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路实现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果最大化

2013-04-29 00:25林建良
成才之路 2013年7期
关键词:品德课教材内容思想品德

林建良

《初中思想品德》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对初中生的思想品德发展与健康成长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是,由于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初中思想品德》这个课程很多时候遭受“冷遇”或“忽略不计”,即便不遭“冷遇”,即便不“忽略不计”,开设了课程,上了课,很多时候也流于形式。课堂教学一味讲解,满堂灌,学生要么疲于“奔命”——大量抄写课堂笔记,要么无精打采,没有半点的学习兴趣……如此这般景致,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教学中,应该针对学科特点及初中学生心理特征,精心设计教学流程,立足于课堂,加强引导、启发、教育,实现《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果的最大化。那么,在教学中,要怎样实现《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果最大化呢?

一、确立主体,鼓励积极参与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任何人是不能替代这个“主人”之角色的。然而,很多时候,我们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么照本宣读,要么灌输说教,要么罗列大量的事例……如此,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主人”地位就无从体现,难免造成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枯燥乏味。这种现象已经引起我们注意,并加以转变,有意识地调整,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积极搭建参与平台,引导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初中思想品德》课。每位老师只要心中有学生,就能更好地为学生搭建参与活动的平台。要做到心中有学生,一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二要明白搭建这个参与平台到底是什么样的平台。不过,参与平台的方式是很多的,比如说,让学生看看书,或围绕教材内容动手做一做,或说一说,或听一听,或者什么的等等,就是一个学生参与的过程。三要充分让学生参与到每一个学习环节、每一次教学活动中去。要做到这一点,老师就要转变思想观念,转化角色,承担起组织者、引导者的责任,创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调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比如说,在人教版初中三年级思想品德课中,“依法治国”和“思想道德建设”是两个比较重要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我把学生分成正方跟反方两组,以“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哪个更重要”为题,事先围绕各自的观点收集材料,然后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辩论,各抒己见,让人人参与到学习中来。每个同学不但获得了知识,还真正感受到主人翁应有的“地位”,增强学习的乐趣。

二、授之以法,提高学习能力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鱼”只当一顿之饱,是一时的权宜之计;而“授人以渔”则能一直有“鱼”可饱肚,不会饿肚子,是一种受益终生的法宝。“授人以鱼”与 “授人以渔”,孰轻孰重,不言而喻。叶圣陶老先生也曾经说过类似意思的话语:“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

(1)引导学生学会看书。这里的“书”即是教材。老师为了教好书,要研读教材;而学生为了学好思想品德课,同样要看教材读教材。否则,学生就听不懂老师的讲解。根据《初中思想品德课》学科的特点,笔者认为更有必要引导学生学会“看”书,千万不可忽视阅读课本的重要性。学生只有真正看懂、看透教材,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教材所叙述的文字要表达的意思,从而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获得道德体验与思想熏陶,达到教育的目的。

(2)引导学生学会提问。整个教学活动,教师是个组织者、引导者,这点是毋庸置疑的。所以,教师应该而且要发挥这个“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把学生逐步引向真理的境地中去。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根据教材内容提出相应的问题,并积极思考,寻找出自己最为满意的答案。这种引导,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才能让学生养成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习惯。要是这样,学生在学习思想品德课的过程中,就能收获更多的知识。学会提问,从何而问,是值得探究的。其实,生活中的一切,书本上的材料也好,报纸报道的时事也罢,电视等媒体反映的新闻也行,都可以作为学生提问并思考的素材。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个思路,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提问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引导学生学会答题。每年初中《思想品德》中考命题,题型多样,有选择题,有辨析题,有简答题,又有分析题等等。各类试题,呈现的形式又迥异,或文字,或漫画,或图像……形式多样,各具特色。因此,我们就要立足于平时,训练学生学会答题,从试题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判断,作出正确抉择。要是能这样坚持训练,就能避免过多失分,取得比较好的成绩。

三、设置情景,促进学习体验

《初中思想品德》教材内容非常丰富,跟学生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很好教材。作为老师,应该把握好驾驭好教材内容,特别是在处理教材,设计教学流程的时候。应该考虑到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学习、探究,进而理解教材内容,明晰事理,接受良好的思想教育。那么,什么是情境呢?情境无非是教师用一定的言语或其他手段,创设一定具体的场境,将固定的或死的文字材料转化为可观可视、可闻可嗅、可触可摸的画面或场景,引起学生的兴趣,凝聚学生的精神,引发学生进行情感体验,促进学生联想和想象,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教材,获得认知的发展、体验。这种情境创设的核心就是“情境”,这是一个教师创设的“环境”,这个环境的好坏,取决于老师的设计水平。比如说,在教学《和谐的文化乐章》第二课时时,出示情境,让学生分析讨论。

情境问答——“其实你不懂我的心”。

情境一:要是有人称赞你很漂亮时,一般来说,你会怎么回答?(“哪里,哪里。”)如果对方是英国人,他对你的回答又会怎么想呢?英国人的想法:这个人怎么这么有意思,还要我回答他哪里漂亮,那就告诉他:“Every where(到处都是)”。

情景二:一位外国朋友,如西班牙,邀请你一起吃饭,饭饱之后,这位外国朋友却说要和你平分账单,你会怎么想?西班牙人的看法:这是理所当然的,在我们国家,即使是好朋友吃饭,也是AA制,最好的也是先讲好谁付费的。

情景三:假如说,你到外国,如美国,到一个朋友家里去做客,美国朋友和你打过招呼后就不理你,让你自己安排生活,他们则去看电影或玩耍,甚至也没给饥饿的你准备一顿饭,你会怎么想?美国人的理由:这是我们的待客之道,我们崇尚自由,这么做是给客人最大的自由。

情景四:你骑自行车摔伤了,和你同行的几位韩国朋友不仅没有过来扶你,反而叫你快些起来,不要挡住后面的人,你会怎么想?韩国人的理由:管好自己就是对集体和别人最好的贡献了。我们做事大多是以不会给别人添麻烦为前提的,一切要靠自己。

情景五:你碰到了一个德国朋友,问他:“你几岁了?一个月赚多少钱?”你觉得德国朋友会作何反应?德国人的反应:“这是我的隐私,为什么要告诉你?”

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竟会引来如此的误会,都是什么惹的祸?我们该怎么办?干脆不跟老外打交道,省得彼此误会,这种做法行得通吗?

最后,教师小结:我们都是一个地球村的居民,各种人的接触和彼此的影响,愈来愈深广,接触其他文化将是现代化公民的一种必要的经验,而适应文化差异也将是现代化公民的必要能力之一。因此,我们不能逃避现实,要去面对它。

总之,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如果能以生为主,处处为学生着想,充分鼓励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创设一定情境,化枯燥乏味为有趣有味,让课堂充满生气与活力,那么,实现课堂教学效果最大化之路还会远吗?

猜你喜欢
品德课教材内容思想品德
整合教材内容,为写作教学提供更多方向
中英高中地理教材内容的比较及启示
高中历史必修与选修教材内容融通之初探——以选择性必修一的复习课为例
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融入法制教育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融入法制教育的实践探索
初中思想品德翻转课堂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解题技巧
在思想品德课中教师如何以“惰”督“勤”
如何使初中思想品德课灵动起来
关于高职院校国学教材内容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