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丽萍
语文教学,内容多而繁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总会产生顾此失彼的心理,而方方面面教学目标的实现,似乎又造成课堂的“满”和教学的“灌”。每学期,拿到一本语文教科书,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怎样引领学生去翻阅这本书?而这本书的意义是否又是随着期末考试卷的上交结束它的作用?语文和文学怎样联系起来,从而实现语文真正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一直在寻找能把课文的学习与阅读分析、赏析感悟和作文教学有效统一的途径。在思考的路途上,笔者努力做着积极的思考和尝试。
一、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爱学。
每次面对初一的新生,我首先做的是调动和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重在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每一个孩子都有成功的欲望。对学生而言,当其在学习上取得成绩,得到老师的肯定、赞许时,他们兴高采烈。尤其是对于成绩中等或中等以下的学生,我要努力让他们忘却自己在小学时所留下的所谓“我不是一个好学生”的心理定势,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的期望和信任,让他们发现自己的潜力,从而在兴趣的激励下主动求知、努力学习。教学中,我避免空洞的说教,而是在文本赏析的过程中,适时地引入一些蕴含深刻道理的小故事,例如在讲授安徒生通话《丑小鸭》时,我引入小故事《不必完美》:让学生记住故事所揭示的道理:很多时候,我们同样会犯狮子迪奥年幼时的错误,为了让自己变得完美,我们总希望改掉身上的一切缺点。结果,在改掉缺点的过程中,放弃了自己的优点,而成为一个平庸之人。狮子之所以成为狮子,人杰之所以成为人杰,并不是没有缺点,而是尽量避开自己的缺点,把自己的优点发挥得淋漓尽致。然后我有印发文章《只要你飞,那堵墙就比你矮》,让学生继续感悟,同时写出读后感并彼此交流,不断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春风化雨般在学生的心里播散自信和自强。
二、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用爱心和正直的品格构筑教师的人格魅力,让学生信服和亲近。同时以身为范,做学生学习求知的榜样。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同时,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也要相应地去做。如多读书多积累、多思多悟、多动笔,同时要有一定的朗诵才能,能把一篇篇精美的文章有感情地朗读出来,潜移默化地用文学感染和打动学生。
学习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时,揭示主题后,我给学生推荐小文章《成功的目标》:贝尔纳是法国著名作家, 有一次,法国一家报纸进行有奖竞赛。其中有这样一道题:如果法国最大的博物馆卢浮宫失火了,只允许抢救一幅画,你会救哪一幅?结果,贝尔纳以最佳答案获得该题的奖金。他的回答是:“救离出口最近的那幅。”贝尔纳的故事启示我们:成功的最佳目标不是最有价值的那个,而是最有可能实现的那个。通过这个故事,令学生不仅更深地理解了文本的主旨,同时拓展了课堂,逐步丰富学生的积累。
学习了朱自清散文《春》后,我和学生一起赏读梁衡散文《夏感》、罗兰散文《秋颂》。通过赏读,让学生感受季节的美丽及它们所蕴含的不同的韵味,并为此带给心灵的感悟,带给生命的启迪,从而也培养学生观察、积累、感悟生活的能力。
在学习了沈石溪的动物小说《斑羚飞度》后,我给学生推荐阅读了《藏羚羊跪拜》,让学生受到震撼和情感激荡的同时,反思人类猎杀野生动物的行为,树立生命平等保护自然,珍爱生命的理念。
在这样的教学形式下,学生逐渐喜欢上了语文这门学科的同时,喜欢上了阅读。他们会把喜欢的文章推荐给我,并要求我把文章引入课堂。
三、构建和谐课堂,让学生乐学。
