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赛琴 郭向英
一、关于“倾听与对话”
倾听,就是听自然之声、听心灵之声。从小学教学的角度看,听孩子们,特别是高年级孩子们的心灵之声尤其必要。由于紧张的学习、考试的压力、社会的影响以及家长的高度关注和期望,孩子们的心灵深处必然会有复杂的反映。走进孩子心里,倾听孩子的心声,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对话,是教学活动的灵魂。在不断提升内容的对话中,师生获得关于学习、课程,甚至生活、人生等多方面、多层次的认识,自然地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倾听与对话”是一个过程。“倾听”不是目的,而是为了“对话”。“对话”就是交流,就是教育和引导。因此,“倾听”之后的“对话”形式和主题,是教育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教育和作文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点。
从作文教学角度看,本次作文教学的目的是通过特设的教学内容和活动方式,获得生动有趣的习作素材,并随着有层次地展现教学情境的过程,让学生有层次、有重点、有细节地进行写作,在思考辨析的同时,完成一次习作训练,达到教育的人文关怀的目的。
二、“倾听与对话”的教学设计
曾经在一次课间看到这样的情景:一位母亲在“气狠狠”地训斥孩子:“你长什么脑袋?恨不得把你脑袋劈开,看看到底出什么毛病?”在一边的孩子并不理解:“啊?脑袋能打开?”一幅想入非非的模样。
灵机一动,我想,何不设计一个“如果脑袋可以打开”的作文课程,让孩子敞开思想,说说我想“要在脑袋里放什么”的心里话呢?
顺着这思路,我设计了《如果脑袋可以打开……》的课程内容。
第一层次——如果脑袋打开,你往里面放什么……
1.谈话:生活中,你最喜欢什么?
2. 在黑板上画一个圆脸,擦去脑袋上半部分,在脑门上方画稍大的空心圆,告诉学生:这个圆就是一个“打开的脑袋”。
3.教师:这脑袋已经打开,就可以自由地往里面放上你最喜欢的东西啦!
(学生非常兴奋,有的说“放电脑”“放电视剧”, 也有的说“放亲人”“放音乐”,更多的学生说“钱”,还有学生说“权利”……)
4.师生互动:为什么最喜欢这些东西呢?
(学生有的说:“有了电脑可以看电视剧,还可以抄作文。”有的说:“有亲情就有幸福。”很多学生说:“钱太有用了,可以买房买车,还可以到好的学校读书。”……)
5.请学生也画一个“打开了脑袋”, 一边把自己最喜欢的电脑、钱等,写进脑袋里,一边想:我为什么“最喜爱”这些东西。
6.第一次写作:如果脑袋可以打开,我会在脑袋里放什么。
请一一地说明我“最喜欢”的原因。
【教学反思:这是倾听心声的活动。我们发现,学生们往脑袋里放的东西多数是好玩好吃的,表现出了对金钱的向往。我们认为,产生这些想法也许与家庭和社会的背景有关,学生自己并没有强烈的功利性。但却不能听之任之,接下来,就需要教师通过作文教学手段,实施具有辨析意义的“对话”内容了。】
第二层次——脑袋里只能放一样“最宝贵”……
1.教师:当脑袋里的“最喜欢”的好东西太多的时候,脑袋就会一片混乱,就会头昏目眩。怎么办呢?只好给脑袋来一次大整改。
2.教师:请你根据内心想法,一一地将脑袋里那些可有可无的东西删去,直到留下两样“最宝贵”的东西。
(学生根据各自的内心喜好,逐一地删去脑袋里的“东西”。在此时刻,他们的表情是“很不愿意”的,可见内心是很矛盾的。多数学生在咬咬牙删去之后,都保留了“钱”,同时也保留了“亲情”……)
3.教师:最后阶段,你得慎重地作“二选一”的思考,让脑袋只留一样“最宝贵”的,必须想明白删去或保留的理由。
(这真是一个痛苦的选择。不少学生都喊:“钱和亲情怎么删啊?”老师一再聲明:“这是游戏规则,不能随意更改。”)
4.第二次写作:写出最后“二选一”的过程,要把心理活动写具体。
【教学反思:在这一阶段,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坚持保留“金钱”,也有相当多的学生坚持保留“亲情”。因为答案不一致,双方学生展开争论。这时候的对话意味着双方敞开内心世界,意味着双方相互倾听、接纳,意味着双方在接受与倾吐的过程中进行思辨。
坚持保留“钱”的学生说:从古到今都有“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说法;如今住房、坐车、上学、找工作,哪样不要钱?甚至有学生一本正经说:“结婚的钱要好多好多!”
