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宇
摘要:标志有其自身的设计原则和应用规范,设计师通常会遵循这些标准。本文将通过实例来阐述:原则是可以变化的。只要改之有理,设计原则便可相机而变。
关键词:商标设计;标志设计;设计原则;应用规范;变化
标志的设计原则有很多,而这些标准并不一定是唯一的。前人总结的原则或规范如果能够适时地、合理地做些调整或改变,就会影响最终的标志形态。
“深圳城市设计促进中心” 属于政府事业机构。其宗旨是整合政府、产业和商业资源,建立深圳城市系统设计思想库,提供设计交流、培训和推广等方面的服务,促进深圳城市空间环境系统设计质量的全面提升,同时促进城市经济转型和设计创意产业的提升。此标志的设计师广煜对其作品这样阐述的:“灵感来源——积木与公章。积木的特点是可以通过不断变化组合,产生出多样的视觉结果,既为使用者提供了相对开放的使用空间,也满足观者了想象空间。公章的特点是强烈的识别性,我想这一点在哪一个国家都没有在中国更明显。喜欢盖章就盖个够吧!”标志的核心概念是变化组合、满足功能。通俗意义上,设计师对于标志设计内容的理解如下:1.标准图形、2.中文字体、3.英文字体、4.简称以及各种组合形式。这些内容的表现方式往往很单一,是以某一内容为主,其他内容作为辅助。而在这个项目中我为这四种“通俗意义”上的设计内容分别设计了一个独立的造型。1.“标准图形”是一个代表方向感的三角形。2.“中文字体”的整体造型是长方形。3.“英文字体”是一个围合状态的正方形。4.“简称”是一个圆形。它们相互之间存在设计语言上的联系,又相对独立,而且满足了设计变化组合的基本要求。使用者可以通过对这四个造型的编辑,去适合各种各样的使用空间。使用者也是设计师,也可以参与到设计的过程中去。同时这种不断变化的组合方式也给观者提供了想象空间。而不是只停留在把标识放大缩小、挪来挪去、枯燥乏味的使用规范上。此外,设计师还提供了4~6种基本组合方式,以满足办公、紧急会议等基本情况的需要。这种开放性和多元化,也正是“深圳城市设计促进中心”应深圳产业转型、打造创意文化城市、做强做大设计之都、提升城市空间环境质量而秉承的态度。
从广煜的阐述中,我们不难看出,这是一个既复杂又灵活的标志体系。更重要的是,它打破了传统标志设计中图形和标准字之间的主从关系。把所有与标志有关的设计(图形、中文、英文、简称)以图形的方式同等对待,并结合相应的、可变化的版式组合。“深圳城市设计促进中心”的形象,除了在版式编排上给了标志设计更多的自由度;同时也在启发我们,标志的应用规范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有时设计师也要在设计之前思考一下,我们现有的知识体系和种种应用规范是否就是唯一的、不可变的。
在杜尚的作品小便池《泉》诞生之前,又有谁能够把“生活就是艺术”看的那样的举足轻重呢。如果用当时的语境来解释标志设计的话,那就应该是“有特征即是标志”。虽然这样的置换有些绝对或无厘头,但这也会时刻的提醒我们:既要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中寻找经验,也要从艺术思想、绘画风格中汲取营养。从影响现代设计理念的包豪斯,到密斯凡德罗的少即是多,再到当今设计理念的百花齐放。我们经历过功能至上,崇尚过简约之美,也反思过装饰中人性的一面。这是一个由繁到简、有繁有简的过程。狮子作为法国标致的品牌标识已经有一百六十年的历史,从为了显示铸铁工艺的初衷,到如今成为标致汽车散热格栅上的标识,这只威武的雄狮经过十代的演绎,如今变得越来越时尚、现代并且充满强大的力量。在标致品牌logo中,我们不难发现,现代设计发展的足迹依稀可见。在标志设计中,我们追求“简洁易记”,而“复杂繁琐”的图形甚至图像是否就不容易记忆呢?标志logo作为一个象征符号,无论是在英文还是在中文的解释中,从来就没有提到过简洁的问题。看来“简洁”只是时代赋予标志的一种印记,而能够“表示事物特征且容易记忆”才是标志的根本所在。哪怕它是一幅绘画,哪怕它是一张照片,哪怕它是一件艺术创作……也许这样的视觉形式并不适合大多数的标志设计,但我们决不能否定这种形式。至少设计师要把这些看似偏僻的视觉语言打包在自身的知识库中,当面对逐渐同质化的标志设计时,才有能力推陈出新,甚至制造经典。
每一个设计师都受过不同程度的专业训练,他们也都有着一套不尽相同的知识体系。有的设计师愿意在现有的标准下不断寻找各种创造性的形式美感,有的设计师则乐于不断地打破和推翻现有的条条框框。笔者认为两者都没有错,只是彼此的发展方向和评价标准不一样罢了。无论是纵向的钻研,还是横向的探索。这些对标志设计、乃至艺术设计的发展都是有益的。
参考文献:
[1]设计现场.深圳城市设计促进中心_形象设计.http://blog.sina.com.cn,2011-04-29
[2]深圳商报.深圳城市设计促进中心征集标识引发争议.http://www.ceosz.cn,2011-4-3
[3]设计现场.广煜:我不怕质疑!.http://blog.sina.com.cn,2011-04-30
(作者单位:吉林动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