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处凸现语言文字运用

2013-04-29 00:44苏泉月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3年7期
关键词:毕淑敏文本课文

苏泉月

设计理念

本课教学设计突显语言文字运用的学科特点,从探究毕淑敏的写作风格入手,抓住心理、语言描写理解母亲对儿子的爱,使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语言文字训练中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读准“打蔫儿、拖沓、忐忑不安”等词语。

2.认识毕淑敏的写作风格,学习通过语言描写、心理描写,揣摩母亲的感情变化,体会母爱。

3.学习抓关键词、联系上下文的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4.学习运用心理描写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 从检查预习到理清文章脉络——整体感知全文

1.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

(1)交流预习成果。

预习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你在预习中,哪些字通过查字典已经掌握了?

(2)出示课文要求会认的字:“打蔫儿、噢、怔住、喋喋不休、艰涩、坠入、忐忑不安、拖沓、倚。”

開火车检查认读情况。

2.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初步了解情况。

(1)板书课题,读课题。

(2)同学们,课题是一篇文章的眼睛,我们可以从课题中读出很多关于课文的信息。请你结合你的预习,用题目扩展法说说这篇文章讲了什么。

屏幕出示:“ 学会看病”。

(提示学生:学会看病是故事的结果,请补上故事的起因、经过。)

【设计意图:预习是学生独立学习、阅读、思考的过程,可以让学生提前熟悉课文,使课堂上的师生交流互动更深入。五年级的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预习能力、独立的识字能力。检查预习,能让学生尽快地进入课文,为后续的教学活动做好铺垫。】

二、从设疑到探究——体会文本的写作风格

同学们,《学会看病》是著名作家毕淑敏写的文章。老师和很多读者一样很喜欢毕淑敏的文章,读过她写的《女心理师》《我喜欢的女性》《毕淑敏文集》等书。一本书、一篇文章为什么能吸引读者?原因大致有三点(课件演示):

1. 情节曲折,设置悬念。

2. 表达的情感或寓意耐人寻味。

3. 语言丰富,如行云流水。

毕淑敏的作品受万千读者的喜爱,靠的是什么?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走进课文,找原因,说理由。(提示:可选择以上三点原因谈理由,也可选择其他的原因。)

【设计意图:崔峦老师在《谈课标修订背景下的阅读教学》中指出:要从不同体裁、文章的表达特点出发,教会学生读懂不同文体的文章,还要逐渐领悟不同文体的写法。课中让学生从探究作家写作风格的角度走进文本,从欣赏一份作品的角度解读文本,会给学生全新的阅读体验,学生既关注内容,也关注了写法。】

三、 从赏析到解读——揣摩母亲的情感世界

1.交流汇报:毕淑敏的作品受万千读者的喜爱,靠的是什么?

预设1:学生从“文章通过情节曲折,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角度赏析作品。

(1)文章设置了什么悬念?(引导学生发散性地从文本的矛盾处质疑。)

(2)重点解决此疑点:为什么作为医生的母亲却让孩子独自到医院去看病?

① 分角色朗读母子读话。学生们边听边思考原因。

②师生对话。

(引导学生抓关键的词句,了解母亲的情感变化——发现孩子的依赖性很强,希望孩子独立面对疾病。)

③小结学法:刚才我们是从抓课文的语言描写进行品读,体会了母亲的情感变化。

预设2: 学生从“文章通过表达耐人寻味的情感或寓意吸引读者”或从“语言特色”的角度赏析作品。

(1)师:文章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我们又如何体会这种情感?我们可从课文的“导读提示”中找到学习的方法。(学生读导读提示,画相关的句子,找到“可找出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其感情变化”的学习方法,继续学习课文。)

【设计意图:(2011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言文字的运用,认为“老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注重阅读方法、策略的指导”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充分利用“学习提示”、“交流平台”、“小泡泡”等教材资源引导学生进行默读、思考、交流……帮助学生形成学习策略。】

过渡:现在请让我们继续从心理描写的角度体会母亲的情感变化吧。

①课件出示:请快速浏览课文,画出心理描写的句子,认真读读,体会母亲的情感变化,并用一个词概括下来,完成填空。

坚定—( )—( )—( )—( )—( )

