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长青
众所周知,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更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把生活融入课堂,让数学走进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和运用数学的浓厚兴趣,显得至关重要。
我们在进行此次课题研究时,首先认真研读学习了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对于要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这一理念进行了深入探讨,我们确立了“将学生的数学学习与生活结合起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的两步实验法——从“生活化课堂”到“课堂化生活”。
一、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大胆地表现他们的好奇心、挑战心、想象力。
我们应当知道,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已经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积累,我们要做的是引导学生观察、感觉生活中的数学,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数学情境,从而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到数学的大课堂之中,切实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进一步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教师要善于选择学生熟悉的事物,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数学。把课堂教学中与学生生活联系不大、不易被接受的例题转化为学生人人熟悉并很感兴趣的例题。例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可能性”一课时,他把原书中的例题用扑克牌代替,并且添加了像刘谦变魔术一样的环节。这样,既直观形象,又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学生能够很好的理解、接受,并能学以致用,这样就把数学同我們的生活有机的联系起来,在玩中、在游戏中,学懂了、学会了,体现了教学效果;学生在短短的时间内就会在玩中学会知识,并能发表自己的看法,学以致用,这又体现了效益。例如,我们的一位低年级数学教师,在讲解“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这一课时,设计了动物园里的小动物玩跷跷板这样一个情境,一只又瘦又小的小兔和又高又胖的黑熊分别坐在跷跷板的两端,让学生们说一说,游戏能正常进行吗?同学们哄堂大笑,在笑声中教师引导抓住问题的关键:因为它们的体重差的太多了。小兔比大熊少得多,大熊比小兔多得多。然后出示一组动物图片,每个动物的下面标出一个两位数或一位数,让学生选择哪两个小动物可以一组做跷跷板游戏,并说出原因:因为它们的体重差不多。学生在游戏和欢笑中轻松掌握了这一抽象的数学概念,并能在真正理解的基础上会用标准的语言进行描述,可谓事半功倍。
二、留心课堂化生活,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
“在生活中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是陶行知先生的一个重要的教育观念。我们不仅要学好课本上的数学知识,更应该学以致用,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现实生活是数学的丰富源泉。我们的数学教学就应当延伸入现实生活,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把数学知识和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能在实践活动中学数学、做数学、用数学,从而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世界,体会数学的作用和价值,提高其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让数学回归生活。在生活中学数学,到生活中用数学。
在实验中,老师们总结出“学写数学日记”帮助学生使用数学,把数学学习从40分钟课内无限延长至整个生活实践之中。另外,在习题设计、作业设计中也着意引导学生使用数学,帮助他们确立“生活处处有数学,数学使我们的生活更便捷”的观念,学以致用。例如一名教师在教学完统计表后,布置了这样的课后作业:统计学校每个班级的男女生人数,制成一个复式统计表。学生不但顺利完成了数学作业,而且极大地锻炼了合作能力、交往能力等。由此可见,数学必须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材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达到生活课堂化,处处留心,学以致用。
总之,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用课堂教学中学到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举一反三,学以致用,从而实现课堂生活化,生活课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