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工业化社会需要雷锋精神

2013-04-29 20:51李红侠
新课程·下旬 2013年5期
关键词:雷锋精神中华传统文化

李红侠

摘 要:阐述后工业化社会的定义和特征,指出后工业化社会在价值观、道德观等方面存在的道德滑坡、社会冷漠、缺乏责任感等问题。靠西方近代以来形成的文化已无力解决这些问题。建立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的雷锋精神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武器。后工业化社会需要雷锋精神。

关键词:后工业化;社会特征;雷锋精神;中华传统文化

后工业化社会是美国社会学家D·贝尔在《后工业化社会的来临》一书中用以描述20世纪后半期工业化社会中所产生的新社会结构。他认为这种结构将导致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21世纪出现一种新的社会形式。他认为在后工业化社会,“理论知识的中心地位是社会革新和政策形成的根源”。经济方面是由商品生产经济变为服务经济;从职业方面,专业和技术阶级处于优先地位;在决策方面,是创造新的“知识技术”。

在后工业化社会,与先进的技术、细化分工、爆炸的知识相伴随的是传统的阶级社会分析的理论方法已经过时。社会阶层将以知识和教育为准则重新分化组合。城市化进程加快,服务业快速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得到普及,生活变得更加随意化。于是,传统的生活方式、文化习俗、价值评判、审美标准将被抛弃,诚信缺失、道德滑坡、社会冷漠,人们不再认为对社会的发展负有责任,宁愿将个人生活置于随心所欲、纷乱无序的状态中。

这种状况显然与后工业社会发展客观上所需要人的坚定信仰、团队意识、和谐发展、诚实守信等方面的要求不相一致,如不加以扭转则将对未来的社会稳定和发展产生巨大的破坏作用。为此,已处于后工业社会的各国都在寻找可以挖掘的道德资源和信仰资源,以重新建构有序的信念和正确的价值观。

对理想信念和超越性的精神追求,在社会和人的发展中应该有其稳固的位置,人若失去信念和精神,被物质利益所驱驶,甚至变成经济动物、物质动物,某种程度上这是对人性的否定。所以,尽管西方文化几千年来高举“人是万物的尺度”,竭力倡导人的解放、人的追求,在推动社会发展创造社会财富上起到了巨大作用,但不可置疑的是强调利己主义的人也在这个过程中被物化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根植于重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雷锋精神所代表的一种人生追求、价值探索和道德实践,既是个人的,也是普世的,既可以安顿一个人的心灵精神世界,也可以成为时代性、群体性的心灵依托,符合后工业化社会对信仰和道德的建构要求。

一、雷锋精神是对后工业化社会所需要的信仰坚定、乐于奉献、敬业精神、诚实守信、集体主义的集中概括

1.信仰坚定

雷锋与世界上许多杰出人物一样,都有着坚定的信仰,信仰是人的心灵被某种主张、或说教、或现象、或神秘力量所震撼从而在意识中自动建立起来的一套人生价值体系。“生无信仰心,恒被他笑具”。他对祖国和人民、对革命信念具有无限忠诚和坚定信仰。把自己的生命看成是党和祖国人民的,无论遇到怎样艰难复杂的情况,都“坚决听党的话,一辈子跟党走”“为了党,愿洒尽鲜血,永不变心”。在这个信仰下他始终保持着昂扬的精神状态和勇往直前的革命干劲,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自觉地“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2.敬业精神是“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与“锲而不舍的勤奋和努力”的有机结合

具体表现在有巩固的专业思想,热爱本职工作,尽职尽责,脚踏实地,锐意创新,公而忘私。敬业精神是国家竞争取胜的重要条件。雷锋的“敬业精神”体现在他的“钉子精神”上,对待工作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立足本职,努力以“钉子”的“钻”劲和“挤”劲,使自己成为工作的内行。始终保持高昂的工作热情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为了事业忘我奉献并乐在其中。

3.乐于奉献,即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社会无私奉献的精神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把别人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把同志的愉快看成自己的幸福”,“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体现出雷锋精神,体现出的对他、对祖国、对人民的大爱,把一切对祖国和人民有益的事当做自己的事。乐于助人、扶困济贫、见义勇为、善待他人、奉献社会。

4.诚实守信

诚实就是对他人开诚布公,不隐瞒,不欺骗;对自己为善除恶,光明磊落。盖而言之,诚实就是表里如一,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守信就是信守诺言,讲信誉,重信用,忠实履行自己所承担的义务。诚信是维系一个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诚信是人类的美德,是公民必须履行的法定义务;诚信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和道德水准的重要尺度,诚信问题,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事关个人、集体乃至国家、民族形象,是一种重要的竞争力。诚信是现代社会的基石。没有了诚信,一切都无从谈起。雷锋一贯主张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身体力行,把生命的每一份光和热都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人民。

5.集体主义,也是团队精神,反映的是个人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和能力

明确的协作意愿和协作方式会产生了真正的内心动力,有利于个人和团队的成长。在分工细密的后工业化社会,应该如何看待个人与团队的关系,人们该如何沟通、如何合作,雷锋给予了很好的回答,“个人和集体的关系,正像细胞和人的整个身体关系一样。当人的身体受到损害的时候,身上的细胞不可避免也要受到损害。同样的,我们每个人的幸福也依赖于祖国的繁荣,如果损害了祖国的利益,我们每个人就得不到幸福!”所以,他毅然地把个人的前途完全融入到党和人民的事业之中,“甘当革命的螺丝钉”。

二、雷锋精神根植于中国文化,吸取和传承了中华传统美德的精髓

“仁者爱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兼爱”的道德境界,“杀身取义、舍身成仁”“养浩然正气”的道德勇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千金一诺”的道德修养,都是中国传统文化对雷锋精神提供的给养。

“公者千古,私者一时”“敬业乐群”“四端八德”,对于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理想关系,中华传统文化给出了哲学描述,而雷锋以现代的、日常的、生动的实践方式进行了表达。在价值多元的后工业化社会里,面对功利与道义的博弈,利己与利他的较量,雷锋作出了他个人的抉择,并为现代人处理利益冲突提供了标尺和镜鉴。

三、丰富的历史资源和人文底蕴,让雷锋精神具备了深刻的民族性

民族文化中最宝贵的资源,往往是全人类共同珍视与追求的思想。雷锋精神受到不少国际人士的高度重视,不是偶然的。中外很多思想家都意识到,“功利法则”与“优胜劣汰”虽然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但人类文明的整体演进绝不能缺少“博爱利他”精神与和谐共处原则。人类在物质和精神上相互依存的事实不断提醒我们,单个人幸福与否,依赖于人类整体的生存状态。

此外,今天我们还面临着后工业社会所伴随的一些全球性问题——人口增长、环境恶化、资源消耗、种族矛盾、局部战争、饥饿贫穷,这些问题已经不是仅靠单个国家、单个地区就要解决,而是要靠全人类以休戚与共的决心共同面对。在“利己”与“利人”,“个体”与“全体”的关系处理上,中国文化已经给出了深具普遍意义的思想资源。作为其中优秀的一部分——雷锋精神,它对于为人类共同命运的担当、为和谐世界的构建,提供了有益的视角,因而已经超出了人们对它的原有认识,具有丰厚的文化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猜你喜欢
雷锋精神中华传统文化
谈如何在小学教育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论孙中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
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深刻内涵与动力源泉
浅谈雷锋精神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
高职院校如何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
基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国际经济理念创新
发扬党员干部求真务实精神做好雷锋精神的研究与弘扬工作
用雷锋精神加强党员干部“四种”精神的培养研究
中华传统文化与资助育人的“四化一体”融合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