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晓云
摘 要:宋代诗话繁盛,严羽《沧浪诗话》代表了宋代诗话发展的高峰。他的“妙悟”说和“兴趣”说深刻揭示了诗的审美特征和艺术本质规律,以及诗歌独特的审美活动方式和思维规律。本文以蒙古族男子群舞《奔腾》为分析对象,试从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出的“妙悟”说、“兴趣”说和“识”为切入点,提出在舞蹈创作和舞蹈欣赏中应该注意的几点,对舞蹈编导和大众在认识舞蹈、实践舞蹈和批评舞蹈中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对舞蹈未来发展的趋势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严羽;《沧浪诗说》;舞蹈
舞蹈与诗歌在古代本为一体,直至清末,舞蹈才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并发展至今。通过诗话来反思舞蹈,在借鉴与思考中,完善舞蹈,进步文化。
一、对严羽《沧浪诗话》的分析
严羽提出的“妙悟”,可以理解为:不拘泥于个别字句,应该全面、整体、灵活地把握诗歌。“妙悟”是严羽“以禅喻诗”的主旨。严羽认为“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悟”不是寻章摘句,而是熟读、酝酿、领悟,把握前人诗作的整体的风格。只有依靠“悟”才能把握艺术。“悟”是艺术创作和欣赏的本然之色,是关系到诗道的根本问题。
“兴趣”说是指诗歌体现的空灵剔透的艺术效果,是作品体现的含蓄不尽、高妙自然的意境。严羽论诗反对以理入诗,作诗唯有主体的“妙悟”才可达到“兴趣”的最佳审美效果。 “兴趣”讲究的是一种意境,是一种情怀。
在严羽看来,“妙悟”和“兴趣”的境界需从“识”入手,并且培养出“识”之能。《诗辩》提出“以识为主”,就是强调要具备对诗歌的批评鉴赏能力。但严羽讲的“识”或“辨”,不是泛指一般意义上的批评鉴赏能力,而是专指对诗歌的审美掌握能力。即从诗歌的体制、风格入手,把握诗歌的审美特征。
二、对舞蹈创作的反思
首先,对于编导需要对已有知识的进行展开学习与运用,来扩充自己的知识贮备。这其中的知识不仅包括对于编舞本体所需要的各种编舞技法,其实在笔者看来更多的是对各舞种背后所隐含文化的一种学习与结合自身专业的融会贯通,以及对于知识文化的积累和生活感悟的积淀。其次,通过对所学知识的运用与实践,在熟能生巧的训练后,通过老师的不断教导和自己不断的努力与尝试,达到对所学知识的顿悟。最后,舞蹈的创作是需要灵感的刺激,在冲动与理性的状态下开展的创作过程。灵感的来源包罗万象,也总是在出其不意间来到编导的眼前或心中,最终在灵感的驱使下,进行实践,不断尝试,勇于创新,不畏失败,来最终完成一个舞蹈作品。
此“妙悟”的舞蹈创作过程以马跃老师在1984年创编的经典蒙古族男子群舞《奔腾》为例加以说明。马跃老师原是中央民族大学艺术学院院长,他14岁来到民族大学读书,这期间他不仅在专业方面学习成绩优异,同时马跃老师精通音乐,喜欢诗歌与历史。马跃老师创编舞蹈的前提条件首先是动听的音乐,那么《奔腾》的音乐由来马老师是这样向我娓娓道来的,“一次在朋友家无意间听到了后来《奔腾》的主题音乐,当我第一次听到此音乐时,脑海里就不禁浮现出茫茫草原,一群草原汉子由远而近驰骋而来的画面,马背上的民族那彪悍的男子形象顿时凸显而出。”他按耐不住激动的心情,马上联系朋友寻找这首曲子的作曲家,随后,在音乐完成后,舞蹈也就十分顺利的完成了。
三、对舞蹈欣赏的反思
舞蹈更多是一种情感的表达,作为为情感服务的舞蹈动作,当然有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表达。舞蹈作为一门艺术,一门张扬主观色彩的艺术形式,也正因为它的美,所以才深受大家喜爱,对于舞蹈的欣赏,笔者认为我们无需一定要弄明白每一个动作的具体含义,或是这个舞蹈作品要表达的具体故事情节。其实一个舞蹈作品或是一个舞剧只要最终你能感受到编导想对我们观众所要传达的情感与主题思想就足矣,无需像平日我们读书一样,一定要认识每一个字才好。
对于舞蹈,对于艺术,希望欣赏者可以更多的用一颗纯真的心去感受演员的每一次呼吸与动作的韵律,去感受他们肢体的质感与韧性,去尽情的打开自己主观世界来感受舞蹈作品的真谛,感受真、善、美的真切和温暖。其实,在笔者看来,舞蹈常常是在追求一种言尽而义未尽的境界,一种对美的追求和意境的体会。
以《奔腾》为例。严格的说《奔腾》的主题舞蹈动作是比较松弛的勒马手的蒙古族动作,并且还有很多动作是新的,是首创的。比如说“勒马手”的手臂在课堂上学时都是要架起来的,但是《奔腾》里的“勒马手”的手臂运动起来非常随意,在马跃老师看来,这种不是刻意的握拳与肩臂的架势,更能表现出蒙古族男子骑马时潇洒的状态。在《奔腾》慢板里,有一个向下甩双臂的动作,其实是来源于朝鲜族的一个下沉动作,这个动作非常能体现出蒙古族大汉的大气与洒脱,表达了蒙古族民众的民族精神与民族属性。最终,这个舞蹈获得了第一届全国舞蹈比赛一等奖,并成为中国20世纪经典舞蹈作品之一,最重要的是受到了蒙古族人民的强烈喜爱。
当然对于舞蹈的创作与欣赏还是依然离不开“识”的入门学习,在学习相关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多的需要培养一种思维模式与认识方式,以及一种鉴赏能力,从而真切的体会艺术带给我们的快乐与真谛。
文化之间是相通的,文学与舞蹈有着紧密的联系,每一门艺术都有其自己的“材”和自己的“语”,都是主观意识在客体上的表现。对于艺术,我们需要怀有“不涉理路,不落言筌”的心理来解读、创作与欣赏,因为,艺术是与拥有着不同阅历与思想的人们在心灵上的直接碰撞与对话。
北方文学·中旬2016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