蒯跃兵
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认为:“数学真正的组成部分应该是问题和解答,问题才是数学的心脏。”数学与问题紧密联系,我们在生活、学习中每天都要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或直接、或间接地利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新课改背景下的数学教学重视知识的发生、形成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礼记·学记》曰:“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问题教学法以“提出问题”为核心,让学生通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实现知识的主动建构,从而掌握知识,启迪智慧,提高创新意识。
一、当前数学课堂提问存在的主要问题
1.形式简单。部分教师设计的问题简单、形式单一,缺乏与生活的普遍联系,要求学生机械地记忆结论。如在“三角形全等”教学中,一老师为了解学生对三角形全等判定的掌握情況,提出问题:“什么是全等三角形?”“全等三角形有哪几种判定方法?”学生即便能流利地回答,也只是浅层次的记忆性认知,缺乏深层次的思考。
2.机械灌输。教师“精于”预设,强调学生用固定的方法解决问题,将“导学”变为机械灌输,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无益于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为了追求课堂教学的掌控,为了表面热闹,将学生置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使课堂教学的师生变为浅层次、形式上的互动。
3.枯燥乏味。问题设计空洞,割裂了与生活的联系,知识变得枯燥乏味,学生缺乏探究的兴趣,思维游离于课堂之外,使课堂教学陷入僵局。教师要充分挖掘生活素材,将学习变为有意义、有趣的探究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他们的思维,打造富有生命力的课堂。
二、提问的有效原则
1.生本原则。在传统数学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权威,视学生为接纳知识的容器。教师在基于问题的数学教学中要树立科学的学生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要为学生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留有让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操作、实验、对话、交流等活动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主动、积极地发展。
2.发展原则。发展性原则包含三层含义:一是教师应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发展。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有梯度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不同的问题,让他们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二是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教师要摒弃“考分至上”的评价观,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让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等方面都获得发展;三是为了学生富有个性地发展。教师要尽可能地设计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问题,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寻求解决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3.探究原则。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自主探究,教师不能越俎代庖,以“讲授”代替“探究”,直接将结论呈现给学生,而是要提供分析和思考问题的时间,留有让学生自主活动的空间,促进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设计要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富有层次性,让学生在解决基础性、拓展延伸性问题的基础上开展更高层次的探究。
4.创新原则。创新思维的发展不是与生俱来的,离不开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再发现”、“再创造”形成的新策略、新思想和新方法。教师要充分利用数学的学科特点,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归纳方法、反思策略,形成良好的个性思维品质。教师还要让学生在探究中养成质疑提问的习惯,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他们健康发展。
三、问题教学法的设计策略
1.创设教学情境。(1)生活化情境。数学源于生活,发展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数学知识不是凭空捏造出来的,而是来源于生活实际的。教师要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遵循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创设生活化、趣味性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联系紧密,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如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应用”教学中,我创设如下情境:“国际足联规定,用于国际比赛的足球场长度为100~110m,宽度为64~75m,南京某高校的足球场宽是66m,周长大于342m,面积不大于7260m,请判断这个足球场是否可以用于世青赛的足球比赛。(2)悬疑情境。教师要利用初中生对奇、特、新的东西感兴趣的特点,联系所学内容,精心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如在“相似三角形”教学中,我创设了如下情境:“东方明珠坐落在上海浦东,是上海的标志性建筑,有人曾用相似三角形原理测量它的高度,你知道是怎样求出它的高度的?”通过设置悬念,一下子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迫切想知道是怎样测量的,他们积极思维。
2.有效引导发问。长期以来,数学教学注重题海战术和机械灌输,学生亦步亦趋地跟从于教师的思维,缺乏问题意识和质疑精神,不善于提问、提问不准确、缺乏价值性等问题比比皆是。学生是具有生命力的鲜活个体,教师要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教会学生提问的方法,让学生善于发现,勇于提问。如在“角的轴对秒性”教学中,我让学生在一张纸上画一个角(∠MON),通过对折,使边OM与ON重合,提问:你发现折痕与∠MON有何关系?并让学生在折痕上(∠MON的内部)任取一点P,分别画点P到OM、ON的垂线段PA、PB,再沿原折痕重新折叠,再提问:你发现角平分线上的点有什么性质?你还能根据条件提出哪些问题?
3.丰富提问形式。教师以教学内容为载体,让学生融入问题的情境之中,丰富提问形式,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1)迁移式。新知识的习得要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教师要引导学生构建新旧知识的联系,运用已有的经验解决新问题。如在“二元一次方程”教学中,我提出问题:“已知(x+2y-7)+|2x-y+1|=0,求x和y的值。”学生根据(x+y+3)和|x-y-5|的结果都是非负数,得出结论:x+2y-7=0,2x-y+1=0,从而求出x与y的值。(2)辨析式。教师应针对教学中的疑点、难点和关键点设计问题,让学生在交流、争辩中积极思维,让问题越辩越明。如在“三角形全等”教学中,我提出问题:“两个三角形有两边及其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学生甲认为:“全等,不就是SAS吗?”学生乙认为:“肯定不全等,没有这个判定定理。”甚至还根据条件作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三角形为证。学生丙认为:“有一种情形可以,那就是这个角为直角,即是HL判定定理。”学生在辨析中相互琢磨,相互促进,逐步将思维引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