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婷
对于还不善于运用语言和文字的幼儿来说,绘画是幼儿用来传达情感的视觉语言。在绘画活动中,孩子们可以自由的、自然的、充分的流露出自己的想法和情感;表达出他们对周围世界、事物的的看法。对于三岁的幼儿来说,绘画有一定的困难,幼儿手肌肉发育尚未成熟,很难进行手臂的自我控制,那如何对小班幼儿进行绘画活动呢?在现如今的教育体系中,我们倡导“一切以幼儿的发展为中心”, 不再是教师教幼儿画什么,而是幼儿想要画什么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幼儿才会积极从事各种活动,从而促进能力的发展,可见对培养幼儿对绘画的兴趣有多么的重要。经过一个学期对新生入园幼儿进行相关绘画兴趣的培养,有了几点感受与想法。
一、在涂鸦中培养兴趣,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涂鸦是小班幼儿绘画时的显著特征,是每个孩子与生俱有的能力。根据幼儿的这一特点,我在美工区中放置了一块涂鸦板(黑板),可以反复擦拭的涂鸦板给孩子提供了充分涂鸦的机会。在涂鸦的过程中,我也时常走到他们的中间,欣赏他们的作品、倾听他们的涂鸦故事。当他们拿着彩色的笔随心所欲地在涂鸦板、纸上乱画时,当他们无意中画出长线、短线、点线、粗线、转弯的线、乱七八糟的线……我总是带着赞赏的口吻说:“哦!这是长长的线,这是雨点的线,这是电话线,这线跑的真快呀……你真行厉害,能画出这么多种的线。”或者用鼓励的口吻:“你能画比跑步跑的快的线吗?”,“能”,“你能画排队排得很整齐的线吗?”,“可以”,“你可以在粗粗的线旁边加上细细的线吗?”“可以!”孩子们的回答是充满兴奋和信心的,他们在涂鸦中思维更活跃,手更灵活,理解老师的提示和模仿别人的能力大增。当涂鸦结束的时候,虽然画面上只有些没有什么意义的线条,但却蕴藏了人类最宝贵的精神——信心!在涂鸦的基础上,我们再启发孩子画出各种各样的线,使他们从无意的流露转为主动的表现,让他们也能感到自己是有能力进行绘画活动的,从而树立一种良好的学习心境。
二、采用多种作画形式,激发幼儿的兴趣。
对于小班幼儿来说,由于幼儿手指和手的控制力较弱,如果采用单一的油画棒作画,时间一长,孩子就会失去兴趣。为此,我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海绵印画、拓印画、滚珠画、手掌画、手指点画等色彩游戏,使幼儿好奇、好动的心理得到满足,激发他们的兴趣。例如:海绵印画,用海绵分别沾上各种颜色,在白纸任意印出花纹。为了有更好的效果,我把海绵剪成圆形,花瓣形等各种形状,设计出各种背景如花瓶、花布、衣服、草地上的花等吸引幼儿,引导幼儿在背景上进行拓印、装饰。拓印画,将平日孩子们玩的玩具、横切面纹路奇特的蔬菜粘上颜料进行拓印,在满足孩子们好奇心的同时也激发了孩子动手操作的欲望。滚珠画,在盒子里垫张白纸,把沾上颜色水的玻璃珠放入盒,双手摇动盒子,再滚支架,使白纸上留下五颜六色、花样各异的纹路……幼儿通过各种色彩游戏活动,绘出各种色彩斑斓的纹样,别具风格,让幼儿感受到自我创造,自我表现的乐趣。
还有孩子们比较喜欢的添画。由于小班幼儿的思维具有典型的拟人化特点,常常把一些无生命的物体想像成是有生命的,在他们的眼中太阳会说话、小草会点头等,我利用这一时期幼儿思维拟人化的特点,设置拟人的游戏情境。在情境中培养情感,激发兴趣,使幼儿在自觉参与的状态中学会绘画的基本技能。例如:在绘画《母鸡下蛋》中,幼儿尝试画圆和短竖线。我设计了一个情景,先请小朋友头戴母鸡的头饰扮演母鸡,边说儿歌边尝试用粉笔在规定的圆形地上画出大小不一的圆。当孩子们都基本上掌握了画圆的技巧后,我又引出了一个新的故事情境:大灰狼要来了,我们要把家周围建上栅栏,这样大灰狼就吃不到我们的蛋了。“母鸡们”又积极的投入到“建”栅栏的活动中。此时,再次提出问题如“篱笆是什么样的?大灰狼怎样不会偷到家里的鸡蛋?”启发幼儿活跃思维,大胆想象。当“大灰狼”从没画到栅栏的地方跳进母鸡家吃掉几个蛋后离开,引起幼儿进一步思考,怎样阻止大灰狼再来偷蛋。由此,激发幼儿作画的愿望,即情境中培养情绪,激发兴趣。幼儿的积极性完全被调动起来,他们自然迫切地进入了主动创造和表现的过程中来。
