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令容
【摘 要】创新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我们必须牢固地树起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题观,以学生能力发展为重点的教育质量观,以完善学生人格为目标的教育价值观。教师应充分地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学生看作发展中的人,可发展的人,学生要创造性地学数学,数学教学要充满创新的活力。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创新的课堂教学。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数学;数列的定义;创新性教学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数学的学科特点,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学习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掌握数学的基本技能、基本知识以及他们所体现出来的数学思想方法,发展运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对数学有较为全面的认识。”由此可见,新课标着眼的是“学生的发展”,强调的是“师生互动”过程。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以学生的成长发展为根本,创造性的进行艺术化设计。具体的讲,从探讨分析教学目标、创设问题情境、抓牢师生互动、运用适合学生的方法和手段、提供经典题目巩固和反馈、升华和总结几个环节入手来谈。下面结合数列概念或定义,分别阐述上述过程或环节。
一、教学目标的定位
目标设计是教学过程的核心,是贯穿教学要素的灵魂,甚至可以说目标的制定或定位的好坏,将决定该课程的成败。于此,不可不重视之。制定教学目标的原则有千条万条,归根结底就一条: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教学目标应该是主体多维度的,就数列的概念这节而言,定位如下:
知识与能力:(1)理解数列有关概念,了解数列与函数的关系;(2)会用通项公式写出数列的任意一项;检查某数是否为该数列的项;(3)对于一般数列,会根据数列的前几项写出通项公式。
过程与办法:(1)在概念形成、巩固、升华提高过程中感受知识建构过程;(2)对问题的探究、交流,培养良好的数学交流习惯;(3)会用符号表示数列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师生、生生互动,培养团队协作精神;(2)在问题提出、联想、思考、交流的过程中,形成学生严谨治学和良好思维的品质。
据此,本节教学目标重点即为:数列与有关概念:通项公式及其运用。对于高中学生(一般普通性高中而言)通过前几项推理通项公式是本节内容的难点。
二、创设问题情境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以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由学习的问题情境。”心理学的研究中关于学生建构知识过程中,特别强调精心创设教学问题情景,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进而勇于探索、勤于思考的习惯。因此,问题,特别是创新性问题的提出是成功教学设计的极为重要的一环,对此在数列教学设计中,我首先提出如下问题:利用PowerPoint展示某地区2001-2005年城镇绿化覆盖率、工农业总产值、国内生产总值数据表:
①城镇绿化覆盖率分别为:21.27%,25.5%,43.5%,44.1%。
②工农业总产值分别为:505.77,613.57,1179.75,1561.43,2118.95。
③国内生产总值分别为:151.05,180.08,252.5,343.5l,456.38。
通过数据直观展示,引出课题——数列,进而展示生活中一些事例,让学生继续观察,由此引出数列概念:按一定次序排列的列数叫做数列。
三、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紧接着教师再举例(让学牛举例也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数列事例:
④-1,1,-1,1,-1,1,……
⑤1,0,1,0,1,0,1,……
⑥1,1,1,1,1,1,……
在此基础上深化数列概念:数列是按照一定次序排列的,探究1:已知下列数列:(1)1,3,5,7,( ),( ),……(2)2,4,8,16,( ),( ),……
观察并填上括号内的数,思考以上数列的第20项是多少?
探究2:归纳上述数列中的项与序号是否有对应关系“它们是什么数量关系?”从而引出通项公式的概念。在明确通项公式后,再来探究(1)(2)两数列的通项公式。
四、适当的教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是为达到教学目标服务的,除教学目标外,一定的教学内容、一定学生情境,甚至一定风格的老师,在教法的选择上都是有差异的。一般意义上讲,教学教法(或者说流程)是引出概念——启发证明和理解——使用规律运用练习,但这是不是创新,就本节数列的概念而言,在教法的突破上可采取:创设联系实际问题的情景——共同探索、师生互动——引出或形成概念——引申和运用,前三条我们已经说到,最后来说说运用和巩固。练习题目从略,回顾本节的内容:(1)数列的有关概念;(2)根据数列通项求任意一项。
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是创造性和科学性的结合。而成功的教学设计应该是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的过程,是能够引起学无限遐想、回味无穷的过程,是科学和艺术创造不断优化的过程。这里“教无止境”,愿以此与诸位同行共勉。
【参考文献】
[1]周明星.试论创新教学[J].教育探索,2001,(06).
[2]王永洪,张红.试论创新教学原则[J].教育探索,2005,(02).
[3]胡中双.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2001,(7).
[4]《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