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语用认知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探讨,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结果。本文主要根据作者多年来的亲身研究和经历,从不同的角度对在跨文化交际时所遇到的文化诉求问题以及困惑进行探讨,并提出了一些可行性见解。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文化语用认知 可行性见解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跨文化交流的成败关键在于交往的双方如何对待彼此。丁尼生曾经说过:“语言就像人的本质,将人的灵魂半遮半掩”。这说明交流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困难,“跨”字的出现即说明交际双方存在着差距。这种现象的产生是由于英汉两种语言体系的差异并由此产生的思想上的不同,但是我们却可以以此为契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弥补这种差距,实现成功的交流,因为成功的交流凭借相似性或相同性来完成的同时,也接纳或包容相异性。
一 语言的认知语用与文化意识
跨文化交流指的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通过肢体或口头语言进行直接或间接的交流,在这个交流过程中涉及到复杂的文化背景。语言与文化是同属于人的认知范畴的两个概念,而语言的认知语用是受人所生活的社会文化生活环境所制约的。其中文化是一个包容广泛的概念,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所谓文化,英国人类学家拉德克利夫·布朗认为,文化是一定的社会群体或社会阶级与他人的接触交往中习得的思想、感觉和活动的方式;是人们在相互交往中获得知识、技能、体验、观念、信仰和情操的过程,只有在社会结构发挥功能时才能显现出来,如果离开社会结构体系就观察不到文化。家庭是文化的核心,文化界定着人类的身份,首先是通过家庭环境的教育、培养及影响;个人的所有行为及思想意识无不体现着自己本民族文化的烙印。文化诉求的目的是为了寻求达到顺利进行文化交流的效果,是受到文化意识形态的影响。根据英国学者泰勒的理解,所谓文化意识或认知是人们对于文化的一种自觉的能动的认识活动,人们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同时领悟文化的内涵和接受文化的熏陶,并潜移默化地内化为一种追求文化的情感。从文化认知语用的限定范围来说,具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文化认知语用指的是与文化现象有关的一切活动,狭义的文化认知语用指的是在与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主体进行交流的过程当中,由于文化背景方面的差异而产生的与文化有关的困惑,以及由此产生的了解异域文化方面的需求。这里所说的文化认知语用,主要是从狭义方面来进行探讨,即人们由于在学习掌握第二外语时所产生的与目标语有关的文化知识方面的欠缺而寻求扩展相关文化知识的需求,或称之为语言文化诉求。
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所谓文化就是社会遗传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由它可以决定我们的生活组织。”对于萨丕尔的话加以总结,我们可以理解如下,即:交流语境是受文化背景的决定和影响的,在交流的过程中,语言使用者根据已有的语言知识首先进行编码,即组织语言,然后通过身体语言或口头语言的方式进行表达,并对接收到的语言信息进行解码以达到顺利交流的目的。
究其本质来说,语言文字本身只是一种符号,没有任何意义,只是由于人为因素,才具有了特定的指称,而这种因素就是不同的文化背景。同时不同种群的人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对不同的语言,甚至是同一种语言所赋予的意义也不尽相同。所谓语言的认知语用文化,兼具人文性与科学性,具有深厚的社会历史传统,语言认知与文化认知相互依存,“语言是文化的符号,文化是语言的管轨”,从文化的角度来说,语言具有两个基本的功能,即文化的承载与传递。
语言的诉求与认同和归属是涉及到一个问题的三个不同层次及程度的方面,且依次递进,并与文化的认知语用紧密相联,是人在交际过程中涉及文化方面时意识所处的三个不同阶段,且这几个阶段是一种层级递进的关系。了解与探索目标语文化知识即文化的认知语用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进行,但是因为文化的表达主要就是通过语言来进行的,换句话来说,语言是文化的媒介和载体,同时语言的系统性和条理性以及表达内容的丰富性也使得通过语言來掌握文化无疑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掌握作为反映文化的载体——语言,可以为我们了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提供便利。因此,为了实现成功的交际,不仅要熟练地运用所掌握的语言,更要掌握该语言所承载并受其控制的文化,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实现交际的目的。
二 语言的认知语用方面的困惑
语言的认知语用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所涉及到的首要问题。因此提高并熟练地掌握语言的认知语用能力无疑会促进成功地交流。语言的运用具有个体性,即如何运用、运用何种形式的语言、以及处于何种目的使用语言取决于所使用人的文化背景——文化认知语用,即如何运用文化背景。Aristophanes曾经说过:“语言让思维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与西方的语言同样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因此也就蕴含了丰富的语言文化。如果不了解语言中所蕴含的文化,是不可能真正掌握语言的,也就达不到成功运用的目的,否则就会出现很多交流的失误。比如对别人的赞美用where,where来回答;向别人借路时说sorry等。
语用失误的现象和原因具有多重性,据统计,在语言运用过程中失误比例最多的是由于不能够很好地处理交流的环境而出现的语境失误,比如:He says that his sister working in a university is a blue stocking.此句中的blue stocking意指附庸风雅的女人或卖弄学问的女人,而说话者的原意是夸奖他的妹妹是在大学工作的知识分子,所以在此用这个习语就属于误用;其次,出现失误较多的就是搭配方面的问题,比如:His father kicked the bucket and his mother kicked the bucket too.“kick the bucket”的表面意思为“翘辫子”,即“去世”,常用来指坏人得到了应有的惩罚,此句的意思是他的母亲都去世了。这个习语用在这里就不太合适,如果选用pass away这个习语就更为合适。除了这两个较为常见的语用失误之外,还存在着其它相类似的失误现象,如理解失误、拼写失误、语气失误、及程度失误等。这些失误的出现或存在,表明语言的学习、掌握、理解、使用存在着一定的误区,需要语言使用者在交流中反复地练习和实践才能够逐步地解决这些问题,以真正做到“实践出真知”。