课堂教学,有时候适时的小笑话、来点小幽默或不伤大雅的相互打趣,不但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在学习文言文《伤仲永》时,当讲授理解“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一句时,我给学生介绍古时学生学习的情况,例举了骆宾王七岁指物作诗《咏鹅》,然后引入笑话:四个秀才郊游,指物作诗《大石山》:远看大石山,近看石山大。果然大石山,石山果然大。在笑声中,我调侃:要写骆宾王那样的佳作,可不能学四个酸秀才。我看看下次作文,班内会出现几个“秀才”。
对于课堂上学生偶尔表现出的不良行为,变批评为诙谐的打趣,在笑声中,不但令犯错误的学生真诚接受,而且又巧妙地提醒了其他学生,这样的课堂学生会逐渐喜欢,因为和谐令他们感受到学习知识的轻松与乐趣。
四、激发阅读和写作兴趣,让学生喜学。
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倾听他们对问题的理解和看法。教学相长,其实,我们在教给学生知识的时候,他们思维的火花又会带给教师新的启发,带给课堂新的亮点,从而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广更深。
例如在赏析散文家王鼎钧的名作《那树》,我被学生的谈论深深感动了。针对“树仍在,住在树干里的蚂蚁大搬家”,学生说:“树让我想到了我们自己生存的家园,蚂蚁就如同我们生存在家园里的生命。当赖以生存的家园即将被毁,等待我们的就是无奈的大迁徙。”针对摩托车骑士栽入掘走树根而留下的没来得及填平的树坑里,学生说:“如果我们人类继续破坏生存的家园,就无疑是自掘坟墓。”
在学习了《丑小鸭》后,以《我与丑小鸭》为题写作;在学习了《皇帝的新装》后,以《致说出真相的小孩子的一封信》为题写作;在学习了《信客》后,以《写给老信客》为题写作;在学习了《斑羚飞度》后,以《渡》為题写作……
在赏析文本中,学生们思维的深度得以发展,于是,我又把写作和文本赏析随时结合在一起。例如在学习了西蒙诺夫写的战地通讯《蜡烛》后,我让学生以《两支蜡烛的自白》为题写作文,让学生深刻理解文中老妇人对两名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的慈母般的爱,同时树立和平意识,反对战争。
这样的写作训练,不仅拓展了课堂内容,而且深化了文章的主题思想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用艺术的形式濡染学生,让文学提升他们的人格丰厚他们精神的底蕴。
例如在学习了杨振宁写的《邓稼先》一文后,我让学生搜集自己喜欢的某个名人的生平事迹,并模仿《邓稼先》一文的写作手法,研究自己搜集的资料,学会整合和取舍,为自己喜欢的这位名人撰文。不但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在研究名人生平事迹的同时,让学生在思想和情感上,受到教益和感染。
而对于海伦凯勒所写的《再塑生命》,我的教学安排不是对文本的分析,而是让学生搜集阅读海伦凯勒的生平事迹,让他们首先真正体会作为一个集聋哑盲于一身的人,自己要承受的和她又会带给周围世界的是什么,海伦凯勒是怎样再塑了自己的生命,她的成就与成功是怎样铸就的?在此基础上,我才让学生走向对于他们已经不感到陌生的作者,走向文本《再塑生命》。学生在这样的教学引导下,对于文本理解得更加透彻和全面,情感上也真正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和感染,于是在课余,他们积极阅读我推荐给他们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在阅读文本居里夫人写的《我的信念》一文时,我用类似的教学方法,也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用艺术的形式感染和熏陶,学生们喜欢上了大量阅读,不仅扩大了积累量而且开阔了视野。同时,为了让学生们爱上文学,喜欢在文字的世界里遨游和想象,让心灵在诗意中栖息,我凭借自己良好的朗读功底,常在课堂给学生朗读一些他们也会喜欢的美文,用美文中经典的语言、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情感来感染和引领学生们,让他们的心灵在真善美中如花般绽放。
语文教师,只有在不断的探索和尝试下,才会拥有这样的收获:我们要针对不同的文章,确立赏析的不同任务,既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又丰富了学生的积累、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从而也带动和促进了写作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