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假新闻“深圳最美女孩”的反思

2013-04-29 15:20龚靖杰
新闻世界 2013年7期
关键词:假新闻媒体传播

龚靖杰

【摘 要】从新闻诞生的那一天开始,假新闻也就伴随而生。假新闻的危害不言而喻,但媒体一边高喊要坚持新闻专业主义,一边又无法杜绝假新闻的继续产生。在新的全媒体环境下,假新闻衍生出了各种不同表现形式,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本文籍此对假新闻的形成进行反思,并试探讨其对策。

【关键词】假新闻 媒体 传播 反思

此前,一篇名为《深圳90后女孩当街给残疾乞丐喂饭》的配图新闻出现在3月25日中新社报道中,并被《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多家媒体官网转发,同时该新闻也迅速在网络上热传,不少微博加V的名人转发了这一新闻,一时间,大家对这个90后女孩冠以“最美90后女孩”的称号。

然而,在不少网友为这一体现“正能量”的事件大声摇旗呐喊之时,有媒体记者在微博爆料称该新闻系假新闻,照片实际拍摄地点与文中所说不符。经过媒体记者调查发现,该图片为摆拍图片,整个行为是某商业展的炒作。一时间,受众有了一种被愚弄,被消费的感觉,各大媒体又是一片打假声。

一、假新闻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的表现形式

1、多媒体互动

喻国明教授在《传媒经济学》中认为,媒介融合是指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所依赖的技术越来越趋同,以信息技术为中介,以卫星、电缆、计算机技术等为传输手段,数字技术改变了获得数据、现象和语言三种基本信息的时间、空间及成本,各种信息在同一个平台上得到了整合,不同形式的媒介彼此之间的互换性与互联性得到了加强,媒介一体化的趋势日趋明显。

各个媒体间从各自为营的竞争,转化为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以这次的假新闻为例,首先由中新社发出,随后具有极高媒体公信力的权威媒体《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视台等媒体转发,在网络媒体中,以微博为营,也在不断转发评论,瞬间引起了无数人的关注。网络媒体在转载的地址中不断明示或者暗示其来源为权威的传统媒体,传统媒体将网络媒体的受众反应展示出来,于是,各媒体之间又形成了互动。

2、传播范围和影响力空前

如果说传统媒体的传播范围受地域等客观因素的限制,传播时效受播出时间及发行时间的限制,那么,网络媒体则形成了全球化、全时效的传播优势。以往,单靠传统媒体传播,若是出现了假新闻,其影响远远小于现在多媒体时代的传播效果。

“深圳最美90后女孩”事件之后,笔者在百度搜索“深圳最美90后”得到约234,000个结果,而在微博中也被转发了数十万次。而且在微博传播过程中,形成了无数个二级传播过程,名人和一些媒体的官方微博毫无争议地成为了意见领袖,直接导致追随名人的粉丝们成为魔弹瞄准的目标。由此可见,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尤其是网络媒体的新闻源得到传统媒体的印证后,各个媒体联手为公众设置的议程能够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3、传播过程中二次加工

传统媒体承担传播者的角色,他们决定着传播的内容、频次、舆论导向等。受众被动的单向的接受信息内容,只能对传播内容进行选择,而不能改变自己的身份,让自己成为新闻的加工者。

在自媒体大放异彩的今天,每个拥有自媒体的受众都兼具受众和传播者的双重身份,他们在接受信息之后可以利用自媒体平台发表自己的意见、评论,甚至可以凭借合理想象对传播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尤其是对这种符合受众内心向善期待的正面新闻,更是不顾一切的加以美化和赞扬,一时,舆论呈现一边倒的趋势。于是,一夜间,这个所谓的来自湖南新化的90后女孩成为了网友们眼中的“最美女孩”。

二、假新闻屡禁不止的原因初探

假新闻从未淡出过人们的视线,可以说世界上出现了新闻的那天,也就同时出现了假新闻。假新闻为了生存,也愈渐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逼近真的新闻。以“深圳最美90后女孩”假新闻为例,新闻中不仅出现了具体的时间、地点、人物,还配合图片来证明其真实性。然而,最后被证实事件是假的,照片是摆拍的,地点也不对。那么,造假者为什么要极尽能事去造假呢?

1、市场经济体制下,商业利益的驱动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需要什么经济主体就生产什么,在新闻行业中,受众需要能反映人性“真善美”的新闻,因此,这则新闻也就应运而生。它符合受众的内心期待,因而也就鲜有人去怀疑它的真实性。此外,在媒介的不断竞争中形成了强大的眼球经济,眼球经济是依靠吸引公众注意力获取经济收益的一种经济活动。通常,媒介在传播新闻信息的过程中将受众的注意力打包销售给了广告商。作为“深圳最美90后女孩”这则假新闻的新闻通讯员的深圳专业商业策划人石金泉(音译),在接受媒体记者的调查采访中承认是他为了给某商业展进行炒作,而策划了“文芳”街头喂饭一事。就是因为有商业利益的驱动,才有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以期达到预期目标。

2、消费主义盛行

消费者的欲望对商品交换价值的实现具有越来越大的作用,马尔库塞、弗洛姆等人认为鼓励和扩大国民的消费需求,成了资本主义良性运行的条件之一。为达此目的,消费者的欲望、需要和情感便成为资本作用、控制和操纵的对象。