同时在活动室里开辟独立的绘画空间——美工区,在区内提供各种绘画工具、材料如蜡笔、粉笔、水彩笔、毛笔、画纸、黑板、塑料板等,孩子们能自由地,无拘无束的选择工具进行涂画。从而使“要我画”转化成“我要画”,给孩子们提供充足的绘画机会,从而激发幼儿的绘画兴趣。
三、鼓励评价,关注孩子的成果。
新《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由于小班幼儿的思维属于直觉行动性思维,能力有强有弱,作品完成速度有快有慢,因此他们在绘画活动中,往往是画到哪里算哪里,甚至有时画上几笔就不愿意动手了。教师作为活动的引导者,应随时观察幼儿的情绪变化,适时的给予指导,哪怕是亲切的提示,赞许的眼神,对幼儿作品的肯定、鼓励都会使幼儿增强自信。总之,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积极、主动的情绪下,在良好的环境中,感到绘画不是负担,而是一种乐趣,在绘画中才能产生浓厚的兴趣。
涵涵由于年龄较小,坚持性稍微差一点,开始画画后只要老师看不见立刻就会将画纸折叠起来。这不,这天画《给小兔喂青草》,我看着她画了几个绿色的短线后,当我正要转身指导其他小朋友时,她立刻放下蜡笔,将画纸卷了起来。当发现我看他时,他又拿起了蜡笔漫不经心的画,嘴里还嘟哝着“老师,我不会画!”“你不是画的很好吗?你看你给小兔子画了这么多的绿草,小兔子可喜欢吃了,你再多画一些吧!”听了我的话,涵涵立刻拿起蜡笔不由分说的又画了起来。画好后,我还把他的画拿给了其他小朋友看,从那以后涵涵画画就认真多了,而且越来越能大胆的画了。
在绘画结束后,我总会展示孩子们的作品,让孩子们自己看一看其他小朋友都画成了什么样,用孩子的眼光来评价每个孩子的作品,让每个孩子都觉得自己是很棒的,充分对孩子的每一个闪光点进行表扬。并经常将幼儿的作品布置在主题墙和区域活动角里,让孩子的作品与环境互动,这样幼儿就会产生成功感、自豪感,自信心也就慢慢的树立起来了。如在布置春天的环境时,版面上基本都是孩子们的作品进行装饰的,如手指点画的桃花,报纸拓印画的花朵,手掌画的大树等等,当孩子们看到自己的作品被展示后,每当父母来接时总会高兴的领着父母去指认自己的作品,愉悦的心情不言而喻。
四、开阔眼界,家园共育。
绘画的内容能反映出孩子对周围世界的看法,当孩子有了亲身经历后,绘画的内容自然也就丰富起来。有了亲身经历,在体验中感受到绘画活动给他们带来的无穷乐趣,才能让孩子对绘画活动感兴趣,从而能更好地促进幼儿多种能力的和谐发展。现在很多父母由于工作繁忙,与孩子交流的机会较少,导致幼儿看电视的时间过多,对自己身边所发生的事物关注较少,在看电视的过程中,孩子对所获得的有关信息的印象往往不如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深刻,因此,父母应该充分利用一切可能的时间让孩子去接触身边的生活环境,包括家庭生活环境与社会生活环境,以及所接触的人和事物,父母要尽可能多的与孩子交流,以加深孩子对家庭、社会的认识。幼儿园以及路上的所见所闻也是幼儿美术题材的重要来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让幼儿展开绘画活动的基础。但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老师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策略的培养孩子的兴趣,这样,才能让孩子向前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