坚持保留“亲情”的学生说:“没有亲情,就和孤儿一样痛苦。”有学生说:“爸爸妈妈特别疼我,没有什么可以代替亲情。”也有学生说:“不要亲情就是没有良心。”
是啊,留下哪个“唯一”是好呢?这单刀直入地叩问,使学生不得不与自己内心展开艰难的对话。虽说这是游戏,有规则在先,但选择的过程并不轻松。
我从学生的表情判断,他们最终的唯一选择,有可能是无奈,有可能是盲目,也有少数是不甘。接下来,就需要我与学生进行深入的对话:如何看待自己的选择。】
第三层次——你如何看待这“最宝贵的”
1.教师:对各位同学脸上写着的“纠结”两字,我想说:“钱”或“亲情”,不存在谁更重要的问题!重要的是,如果你保留“钱”,要考虑如何挣钱更光荣,如何用钱更幸福;如果你保留“亲情”,除了享受亲人带来的幸福,还要考虑如何给亲人创造幸福。
请大家随便谈,如何看待这“最宝贵”的东西。
2.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相机引导,以完善认识。
【教学反思:从学生们的发言中,我感到他们对此问题若有所思,却似懂非懂。我相信,此刻对话的内容,会随着他们的成长而逐渐明白的。】
三、教学反思
1.设计接近实际的话题,才能激发表达兴趣
本次作文,学生一看到这个异想天开的话题,立即兴奋不已,情绪激昂,于是就自觉地花时间、下工夫、动脑筋,积极地投入到写作中去。可以说,作文命题决定着作文教学的效果。一旦命题和内容贴近实际,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能力就能“激活”,并得到切实的训练和提高。
作文教学要避免“高调命题”的做法,诸如“ 最珍贵”,“我爱你, ”的题目都可能与学生的心智水平不符,难以构成倾听和对话内容;作文教学要撤除“有意义”“有思想”的禁令,不应“屏蔽”现实生活中某些影响着学生的焦点内容。要通过作文引导学生敞开思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2.在倾听和对话中,教师要成为“心灵的点灯人”
引导学生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是一次不留痕迹的“自我教育”。“白纸写黑字”,向来是件严肃的事情,因此学生落笔写作,必定要认真思考,这是作文教学得天独厚的优势,也是教师倾听学生心声的途径。
作为孩子大伙伴的教师,在“倾听”中要做好两种角色。一是以学生的角色推测各种想法的由来和形成,体谅他们的处境或追求;二是以教师的角色思考,把学生当下的思想再推进一步、再提高一层次。引导学生有更高的追求,教师自然地成为心灵的点灯人。
本次作文中,学生不断地问:“老师,最后到底要亲情还是金钱?”也许,学生心底里挣扎着两个声音,一个听起来是道德的声音——亲情;一个可能是自己的内心向往——钱。“钱”似乎很现实,“情”却显得高尚。辩论虽然激烈,但答案却不是唯一的。于是,教师从“更重要的”角度阐述了观点,引起学生深入的思索。
其实,没有结论的辩论更为高级,因为,由此而生的思索将不会停下。
附学生例文
如果脑袋可以打开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我就想打开自己的脑袋,装一些我“最喜欢”的玩意儿。
首先要装的是“亲人”。我想把脑袋分出五分之一的地方装它。因为没有亲人们的付出,也不会有我的未来。
其次要装“玩”。我想把脑袋劈出五分之一的地方装它。因为光阴似箭,没有太多的时间来供我们无忧无虑地玩耍。
当然,必须要装“钱”。我想把脑袋划出五分之一的地方装它。因为虽说钱不是万能的,但钱却有千般本事,那些别墅呀、跑车呀、电玩呀……有了钱,不都是小菜一碟,统统搞定了吗?
少不了还要装“房”。我想用脑袋的五分之一装房。之所以这样,是因为那种带游泳池、菜地、牧场的别墅已经绝无仅有,我已羡慕游戏中的别墅好久了。
最后要装“车”。我想划出脑袋的五分之一来装它。我要车来帮助我完成周游世界的愿望。
但是,太多美好的东西在一起,时刻在打架,吵得我不得安宁,所以我只得忍痛删除一些。
首先,我咬咬牙,把车给擦了,因为有了钱,无论它什么车,都已不在话下。
其次,我一跺脚,把房给删了,因为有了钱,管它商品房、经济房、写字楼,一切都有了。
然后,我一横心,“玩”被OUT了,因为有了钱,在家里想怎么玩就怎么玩。
最终对决出世:钱VS亲人,亲人PK钱。最后,我猛一咬牙(把一颗牙给咬碎了),决定留下了钱。在这儿引用一下某某同志的一句话:“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应该是这样:人在天堂,钱在银行。”怎么样,百分之百的名言吧(因为这个某某不是名人)?我现在可谓穷得只剩钱了。
我该怎样成为有钱的人呢?我给自己制订了一下方案:
NO.3:勤奋。勤奋虽说攒不了多少钱,但最起码能自己养活自己了,实在不行,可以做钟点工,一天攒一百多。
NO.2:节约。我知道天上不会白掉钱,钱总是会花光的,所以一定要节约。
NO.1:学习。在当今世界上,只有学习,才能有智慧,才能找到好工作,有一个家庭,长大成人,用自己的力量生存,达到全世界人都渴望的標准:有知识、有金钱、有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