②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最后请一组学生到黑板上板书合作成果。

③组与组之间对话:你不认同他们写的哪个词?请说出理由。

【设计意图:合作学习不同于封闭式的个体学习,它重视蕴含其中的巨大的生生互动的教学能量。而真正有效的合作学习必须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完成共同的任务,学生能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二是组内有明确分工的互助性学习;三是有体现合作成果的交流汇报,甚至让组与组之间进行对话,融合竞争与合作两个因素,解决新生成的问题。这样才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群策群力,取长补短、互促学习。】

④再读学生板书的词语,谈一谈:哪个词最让自己感动,你是从哪个心理描写句中体会到的。

2.品读心理描写的句子。

1.课件出示:时间艰涩地流动,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两个小时过去了,儿子还没有回来。虽然我知道看病是一件费时间的事,但我的心还是疼痛地收缩成一团。

(1)你从“忐忑不安”这个词中体会到什么?

(2)想象补白:母亲担心他在去医院的过程中会遭遇

;担心他在看病的过程中会 ;担心他在打点滴的过程中会 。种种的担心化作一个词——(忐忑不安)。

(3)读出母亲忐忑不安的心情。

2.再读学生板书的词语。你从这些词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母亲?(预设:关心孩子、爱孩子……)既然她这么爱孩子,为什么又做出让人费解的行为,请读读她的心里话吧!

课件出示: 孩子,不要埋怨我在你生病时的冷漠。总有一天,你要离我远去,独立面对生活。我预先能帮助你的,就是向你口授一张路线图,它也许不那么准确,但聊胜于无。

(1)读整段话。

(2)把一段话缩成一句话读。

总有一天,你要离我远去,独立面对生活。

(3)把一句话缩成关键词再读。

离我远去,独自面对。

你从关键词中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理解我们总会长大,然后离开父母,独立面对生活。)

【设计意图:“读整段话——把一段话缩成一句话读——把一句话缩成关键词再读”,这是把“抓关键词联系上下文理解含意深刻的句子”的思维呈现的过程。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在阶梯性的语言实践中,真正掌握抓关键词、联系上下文的方法与规律,理解了文本的深刻内涵。】

四、从单一阅读到多维阅读——体会母亲的用心良苦

1.拓展阅读北京大学教授于丹的话。

世间有很多种爱都是以聚合作为目的,只有一种爱,它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分离,那就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于丹

过渡语:朋友之爱希望每天相伴,夫妻之爱希望相濡以沫直到永远,只有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是为了——分离。

2.拓展阅读台湾作家龙应台的《目送》片段:

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乎不见。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沒有,一次都没有。

……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龙应台《目送》

1.思考:从龙应台的细致描写中,我们知道分离就是割肉锥心的痛,为什么父母还要选择分离?(学生各抒己见,发表对分离与独立的理解。)

2.再回读母亲的心里话,体会母亲的用心良苦。

【设计意图:文中心理描写的地方很多,然而最能突出母亲情感的凝结点就是关于“分离与独立”思想挣扎。然而,对五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很难理解父母的用心。补充两段文字的阅读,是为了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母亲尽管是锥心的痛但还是坚决分离的选择,从而体会母亲用心良苦的爱。】

五、从读文本到读生活——重温自己的父母之爱

过渡语: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的父母时刻在为分离准备着。为了让你独立以后有更强大的力量挑战生活,他们让你努力学习,让你弹钢琴,让你锻炼身体……也许这个过程中,你是痛苦的,但是父母的内心也很纠结。请你运用今天学习到的心理描写的方法,站在父母的角度,写一写他们的心里话。

小练笔:换个角度当一回父亲或母亲,写一写他(她)当时的心理活动。

“×××,快做作业,别再看电视了。”

这孩子,

【设计意图:从文本跳出,观察生活,爱无处不在。进行小练笔,让学生与父母换位思考,理解与体谅父母的良苦用心,同时为学习这篇文章心理描写的方法提供了实践运用的机会。】

猜你喜欢
毕淑敏文本课文
孝心无价
《毕淑敏心灵独白》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背课文
毕淑敏:愿你的“生命借记卡”物超所值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