上述的分析就比较清晰地传递出这样一种信息,即语言是一种传递信息表达思想的工具,缺乏特定的理解,这种表达可能会词不达意,甚至会造成误解。一般说来,在实际的语言交流过程中,常见的失误比例最多的都与语块有关,说明由于对文化的认知语用以及其它方面的相关原因,一些常用的习语或语块在长期的运用过程中无论是语义还是用法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果我们还是按照常规思维来运用的话,就会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失误。例如,在“指称失误”中,称呼大学生为“girl”。对于欧美的女士来说,“girl”意味着幼稚、不成熟,是不受喜欢的代名词,她们宁愿别人称呼自己为“woman”,即使是未婚的女性也是如此。对此,如果不了解这种文化背景,就会产生交流的障碍。
总体来说,语言使用者在交流中所犯的大多数失误都是非常相似的,这说明绝大多数人在掌握英语的过程中都存在着基本相似点,即不太注意了解掌握语言运用时的文化背景或文化的认知语用,由此出现众多的失误。如果不能突破自己的思维定势,没有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和符合英语表达的思维方式,就会产生很多不可理解的失误。当然,这种适应与转变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的,需要长期的努力。
三 认知语用策略在交流中的运用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通过显性和隐性的方式将文化代代传递下去,双方互不可缺,任何试图将二者割裂开来的想法和做法都是不切合实际的。同时语言的运用受认知思维的制约,而这种意识是与认知主体的文化背景密不可分的。因此成功的交流不能缺少对语言所承载的文化的掌握,而這种了解、学习和运用是一项长期复杂的过程,需要从多方面来解决。
首先,交流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人的认知状态,具有动态性、双向性、易变性、动作的瞬时性等。
例如:“Human communication is a subtle and ingenious set of processes.It is always thick with a thousand ingredients—signals,codes,meanings—no matter how simple the message or transaction.”
(人类的交流是一个微妙而独特的过程,总是充满了上千种元素——信号、密码、意义——无论所要传达的信息或交往有多么简单。)
同时跨文化交流学是集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等诸学科的跨学科性的综合性学科,因此多学科的相互交融带来了本学科的复杂性,这也就表明跨文化交流时容易产生多方面的问题。交流障碍的产生主要出于两个原因:其一是没有注意到个体的独特性;其二是不能保持客观性。因为我们主要是从自己的文化视角来研究异族文化,因此这种行为一开始就不可避免地会带有文化方面的倾向性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成功交流的第一步就是不仅要透彻了解自己的文化背景,也要了解交际对方的主流文化与亚文化,即文化的认知语用知识,所以我们既要继承发扬自己的民族文化,同时也要吸收借鉴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先进文化,做到知己知彼,以避免在跨文化交流中出现“文化休克”。
其次,应该转变自己的思想状态和认知语用习惯。人类所有的行为都根植于自己的文化中,虽说中华民族拥有几千年的文明和历史,但是我们要秉承“好客”的传统,对来自异族的人与先进文化采取一种欢迎与包容的态度,学会欣赏异族文化。尽量少强加于人,多进行一些互动性质的交流,改变自己的“大民族中心论”思想,摈弃那种传统的“唯我独尊”观念以及对异族文化所持有的偏见思想,树立各种文化平等发展的理念。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世界各国都逐渐融为一体,而这种发展必须要允许“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各家文化都有自己的长处与优点,我们只有博采众长,取长补短,吸取其有益的部分,才能在跨文化交往中进一步发扬自己的民族文化。
再次,应该克服畏缩情绪,调整自己的认知思维导向,注意向那些在跨文化交流方面做得较好的国家和民族学习。在对外交往中虽然会出现一些问题和障碍,但是我们应该勇敢地去面对,承认和解决差异,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减少不确定性,提高交流的技巧。
语言的习得、掌握和运用是人类所独有的复杂过程,并且随着种族和生活环境的不同而各有差异。存在着差异性就意味着距离,而这种距离的弥合需要语言运用者综合各种因素和条件才能够实现。因此在英语的习得过程中不仅要跨越文化的差异,更要首先了解并掌握这种差异,并以此作为进一步的跳板,实现语言的习得和运用的进一步飞跃。
目前,虽说人类在语言的认知语用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交流的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现存的不足之处还很多,同时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长期实践的磨练和习得。随着整个世界一体化趋势的加强,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将变得日趋复杂,所以我们应该具有开放的头脑,以应对世界发展一体化的挑战。
参考文献:
[1] 崔义平、汪少华:《语言意识活动与交际能力的培养》,《山东外语教学》,2002年第3期。
[2] 姜君丽:《中国外语教学方式探讨》,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
[3] 马冬主编:《中外文化交流及语用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 唐桂民:《语言意识与外语教学》,《广州师院学报》,2000年第1期。
作者简介:田海燕,女,1974—,辽宁沈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二语习得、跨文化交际,工作单位:齐齐哈尔大学大学英语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