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辉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我们的教育到底要交给孩子什么?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应该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这些问题一直在困扰我们。在我国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我们找到了明确的答案,我们的教育要担负起为我国输送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尤其是我们的语文教育,肩负着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重任,因此,必须要重视我们的语文教育。尤其是高中阶段的语文教育。高中阶段是学生从懵懂走向成熟的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开始形成的阶段,因此,我们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至关重要。
一、当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下发,我国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善,大部分学校都能够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来进行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单单的学到必备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的升华,更多的教给学生们的是做人的道理。虽然说,当前我们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当前我们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观念落后,没有真正认识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有些学校和老师对新课程的实施带有一定的抵触情绪,没有深刻的认识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性。有些教师甚至认为新课程改革有些哗众取宠,依然按照以前的教学模式授课,和当前我国的素质教育要求背道而驰。所以说,想要更好的推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首先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来开展课堂教学,真正的实现语文教育的目的。
(二)教学模式落后,教学方法单一,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由于受到当前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学校和老师单纯的从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入手来开展高中语文教学。沿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处于绝对的强势地位,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了,根本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厌烦的情绪,不利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开展。
(三)没有深刻领会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流于形式化。
有些教师虽然在认真开展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但是由于其没有领会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质所在,其课堂教学改革也难免流于形式。如单纯追求课堂教学的气氛,课堂教学气氛固然重要,但是一堂课下来,学生真正得到了什么也很重要,不能本末倒置,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改革才不会流于形式。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我们的教学改革还存在很多问题,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努力,才能取得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胜利。
二、新课程改革视阈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途径
(一)更新教学观念,深刻领会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教学观念的更新决定着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能否顺利的推进。俗话说:“观念不变原地转,观念一变天地宽”,只有转变教学观念,深刻的领会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性,才能保证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才能打破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束缚,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长期以来的传统教学的影响,学生已习惯于被动学习,不懂怎样自主去学,甚至懒得主动学。怎样消除学生的依赖心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合作探究能力?教师要使学生从意识到实际行动进行改变。要引导学生在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在书本和间接经验的学习中发现问题,同时引导学生进行一系列解决问题的活动,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真实且独立的见解,在对问题的认知和探究中学习知识,培养发现问题意识,学习的主体意识,使学生自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营造宽松、民主、自由的课堂氛围,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教师要充分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给学生以自由发展的空间。要创设民主的氛围,教师要对学生充满爱心,鼓励每个学生,使每个学生感到温暖,消除压抑,敢于展现自我,要尊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知识过程中迈出的每一步,鼓励他们的成功,使他们产生成功的愉悦,允许他们犯错误,引导他们纠正错误,帮助他们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要平等地对待学生,使学生敞开心扉,大胆质疑,挖掘自身潜力,促使学生个性发展。
(四)改变被动的接受知识,激发学习的兴趣
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首先要在知识本身下工夫,我们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大胆创新,精选素材,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时政热点和科技发展相联系,通过内容的补充、扩展、组合,赋静态的知识以新鲜的时代气息,增强学生的体验和感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并在欲望和兴趣的引导下,走进思维的殿堂。其次要注意知识的呈现方式,呈现的方式对于知识好比包装商品,精美的包装会引起消费者对商品的兴趣,同样,恰当的呈现方式会激发学生的探索欲,要运用富于变化有声有色的教学语言,引起学生的兴趣,根据所要完成的教学内容,创设故事情境、新闻情境、漫画情境、问题情境、寓意情境、成语情境等。
(作者单位:山东省胶州市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