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与兴趣通向交往的反思之路

2013-04-29 00:44:03黄婷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3年10期
关键词:交往批判哈贝马斯

摘 要:通过对哲学史前史的批判和反思,哈贝马斯把兴趣观引入到认识论之中,试图达成认识与兴趣的统一,进而实现社会批判和认识批判的相互统一的目的。他把兴趣观分为三类,分别对应了三种知识类型模式,而其中解放的兴趣模式是哈贝马斯强调的重心。对反思的批判理论的强调是哈贝马斯从早期的公共领域到交往理论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过渡思想,同时这一思想也是哈贝马斯理论发展过程中的理论基石。

关键词:哈贝马斯 兴趣类型 反思 交往 批判

尤尔根·哈贝马斯(1929 — )是当代著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第二代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性人物,他是20世纪下半叶至今西方思想界最具影响力和创造力的思想家之一。哈贝马斯学术成就和思想体系的庞杂、深刻和完备使其被公认为是“当代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

一、兴趣观——从公共领域结构到交往理论的过渡

哈贝马斯理论体系庞杂而宏大,然而其对思想界影响最大的理论莫过于从早期的公共领域结构的转型到后期的交往行为理论,他们都是建构在对资本主义的分析和批判之上,对人类社会交往的发展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公共领域结构的转型》是哈贝马斯在1961年完成的教授资格论文,它是哈贝马斯第一部形成体系的思想著作。该书从社会史和思想史的角度,集中分析了“资产阶级公共领域”这一理想型范畴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并指出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兴起、发展和萎缩的历史,所折射出的是一部资本主义的发展史和现代性的发展史。?譹?訛这部哈贝马斯哲学的开山之作充分展示了其对现代社会的思考。哈贝马斯认为:公共领域是一种独立于政治权力之外,并不受官方干预的,社会公民自由讨论公共事务、参与政治的活动空间或公共场所。其范围包括团体、俱乐部、党派、沙龙、通讯、杂志等。这个“由私人组成的公共领域是一个松散,但开放和弹性的交往网络”?譺?訛。公共领域的概念包含着个体在社会公共的空间或场所进行的相互间的信息交换和互动,是一种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典型方式,由此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结构转型的观念成为了他提出的关于人类交往思想的前奏。在此基础上哈贝马斯继续发展交往的理论,完成了系统性的交往行为理论的重要著作。

1981年哈贝马斯出版了一部重要的理论著作《交往行为理论》,它是哈贝马斯哲学体系新的发展,他给我们勾勒出了一个人类交往理性的概念世界,填补了当代哲学的空白。《交往行为理论》同时也是一部跨学科的综合性著作,他把哲学、社会学、政治学学科的综合探究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无论从广度还是从深度上来讲,都有着巨大的进步。哈贝马斯在该书中批判性地对马克思所阐释的交往理论进行修正,提出了以“交往”为取向的理论观念,以“交往理性”代替之前意识哲学中只是以主体为对象的传统的理性范式。哈贝马斯提出,交往理性要求主体以语言为中介,进入互动状态,追求的是一种在语言基础之上主体间平等的对话关系的交往行为范式,它是一种新的社会批判理论的发展。

然而,从1961年到1981年的二十年间,哈贝马斯从《公共领域结构的转型》到《交往行为理论》综合性的加强和批判性的深化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期间他不断探讨了许多的新的理论,对当代哲学思想的反思和批判,始终保持了严谨不变的学术态度。这位多产的作家从早期怀有浓厚的政治兴趣参与到公众社会,发展到后来逐渐反思、探讨社会制度的合法性问题的一系列转变,其中一部重要的著作——《知识与兴趣》是其理论思考的一个集大成之作。他在《认识与兴趣》出版二十五年后回顾这部著作时说:“我仍坚持我在《认识与兴趣》一书中,特别是在以学习的态度同皮尔士、狄尔泰和弗洛伊德的著作的辩论中所获取的认识。我后来撰写的《交往活动的理论》,就是从这些用交往理论对实证主义、解释学和心理分析所作的思考中产生的。”③作为对早期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反思,哈贝马斯提出的兴趣观认识类型的不同区分,是从最初的公共领域的社会关注中反思出人类历史的前进与发展。哈贝马斯在社会公共基础之上试图重建认识论,具有反思意识和强烈社会性的新的社会批判认识论,在他的全部理论成就中具有一种承上启下的理论形态,其兴趣观的发展是从早期关注带有强烈政治兴趣和意图的社会探究,到后期充满理性分析社会交往的理论建立的一个很重要的过渡。

