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 虹 彭长次 李 杰
摘 要:在进行诗歌赏析时,大胆地运用联想和想象,还原意象、填补空白、开拓意境、虚实结合,从而提高学生对诗歌的赏析能力。
关键词:联想;想象;诗歌赏析
在文学领域,诗歌以其高度概括、凝练、含蓄的语言和真挚纯美的情感,成为最为璀璨夺目的明珠。对于诗歌赏析而言,想象、联想不但是意象的连缀、运动,而且是意象的创造,境界的拓展,情感的释放。
下面就简单谈谈本人借用联想和想象赏析诗歌所做的一些尝试:
一、还原意象
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作者要通过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情。诗歌作品提供给我们的只是一个抽象的语言符号,而不是具体可感的形象、声音、画面,诗人创作时借助语言符号把他的内心世界、思想感情、人生理想外化。因而阅读赏析时,我们只能依着语言符号所提供的线索,准确把握诗的意象与意境,领会诗人的内心情感与写作意图。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柳树的形象,柳树长长的柳枝迎风飘动,像一支多情的手在挽留着远去的离人,由此就有了《诗经·小雅·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情景,仿佛柳树要与戍守边关的人依依惜别。再者“柳”与“留”同音,故古人有折柳送别之举。折柳表惜别之情。另外,人已去而柳树犹在、柳条依依,似乎在怀恋远方的亲朋,故有怀恋、怀远之情。
我们再来看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所描述的情景是这样的:一个浪迹天涯的游子,在一个深秋的傍晚,牵着一匹瘦马,于瑟瑟秋风中走在有“枯藤老树昏鸦”的古道上,猛一抬头,看见潺潺的水流上横着的小桥和炊烟缭绕着的人家,一种酸楚的流落感和人生的失落感一起涌上心头,这滋味是难以诉说的。作者借助九个富有表现力的意象用蒙太奇的手法构织了一幅萧瑟、凄凉的画面,再加上“断肠人在天涯”,便把萧瑟之秋与游子之思有机结合起来,把悲秋推向极致。难怪有人因这首曲而称马致远为“秋思之祖”。
二、填补空白
诗歌不能像小说那样,细枝末节,娓娓道来,也不能像散文那样,抓住某个片断,尽情挥洒,大肆渲染,它要在极短的篇章里包蕴极其复杂的思想内容,有时时空跨度很大,因此,需要自然过渡,跳跃自如。
如,余光中的《乡愁》一诗,首先呈现给读者的是四幅鲜明而又具体的生活画面。第一小节:幼年求学,母子分离,借书信以慰别情;第二小节:成年后,告别新婚妻子,离乡背井,天各一方;第三小节:生离死别,母子不得相见;第四小节:同胞难得相聚,国家不能统一。同时,作者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这首诗前后四节,一节一个层面,中间几个大断层之间,如果写散文、小说的话,正是用武之地,而写诗只能这样跨,用“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作为跳跃的翅膀,从“小时候”跳到“长大后”,再到“后来”,最后跳到“现在”,这中间的空白留给读者去思考、去补充,回味无穷。
又如,李商隐《夜雨寄北》中:“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的形式和对眼前环境的叙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后两句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来日重逢谈心,又会谈些什么呢?这就需要我们去进行联想、想象,去填补空白了。
三、开拓意境
一首诗应以意为主导,“意”的高下,对“境”的优劣起着决定作用。但诗中的“意”不应用概念的方式表达出来,而必须饱含浓郁的感情,是“表现”,不是“表白”。把握诗的意境,就是要抓住诗词中的画面和气氛去体悟、理解诗人在此时此景(此地)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一般是借景抒情,即事抒情,或者托物言志。
如,王维的《山居秋瞑》中:“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本诗通过对山间清幽美景、山村淳朴民风、乡间勤劳百姓的描述,表达了对目前隐居生活的满意之情。
我们重点来看看“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两句,我们通过联想和想象,就可以再现王维“诗中有画”的意境: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你想想: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这两句写得很有技巧,而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我们通过诗人写的“竹喧”“莲动”,可以想象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就更能感受到诗人这样写是那样的富有真情实感,富有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