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新发
每一节课,都是教师和学生的交流活动。借助言语,借助眼神交流着,但是教师的课堂提问和学生的应答才是师生之间交流的主渠道。特别是在低段的数学课堂中,教师如何提问,直接关系着数学课的教学效果。结合本人的教学、听课情况,觉得在目前低段数学课堂中,教师提问存在如下困境:提问次数过多,应答对象不好掌握,具有思考性的问题不多。
面对课堂提问,我想每个教师都想在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到如何到达自己的教学目的,然而在课堂的实施过程中,总会出现自己不满意的地方,导致自己的教学不是那么完美。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提问次数过多
由于在课堂中的教学主要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来实现,因此谈话法也成为了数学课中的常见叫教学方法,这就必然有这很多的提问夹带其中,教师在教学中也容易问出这样的问题:“对吗?”、“是不是?”、“好不好?”等,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的老师在一节课中提问的次数过多,而学生并没有从这些“问题”中发展他们的数学思维。因此,如何精简提问,成为老师的困惑之一。
对策:
针对提问次数过多这一现象,我觉得首先要优化教学设计,在设计教学时要注意教师的用语,根据低段孩子的特点,每句话切忌过长,如果过长易造成孩子听不懂,最后举手问老师,结果就是老师又要重新说一遍就会使得问题复杂化。其次要尽量少的使用“对吗?”、“是不是?”、“好不好?”等问问题的方式,这类问题对于学生的数学思考没有任何作用,只是给老师的一个反馈,这类可以用举手的方式告诉老师就可以了。另外就是在课堂练习、小结时转变一下方式,尽量让学生说,教师做补充就可以了,这样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应答对象不好掌握
在教学中,由于低段的小朋友注意力不集中,活泼好动,加之他们在每节课的表现都可能会不一样,因此,老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时常会出现一个问题抛出去之后,不知道点谁回答,如果问题稍微容易一些,则会出现满是高举的小手的情况,如果题目稍微难一些又有可能出现全班顿时鸦雀无声的状态,因此,如何巧妙的设计问题,让全班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回答问题的很多中来显得尤为重要。
对策:
教师对于自己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要有清楚的认识,这个问题内容是处于什么层次,是要求学生知道、了解、理解还是运用,这些都要心中有数。其次就是预设这个问题的应答对象是全班同学、还是大多数学生或是部分学生,这样,教师在提问过程中就能抓住学生的回答,较好的理答,如果回答的好可以进行追问,回答的不够理想时可以利用错误资源进行延伸。最后还需要教师在课堂中充分关注每一个孩子,由于他们的可塑性很强,哪怕是平时稍微落后的孩子,在一些问题的回答中可能有独到的见解,别让预设干扰了生成。
三、具有思考性的问题不多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为了尽量体现新课标中的“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根据低段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更多的是关注全班同学的一般发展,这就使得我们忽视了部分学生,甚至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问题的难度,没能真正的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关键问题上更多的是老师说出来了,或者是自问自答。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根据教学生成,提出具有思考性的问题也摆在老师的面前。
对策:
课堂中的经典问题常常让我们回味无穷,因为我们都渴望在自己的课堂中也能有这样的精彩瞬间。我觉得需要做到深入理解课本中的数学知识,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目标,对于教学的重点、难度需要巧妙设计问题,根据低段孩子的心理认知特点,在学生易出现认知盲点的地方将问题精巧设计,直击问题深处,引起学生的思考。其次是关注课堂生成,很多时候教师的预设不能完全设计到学生的问题回答,因此,需要教师在课堂中机智灵巧的处理生成,这时候多是教师在理答过程中对学生回答的追问,让学生跟着老师的问题逐步分解问题,直至最后理解了问题的精髓并且能够回答问题。
(作者单位:赣州市滨江第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