,善于取舍。如果一开始就走上了学诗的歧路,那么误入歧途就越来越远。所以说,识对学诗者而言是关键的、重要的。严羽针对当时学诗者误入歧途大加批评:“若自退屈,即有下劣诗魔入其肺腑之间,由立志之不高也。行有未至,可加工力;路头一差,愈骛愈远,由入门之不正也。”对于批评家来说,能够准确识断,也是很重要的。清初诗论家叶燮提出“才、胆、识、力”四者,并强调“识”,认为“识为体,而才为用”,“识明则胆张”,无“识”而有“才、胆、力”便会悖理叛道,成为风雅之罪人。可以看出,严羽提出“识”对叶燮的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
现在我们都知道李白和杜甫是诗歌史上的两座高峰。然在宋朝,李白的诗歌并没有获得公正的评价。严羽为此颇为不满,批评当朝人学诗不得要旨,走向了旁门左道,对江西宗派、“四灵”派和江湖派大加批判。与此同时,给李白以公正评价。严羽说:“诗之极致有一:曰入神。诗而入神至矣!尽矣!蔑以加矣!惟李杜得之,他人得之盖寡也!”“论诗以李杜为准,挟天子以令诸侯也。”严羽确立了李杜并优论,后世基本上继承了这一有力论断。
有一点不得不说,江西诗派对严羽诗学理论的形成有着强大的刺激作用。严羽认为,江西诗派的诗学理论走上了不正之路。他自愿担当起拯救不良诗风的大任,对江西诗派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批判:“近代诸公乃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夫岂不工?终非古人之诗也。盖于一唱三叹之音有所歉焉。且其作多务使事不问兴致,用字必有来历,押韵必有出处,读之反覆终篇,不知着到何在,其末流甚者,叫噪怒张,殊忠厚之风,殆以骂詈为诗,诗而至此可谓一厄也。”江西诗派给宋代诗坛带来的流毒,无疑极大地刺激了严羽,他身怀痛恨,有力地还击了诗歌发展的困厄之痛处。这可能就是严羽试图寻找诗歌发展正途的一大动力。
借助于禅宗的思想精髓,凭借自己的亲身体悟,严羽发出著名论断:“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 非关理也。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致。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像,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段妙论历来备受后人赞赏。严羽较为充分地论述了兴趣说,论述了兴趣在诗中的艺术显现;同时,他也论述了在诗歌创作中实现兴趣的必然途径,这也是他的艺术本源论,即非关书,非关理的情性。这是对江西诗派的侧面批判,也明显地冲击了儒家“温柔敦厚”的诗学观,具有时代革新精神。
钟嵘在其《诗品》序中也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可见,严羽对钟嵘的“性情”说有继承,但更有发展。严羽所说的吟咏情性,是同他的兴趣说密切相关的。“兴趣说”强调诗歌创作注重在悟性的基础上对灵感的捕捉,诗歌要有韵味,还要有浑然的整体感和朦胧感。“兴趣”这个理论范畴的提出,在古代文艺思想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一理论对邵武后进和元代文坛产生很大影响,对明清时期的格调说、神韵说、性灵说都有启发意义。
严羽还提出“词理意兴”说:“南朝人尚词而病于理,本朝人尚理而病于意兴,唐人尚意兴而理在其中,汉魏之诗词理意兴无迹可求。”严羽对理论总是有很高的驾驭能力,往往用几个关键词就能把历朝历代的诗歌优劣品评出来,其创新之处不同凡响。
《沧浪诗话》中《考证》一节,其中的洞见也独具慧眼,发别人之未发,对不确切处提出大胆的
质疑,不承认任何权威,并进行论证,实具有学术的严谨态度。如杜甫《戏作寄上汉中王之二》二首云:“杳杳东山携汉妓,泠泠修竹待王归。”他认为杜甫在绝句中经常采用对偶的写法,于是便推断此诗的“携汉妓”当作“携妓去”,以与下句的“待王归”相对。他凭着自己的悟性进行考证、判断,这确实体现他难能可贵的批判精神。
最后,我想说一点,严羽的诗话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全然接受,在历史上也引起过争议和批评,在此不详细论述。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沧浪诗话》确实是一部相当有影响力的划时代诗学著作,尤其是其中体现出来的革新精神和批判精神,在当今仍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挖掘历史中的经典著作,是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扬其精华,但我们也不能一味地“贵古薄今”,毕竟时代在进步和发展,我们也自有我们这个时代所面临的文艺现象和文艺问题,我们还肩负着当下的理论建设。这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对于西方的文学理论,我们不必畏惧,更不能妄自菲薄,需要扎扎实实的努力和付出,在学习“他山之石”的同时还需要磨砺自家之玉,因为我们要落实于本国文艺理论的现代化进程。
参考文献:
[1] 严羽,郭绍虞.沧浪诗话校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2] 许志刚.严羽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
[3] 钟嵘.诗品[M].北京:中华书局,1991.
[4] 叶燮.原诗[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0.
作 者:沈继才,暨南大学文艺学2011级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创作理论研究。
编 辑:水 涓 E-mail:shuijuanb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