二、将兴趣观引入认识论——认识与兴趣的统一

在1961年的德国社会学大会上,阿多诺和哈贝马斯、波普尔和阿尔伯特分别代表批判理论和批判理性论就社会科学的逻辑问题做了专题发言,由此开始了

两派关于实证主义的论战。在此次会议上,哈贝马斯在与捍卫波普尔思想的阿尔伯特的交锋中对具有实证主义倾向的批判理性论进行了深刻的批判,④由此开始了哈贝马斯对实证主义的反思性思考和批判。哈贝马斯在1965年法兰克福大学就职演说中,提出了认识兴趣的思想。在1968年基于在德国社会大学大会上的论战和法兰克福大学的就职演说,哈贝马斯完成了这本深化对实证主义的批判、构建社会批判理论知识原则的著作《认识与兴趣》。哈贝马斯后来在回忆他写作《认识与兴趣》的原因时说:“涉足分析哲学以及实证主义的争论加重了我的疑问,从黑格尔那里衍化而来的总体性概念、有关真理和理论的思想究竟是否给充满实证要求的社会理论提供了过分沉重的抵押。那时,在海德堡及重返法兰克福后,我相信这是一个认识论方面的问题。我想通过一种双面反映理论的方法上的辨别来解决这一问题。其结果就是《认识与兴趣》。”⑤认识与兴趣观点的创立与其说是哈贝马斯理论的新开拓,不如说是其在分析回顾哲学史前史的基础之上,把兴趣观引入认识论的基础性的重构。

在该书的导言部分,哈贝马斯用一段话直指其构书的目的:“我对近代实证主义的史前史进行重建的尝试,是着眼于历史的尝试。从体系上讲,我的目的是分析认识与兴趣之间的联系。谁研究认识论的解释过程——这种解释过程是科学哲学(die Wissenschaftstheorie)取代认识论——谁就要研究‘历史遗留下来的反思阶段。从回顾最初起点的角度出发,重新踏上这条道路,可能有助于重温被忘却了的反思经验。我们否认反思,就是实证主义。”⑥实证主义强调的是一种唯科学论,把科学论等同于知识论,进而取代了认识论。其宣扬的是一种客观主义、科学主义和工具理性的思维方式,这成为了判断一种意识形态的标准。科技的发展让资本主义社会各方面都获得了很大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把科学绝对化,抛弃了自我反思的经验,唯科学至上,逐渐地沦为了科学的奴隶,哈贝马斯就是通过对哲学认识论的探讨,重新关注“怎样才能获得可靠的认识”的问题。哈贝马斯通过批判和反思的方法,在思想史的考察过程中创造性地整合了康德、黑格尔、马克思、皮尔士、狄尔泰和弗洛伊德等人的思想资源,将认识与兴趣相统一,使认识批判与社会批判相结合,从而驳斥了以孔德、马赫为代表的实证主义理念,抨击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现状。⑦哈贝马斯试图匡正人们对认识与兴趣的认识,他认为认识是一种具有强烈社会性的特殊范畴,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工具和创造新生活的手段。而兴趣就是乐趣,贯穿于人类日常的工具行为和交往行为。哈贝马斯认为,人类为维持和不断扩大自身生存和再生产的条件所做的努力,就是由兴趣促成和决定的。实证主义把认识与兴趣相分离,相对应的哈贝马斯指出认识与兴趣的不可分割性。人的认识兴趣决定了人的科学活动,而每种科学活动又有它自己特殊的认识兴趣,所以哈贝马斯在对皮尔士、狄尔泰和弗洛伊德思想的批判和整合的过程中把兴趣分为三类:技术的兴趣、实践的兴趣和解放的兴趣。

1.技术的兴趣

技术的兴趣是人们试图通过技术占有或支配外部世界的兴趣,“使可有效地加以控制的活动有可能从信息上得到维护和扩大,并以这种兴趣来揭示现实”⑧。这种兴趣的目的就是要把人类从自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排除了自然对人类盲目的统治。技术的兴趣促成了自然科学的思想和研究,不断揭示自然界的奥秘,扩大人类在自然界的活动领域,并且利用和改造自然。它体现了人类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最基本的物质需求。在技术的兴趣的引导下就形成了经验——分析的科学知识类型。这是建立在自然科学基础之上的认识论述。这是对技术上掌握对象化的过程的认识兴趣。

2.实践的兴趣

实践的兴趣是维护人际间的相互理解以及确保人的共同性的兴趣,其主要关注的是主体间互动的实践

关系,是“维护和扩大可能的、指明行为方向的谅解的主体通性,并以这种兴趣来揭示现实。对内涵的理解按其结构来说,目标是行动者在流传下来的自我认识的框架内的可能的共识”?讁?訛。人类通过语言、文字等符号系统与现实世界中的他人进行交往是人类必不可少的需求。哈贝马斯认为实践的兴趣给人类历史的解释,目的是把人从僵死的意识形态的依附关系中解放出来,由此在实践的兴趣指导下形成的历史——解释学的科学。最终能确保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与沟通。

3.解放的兴趣

解放的兴趣就是人类对自由、独立和主体性的兴趣,其目的就是把“主体从依附于对象化的力量中解放出来”。哈贝马斯认为,一切批判性的科学就是在解放的兴趣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解放的兴趣形成一种批判的社会科学,旨在实现反思本身。哈贝马斯赞赏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认为弗洛伊德最先从方法论上使用和坚持了自我反思。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说体现了解放的兴趣的反思主旨。解放的兴趣着眼于批判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宰制和扭曲现象,它表达了人类始