在该假新闻事件中,受众同时也是消费者,在面对弱者时人性中原初的善心和同情心也就会自然而然的产生。而策划假新闻的人也正好利用消费者的情感需求,制造让消费者无法拒绝的“新闻”。除此以外,还有人利用消费者的好奇心、窥私欲等,制造各种标题吸引眼球、情节曲折离奇的假新闻。

3、新闻工作者新闻专业主义的缺失

假新闻能够得以传播的另外一个条件就是新闻工作者对新闻专业主义的把握不到位,新闻专业主义是西方新闻工作者恪守的最基本的新闻职业规范。新闻专业主义核心的理念,一是客观性新闻学,一是新闻媒介和新闻工作者的独立地位和独特作用。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新闻的生存土壤就是真实、客观,但很多新闻工作者在具体的工作中常常因为种种原因忽略这一点。对于不够准确的信息没有小心求证,多方核实;对于通讯员采写的新闻不加修改照单全收;对于正在发展中的新闻妄加结论……从而必然导致假新闻层出不穷。

4、媒体把关不严

媒体作为信息的把关人,要履行把关人的职责,首先要考察的就是新闻信息的客观属性,然后才是是否符合专业标准和市场标准及媒介组织的立场和方针。然而,很多媒体在报道过程中为了抢时效、争独家,一发现有能吸引受众的新闻,粗略过一遍就立马登上版面或电视。网络媒体在传播过程中常常缺乏把关这一环节,尤其是在网络媒体转载传统媒体的新闻内容时,没有质疑的精神,往往一看是传统媒体上传播过的内容就拿来为自己所用。盲目相信传统媒体,缺乏对信息内容的层层把关,是假新闻能够在网络泛滥的另一原因。

5、他律缺失

《纽约日报》和BBC都曾因为刊载和播出虚假新闻而导致主编和总裁辞职。《中国新闻周刊》副总编辑、媒体总编辑刘新宇因为假新闻而辞职,不过这也是在中国为数不多的案例。但从以往的经验来看,在中国记者、通讯员做出了假新闻后,除了一小部分媒体会推诿责任,其他大多是媒体内部对记者、编辑做出相应批评或者罚款,他们往往不需要承担更多的制裁。正是因为制造假新闻的后果并没有让造假的人付出沉重的代价,他们所得的远远比他们付出的多,这就让他们更加有恃无恐。近年来假新闻层出不穷,他律的缺失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

三、对策探索

1、提高受众媒介素养

随着基础条件的改善,受众接触大众媒介越来越方便,他们通过各种媒介接触各方资讯,但受众如何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正确识别信息,免受虚假信息的误导就不得不将媒介素养提上议事日程。所谓媒介素养,1992年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给出了如下定义:媒介素养就是指人们对于媒介信息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的能力,以及制作和生产媒介信息的能力。人们需要具备媒介素养,才能独立的、坦然的面对各种媒介和媒介所传播的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进而利用媒介为自己服务,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

要让公众了解媒介的性质、工作内容、工作流程,提高自身的知识储备,培养受众的质疑精神,对媒体传播的信息不盲听、盲信。当受众具备一定媒介素养之后,对媒介所传播信息的鉴别能力就会相应提高,他们能够更好的吸收和使用信息内容。

2、记者编辑责任制

记者和编辑在工作中出现失误也有责任不明确的原因,记者往往把把关等职责推给编辑,编辑又认为记者应该在采写过程中严格保证其真实性。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要严格落实记者编辑责任制,明确各个环节的责任,责任到个人。这样做的好处不仅在于在追求责任的时候有制度可依,也可以以此给记者和编辑以警醒,一旦出现何种状况他们会付出什么代价。在国外,就有记者若编造新闻将被永久性逐出新闻业的规定。

3、完善法律

我国是一个法治国家,讲究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但在我们新闻业,法律的缺位正给了一些别有用心之人以可乘之机。

制造假新闻,引起的各个层面的不同影响将会分别受到何种制裁?这是法律必须要明确的一点,当法律明确了其权利范围之后,违反法律的行为都应该受到法律的严肃处理。法律的公正性要求新闻从业者不论有什么背景都不能超越法律,而其不可违抗性要求在该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必须遵守不得违反。只有加强他律,才能有效杜绝假新闻。

参考文献

①陈力丹,《用事实说话是宣传方法而不是新闻写作规律》http://www.people.com.cn/GB/14677/22100/28502/285

03/1939459.html

②朱云龙,《网民对信息的“把关”》[J].《网络传播》,2006(5)

③闵大洪,《从网络谣言到网络假新闻》[OL].人民网,2006-7-21

(作者: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研究生)

责编:周蕾

猜你喜欢
假新闻媒体传播
众声喧哗,怎样识别假新闻?
假新闻泛滥,如何趋近真相?
假新闻炮制不出真实的社会冷暖
当实时信息反馈成为一种网络艺术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
当代传播视野下的昆曲现象
美丽乡村建设中“三农”媒体的使命与担当
如何通过媒体提高英语听力水平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
有关载人登月的两条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