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烩椿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拼音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也是小学生学好普通话的前提。因此,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对拼音教学引起足够的重视。论述了小学语文拼音教学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拼音教学;实施策略
基于拼音教学在小学语文中的重要性,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在实施拼音教学的过程中,把拼音教学的目标定位好,清楚拼音教学的难点与重点知识,调动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兴趣,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指导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拼音,为学生的识字与阅读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师在拼音教学中一定要以学生为中心,努力创设拼音教学的情境,积极地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快乐地学习汉语拼音。
一、充分地利用教材,激发学生的思维
教师在小学拼音教学中,一定要充分地认识到小学生还是处于感性认识这一基本的特点,在课堂拼音教学中以形象思维作为导向,应用教材中的插图并结合实际生活,指导学生记清形,发准音。在教学中,五颜六色的插图,活泼可爱的卡通人物,最容易吸引学生的关注与兴趣。比如,教师在教授拼音“ɑ、o、e”的时候,在教材的插图当中展示了美丽的乡村河畔晨景图,在插图中有喔喔啼的大公鸡,在河边练唱的小姑娘,在水中产生倒影的鹅,这些画面能够迅速地吸引学生。教师首先指导学生自己观察,通过插图引出单韵母ɑ、o、e,教师在教授学生单韵母ɑ的形和音的时候,可通过一个小女孩的头和小辫子所组成的图形来表示“ɑ”的形,通过小女孩在看病,发出“ɑ,ɑ,ɑ”的声来表示“ɑ”的音。再比如,教师在教授学生“g、k、h”的时候,在课本当中有两个小孩坐在椅子上喝水的画面,椅子是“h”的形,而“喝”就是“h”的音。
二、通过小组合租活动,愉悦学生的心境
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的天性,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他们是以无意注意为主导的,需要别人的关照与提醒。在这种情形下,教师不可以遏制学生,而需要就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使学生动起来。此外,学生的记忆效果和他们的情绪也是密切相关的,也就是说学生在心情好的时候,记忆效果是最为理想的。因此,教师在拼音教学中,可以开展一系列愉悦学生心境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而在新课改下,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它能够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与探究精神,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教师在教授“d、t、n、l”的形的时候,开展“编一编”的比赛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编出一些顺口溜,比如,伞柄朝下是“t”,一根小棒或者一根铅笔是“l”。通过学生自己的考虑而编出来的顺口溜,不但能够使抽象的字母变得更加生动形象,方便学生记忆,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拼音的成就感。
三、拟人化的教学方法
大部分的小学生在刚刚踏入小学的时候,对小学的生活还不是很适应,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拼音的认识还比较浅,传统的拼音教学方法是不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因此,教师需要实施拟人化的教学方法,比如,教师在教授学生“yu”的时候,把“y”当作妈妈,把“ü”当作没有亲人的孩子,“y”去安慰“ü”,并帮助他擦掉了眼泪,而愉快地生活在一起。通过实施这种教学方法,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儿歌教学法
儿歌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因此,教师应用儿歌教学法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受小学生欢迎的。教师在拼音教学中,应用大量的儿歌,可以有效地提高小学语文拼音教学质量。比如,蚕宝宝吐丝是sss,小小刺猬是ccc,像个2字是zzz。”通过实施儿歌教学法,不但能够让学生快速地掌握了拼音字母的音,而且使课堂教学的气氛富有韵律感,学生能够在唱儿歌的过程中学习拼音知识。
五、手指示意教学法
根据小学生思维具有直觉性的特点,实施手指示意教学法能够把声调符号和手势统一起来,不但能够使“四声”的讲解变得更加容易,而且也提高了学生辨别声调的能力。比如,教师在教授“四声”的时候,教师借助手势来形容声调的符号。教师伸出右手上的食指,在读一声的时候,教师平挥手指,在读二声的时候,教师上扬手指,在读三声的时候,教师下降和上扬手指,在读四声的时候,教师下降手指。通过这种教学的方法,增强了学生的直觉感,调动了学生的口、脑、眼、手的等多种感觉器官,有效地提高了拼音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拼音教学是非常基础的一项内容,拼音教学的效果直接能够影响到学生将来的学习。虽然拼音教学是比较单调和枯燥的,但是人是活的,书是死的,教师需要不断地创新教学方法,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参考文献:
[1]胡修梅.以“乐”为本,依“趣”导学:拼音教学方法初探[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0(11).
[2]向黎,任平.对小学语文拼音教学的再认识[K].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0(05).
[3]王丽萍.《汉语拼音方案》可以更简单:从小学拼音教学谈起[J].语文学刊,20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