终潜藏着的对现实社会不满、追求更美好的生活这一理想境界的超越需求。

人类历史的前进与发展,首先取决于解放的兴趣,而解放的兴趣本身又决定于指导人们获取共识和拥有控制自然界的技术力量的兴趣。⑩ 由此可以看出,哈贝马斯所区分的这三种认识兴趣是相互补充不可分割的整体,其分布对应的自然科学、精神科学和批判的社会科学也是当今社会中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理论。而三者之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以反思为基础的解放的兴趣。

三、社会交往的反思之路——认识兴趣的基石

重建被实证主义抛弃的反思经验是哈贝马斯完成《知识与兴趣》的最主要的目的。在当时,西方科技理性膨胀,以实证主义为代表的科技主义对资本主义人文危机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哈贝马斯通过对哲学思想史的回顾,为我们指出实证主义只是局限于对经验事实的观察与分析,否认了反思的批判,具有用“知识学取代认识论”倾向的缺陷。通过对康德、黑格尔和马克思认识论观念的分析,哈贝马斯指出了这些理论前辈的不足和缺陷,都是放弃了对反思本身的认识。他推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认为弗洛伊德梦的解释导致反思,是从心理学的层面进行的理解活动,是解放的兴趣的代表,对梦的释义是解释者对不使用语言的两个人之间的沟通,力求建立语言符号和规则有效性的主体通性,这是一种被畸形化了的社会交往的方式,通过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导向对自我的反思,去反思人类交往的有效性。

在哈贝马斯认识兴趣的分类中,技术的认识兴趣是人类对物质需求的满足,是科技发展的推动力,也是人类发展的基础。实践的认识兴趣是主体间进行语言交往的兴趣,产生于主体之间的相互理解,但没有达到反思的地步,不能对人类的生存进行反思性的思考,对人类的交往进行理性的分析。哈贝马斯所重视和强调的是解放的认识兴趣,这是人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对自己的生存条件,对扭曲、变形、病态的人类文化发展进程的一种反思和超越性的需求,是人类对病态社会制度进行反思批判的兴趣,具有极其强烈的启蒙作用。解放的认识兴趣是独立自主的兴趣,在它指导下的认识是解放的运动,是独立自主意识的确立。它是人类作为独立自主的个体存在的思想基础。

哈贝马斯对认识与兴趣理论的重构,是在哲学认识论发展过程中最具综合性的创建。其立足于公共社会领域结构,通过对西方认识论发展的理性批判和系统化的梳理,提出了具有创造性的认识兴趣分类观点,重新把反思的主体纳入哲学发展的进程中。这一反思过程也在其不断的理论分析中彰显出社会交往理论的萌芽。因此笔者认为,哈贝马斯在《认识与兴趣》中创造性地提出认识兴趣理论是其整个哲学系统发展过程中不可忽略的重要环节,是通往其后期交往理论的反思之路。

① 曹卫东:《曹卫东讲哈贝马斯》,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页。

② [德]哈贝马斯:《关于公共领域问题的答问》,《社会学研究》1999年第3期。

③⑥?輥?輮?訛 [德]哈贝马斯:《认识与兴趣》,郭官义、李黎译,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2页,第1页,第13页。

④ 夏巍:《实证主义与哈贝马斯知识原则的存在论初始定向》,《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⑤ [德]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地平线——哈贝马斯访谈录》,李安东、段怀清译,严锋校,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45页。

⑦ 钱厚诚:《哈贝马斯的知识类型观》,《兰州学刊》2006年第9期。

⑧⑨ [德]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李黎、郭官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127页,第128页。

参考文献:

[1] 陈勋武.哈贝马斯评传[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

[2] [美]麦卡锡.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M].王江涛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 曹卫东.思想的他者[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 [德]霍斯特.哈贝马斯[M].鲁路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5] 胡军良.哈贝马斯对话伦理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6] 贺翠香.劳动·交往·实践:论哈贝马斯对历史唯物论的重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7] 张雯雯.从“认识兴趣”到“交往理性”——哈贝马斯对历史唯物主义规范基础的重建[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8] 李淑梅.哈贝马斯的反思批判的认识论及其启示[J].教学与研究,2004(8).

[9] 孔明安,张羽佳.精神分析、自我反思与交往理性——哈贝马斯与精神分析的关系问题研究[J].江海学刊,2006(2).

[10] 高燕茹.论哈贝马斯认识兴趣范畴的理论价值[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

作 者:黄婷,暨南大学文学院2011级文艺学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文艺学。

编 辑:郭子君 E-mail:guozijun0823@163.com

猜你喜欢
交往批判哈贝马斯
如何理解现实的人——论哈贝马斯理解人的三个维度
规则与有效——论哈贝马斯言语行为的规范性
哈贝马斯科学技术批判的深层逻辑
少数民族大学生交流、交往、交融途径的思考
浅谈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突围与重构——小学科学课堂中师生交往的真效性实践探究
用“批判”的思维解读语篇的光辉
考试周刊(2016年86期)2016-11-11 08:35:09
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价值探讨
人间(2016年28期)2016-11-10 22:57:30
多渠道提高幼儿的语言交往能力
19世纪现实主义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