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霞
听过评书的人都知道,评书者在说书之后,一句“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总能令听者回味无穷,产生无尽遐想。这与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结课有异曲同工之处。好的结课就像高妙的琴师在操琴,一曲虽终却余音绕梁,不绝于耳。本文选取了几则相关的结课实录,对语文课堂的结课艺术进行探微。
一、 延伸——课外的世界更精彩
教育界有句老话说得好:“三分得益于课内,七分得益于课外。”教师在教完一篇课文后,要善于给学生推荐一些同题材、同时代、同作者或同风格的文章进行延伸,从教育内容方面不断输送新鲜“血液”,以此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
【案例一】《少年闰土》结课实录
师:“我”和闰土虽然才相处了一个月,却情同手足、难舍难分,但我们一别就是30年。设想一下,30年后的闰土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生1:他一定身体健壮,身材魁梧。
生2:他一定成了一个有出息、有见识的人。
师:“我”和中年闰土见面时会是怎样的情景?
生3:会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生4:会热情地互相问好,回忆少年时快乐的时光。
师:30年后的“我”回到故乡,终于和老朋友重逢,那是怎样的情景呢?请大家读读这段文章。(分发《故乡》中“我”回故乡再次与闰土见面的那一段,学生自由默读)
师:他们此次见面的情景有哪些是我们没想到的?
生5:30年过去了,闰土40多岁了,没想到他变得那么老,变得好似不像“我”以前认识的那个闰土了。
生6:闰土变了。以前,“我”和他在一起无拘无束,闰土还会给“我”讲许多稀奇古怪的事,而现在闰土却恭敬地喊“我”老爷。
师:是啊,这次见面与“我”想象的相差太远了!此时你又有什么疑问呢?
生7:为什么闰土老得这么快?
生8:是什么原因让他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生9:他为什么不像原来那样与“我”很亲热了,却喊“我”老爷?
师:生活中总是有太多的未知数,闰土在生活中又经历了哪些事呢?同学们可以在课后完整地读一读鲁迅先生写的《故乡》。同时,还可以去读读他的其他作品《阿Q正传》《祝福》《祥林嫂》等。
这则结课,教者成功地将学生想象中的闰土与课文相应的原作《故乡》中描写“我”30年后与闰土再次相遇,看到了一个与原先非常不同的闰土进行对比。现实与想象鲜明的对比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在学生头脑中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激起了学生心中的诸多疑问,从而产生了对闰土及《故乡》的阅读期待,直至对鲁迅小说的阅读兴趣。
二、对话——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案例二】《番茄太阳》结课实录
师:明明这个小姑娘的形象已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里,但课文还有一个人,写得不多,她是——(生:卫宣利)
观看录像,屏幕上出现作者卫宣利:“同学们好!我是你们老师的朋友……”
师:看到卫宣利阿姨,你有什么想法?
生:没想到卫宣利阿姨是个残疾的姑娘……
师:十七岁的花季,却失去了双腿,生活是多么不方便,但她是坚强的,始终没有停下手中的笔。最近,她又写了两部作品。(播放录像《流泪的月饼》《两双球鞋》)
师:此时,你肯定有许许多多的话想对卫阿姨说,是吗?温暖和爱是可以传递的呀。把你们想对卫阿姨说的话,写在番茄状的纸上,若能在反面画上一个太阳就更棒了。(学生独立写话,然后交流)
生1:您的坚强、开朗,将会伴您走完以后的生活……
生2:卫阿姨,坚强吧,勇敢吧,像明明一样温暖地微笑吧!生活是温暖的,绚丽的。
……
双目失明的明明笑对生活,她的爱心带给同样残疾的作者一份希望,从此作者把这个“番茄太阳”种进了自己的心田,坚强地用手中的笔告诉了我们一个个生动的有关她或别人的故事……在听这节课时,当时的我也完全被课文中的明明感动了,更被课文作者卫宣利开朗、坚强的性格所震撼。细细推究这一结课成功的原因,我觉得是执教老师让卫宣利(文本的作者)以录像的形式走进课堂,并与学生进行真情对话是分不开的。学生被感动得真真切切,这样的结课怎能不让我们为之动情?
三、表达——个性在其间徜徉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激活思维,调动学生的个性感悟,并开展珍视个性创造的阅读评价,从而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放飞心灵,彰显个性。有许多优秀教师在结课时会采用让学生充分表达学文之后的个性理解和感悟的方式,在学生的个性言说与真情表达中,把课堂推向高潮。
【案例三】《掌声》结课实录
师:现在你对掌声一定有了更深的认识。你觉得掌声还是什么?(出示句式)
掌声是钥匙,打开勇气的大门。
掌声是阳光, 。
掌声是( ), 。
生1:掌声是阳光,温暖了我们孤独的心。
生2:掌声是水,能融化心中忧郁的坚冰。
……
师:是啊,掌声是钥匙,掌声是阳光,掌声是绿叶,掌声是支持,掌声是信任……掌声是世界上一切美好的事物(教师边说边在黑板上重重点上“省略号”)。如果真的让我用一个字来概括,我觉得掌声就是“爱”。(教师用红色粉笔写了一个大大的“爱”,并将板书圈成爱心形)。同学们,在生活中让我们时时记住把掌声献给别人,献给自己,也献给我们这个多彩的世界!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结课环节,教师让学生充分感悟文本,感受“掌声”带给英子巨大的变化之后,再让学生个性表达:你觉得掌声还是什么?激起了学生的创新火花,升华了课文的内涵主旨,同时把课堂推向了高潮,给教学绾上一个漂亮的“结”。
四、“留白”——唯见江心秋月白
所谓的“留白”,原是国画创作中的一种构图方法,可以达到虚实相映,形神兼备的效果,创造出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语文教学结尾运用“留白”艺术,有时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留出时间给学生思考,留出空间给学生想象,可以达到“无声胜有声”“无招胜有招”的艺术效果。特级教师王崧舟执教《二泉映月》一课时,就巧妙地运用“留白”,为我们演绎了精彩的一幕。
師:一边是苦难、悲惨,一边却是热爱、向往。这就是阿炳的坎坷!而这一切,伴随着淙淙的流水声,伴随着师父很久以前的教诲声,一幕幕在阿炳的脑海里显现。十多年的坎坷,在这一个中秋夜,终于化作了这样的心声——
大屏幕出示: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生练读)
师:这声音,让阿炳的心颤抖起来。他禁不住拿起二胡,他的手指在琴弦上不停地滑动,流水、月光都变成了动人的音符,从琴弦上流泻出来。这样,一首不朽的二胡曲诞生了。
(二胡曲《二泉映月》响起,师生静静地听完整首曲子,用时足有6分钟)
整整6分钟,让学生摒去眼前的芜杂、耳边的说教,只静静地倾听,让这千古名曲久久流淌在学生的心间。那一刻,学生从乐曲中听懂了阿炳的忧伤,听懂了阿炳的无助,听懂了阿炳虽苦却始终不渝的追求与向往。那悠悠的乐曲,直抵心灵深处,远比那些空洞的说教更能让学生走进阿炳,走进阿炳的内心世界。
结课是一门艺术,它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教师要因人而变,因文而导,根据每堂课的教学内容、目标、重难点灵活地选择,从而达到“课虽终,趣不尽;言已尽,意无穷”的境界,营造出一种“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