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鲁迅作品中的细节描写

2013-04-29 03:25石殿臣
语文教学之友 2013年7期
关键词:鲁四白描阿Q

石殿臣

鲁迅是中国文坛上的一座高峰,他的小说是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奠基和经典之作。本文仅从刻画人物形象的角度谈谈鲁迅作品中传神的细节描写。

一、描摹外貌 凸现形象

外貌描写是正面刻画人物的一种写作方法,主要是对人物的容貌、体态、神情和服饰的描写。外貌描写是细节描写的重要内容之一,成功的外貌描写能很好地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只要抓住人物外貌上的某一特征进行渲染性的细节描写,就能凸现人物形象。例如,鲁迅在小说《祝福》中三次描写了祥林嫂的肖像:第一次到鲁四老爷家做工时,她“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这段肖像白描,表明她是一位勤劳正统、性格内向、本分善良、身体健康的农村妇女,又是一个刚刚失去丈夫的年轻寡妇,因家境贫困及难言之隐而外出打工糊口,希望通过自食其力的劳动改变她眼前的命运。第二次到鲁四老爷家时,“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这段肖像白描表明,她在经历了被迫改嫁、丧子再丧夫、大伯收屋等一系列残酷生活变故的打击之后,精神上受到了莫大的摧残,特别是丧子之痛,更使她难以承受,忘却不了的悲哀促使她未老先衰,逐渐变得恍惚健忘起来,对生活也失去了希望;第三次到鲁四老爷家时,“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的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这段肖像白描,表明祥林嫂在经历了一生悲惨遭遇之后,最终沦为乞丐,流落街头,她对生活已完全绝望,变成一个丧失劳动能力、精神麻木的苦人。就这样,祥林嫂大半 生的悲惨经历被浓缩在三段形神逼肖的白描之中,使不同时期的主人公形象跃然纸上。

二、鲜活语言 彰显个性

语言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成功的语言描写总是鲜明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获得深刻印象。如《故乡》中的“豆腐西施”杨二嫂一出场就说:“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不认识了吗?我还抱过你咧!”,“迅哥儿,你阔了,搬动又笨重,你还要什么这些破烂木器,让我拿去罢。我们小户人家用得着”,“阿呀呀,你放了道台,还说不阔?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大轿,还说不阔……”这些语言鲜活细腻,准确辛辣地刻画出杨二嫂尖刻势利,贪婪自私的小市民那卑劣、刻薄的个性。

三、渲染动作 展现内心

动作描写是文学作品中塑造人物最为重要、也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人物正是在言行中站立起来的。文学作品离不开对动作的传神描绘,成功的动作描写可以突出地展现人物特点和内心世界。鲁迅作品中最突出的例子动作上的细节描写是阿Q被“验明正身”前的一处精彩之笔:

“阿Q一把抓住了笔,惶恐而且惭愧地说。

‘那么,便宜你,画一个圆圈!

阿Q要画圆圈了,那手捏着笔却只是抖。于是那人替他将纸铺在地上,阿Q伏下去,使尽了平生的力气画圆圈。他生怕被人笑话,立志要画得圆,但这可恶的笔不但很沉重,并且不听话,刚刚一抖一抖的几乎要合缝,却又向外一耸,画成瓜子模样了。”

死到临头了,还要竭尽最后的一点力气,力图向人们展示着他的“才华”,这就向人心酸地表明:阿Q依然是阿Q,辛亥革命没有使他在精神上获得新生。

总之,作为一种描写手法,细节描写在鲁迅的笔下被运用得十分娴熟,得心应手。由于成功运用了一系列的细节描写,从而生动鲜明地刻画了人物形象,突出了主题思想,增强了情节发展的真实性和艺术感染力。

鲁迅的作品是一面镜子,它给我们的启示是:要写出高水平的文学作品,必须注重细节描写。

(作者单位: 庄浪县阳川教委)

猜你喜欢
鲁四白描阿Q
巧用“白描”把人物写活
阿Q和老A
从鲁四老爷的“胡子”说起
抓住人物描写的“牛鼻子”
——以《祝福》中三处细节描写为例
写给远去的路遥
《白描荷卷》自跋
沈鹏《读鲁迅〈阿Q正传〉(四首选二)》
鲁四小姐人物创造目的及艺术效果浅析
吴绪经白描
论描写辛亥革命之于《阿Q正传》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