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炆娟
2011年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教学不再是培养会考试、会答卷、得高分的得意门生,而在于塑造一个个生动、富有个性、具有创造精神的社会人;教学不再是枯燥乏味的讲授,而是教师与学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故而,语文应立足学生未来,构建一个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一、 链接学习内容,放飞奇思妙想
开放的语文课堂也包括语文活动课程和语文综合实践课程。开放的语文课程可以将学生放归自然,感悟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还可以带学生走进社会,让学生感悟人生的悲喜哀欢,感悟社会的飞速发展、经济的突飞猛进、科技的日新月异……例如,教学朱自清的《春》,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组织春游,通过踏青赏春,让学生感受明媚的春光,引导学生感悟人生的春季,感受时代的春天,理解自己的“春”。当然也可以让学生漫游互联网,搜集更多名家笔下的春,进行一次“春在枝头”的诵读会。
二、 创新课堂形式,强化实践运用
开放的语文课堂,要时时处处将创新手段融入课堂。创新的语文课堂,一方面要求教师要创造性地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创新的情境,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采用新的教法与课堂结构;另一方面要注意激发起学生求异创新的欲望,善于引导学生排除障碍,标新立异,寻求开发创造力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学会创新的规律和方法。
比如,常态的作文指导课,教师总是拟好题目,指导学生审题,明确写作的重点和详略,而后学生冥思苦想,挤牙膏似的写作文。能不能在作文教学中引入创新?笔者曾尝试着将最为枯燥的说明文写作指导进行了创新。在“说明小制作”的作文练习中,创造性地引入“小制作展评”活动。课前布置要求,课堂上进行制作。有的做洋娃娃,有的做驳壳枪,有的做小航模,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学生纷纷亮出自己的得意之作后,口述自己的制作过程。课堂上活跃热闹的气氛被推向了高潮。接下来二十几分钟,学生驾轻就熟,得心应手,人人写就了500字左右的说明文。这次作文练习是在学生不经意间完成的,来得这般轻松与难忘。只有课堂上充满创新,才能更好地激发教师与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 借力学科关联,实现知识融合
语文课程是开放的,上至天文现象,下至地理奇趣;大到宏观宇宙星系,小到微观原子离子;还可以涉及克隆、纳米新的科技知识等。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把握好“导”的时间、内容、方法等,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融合各学科知识的能力,让学生系统纳入到整体学习的母系统中去,使他们的学习更加系统化、科学化。
《社戏》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这一句话如何形象贴切而又含蓄地表达出了船行之快的?笔者要求学生结合自己坐船或坐车的体验谈谈如何感觉船(车)行驶的快慢,从而引出判断物体的运动状况,是与选择参照物有关的这一原理。相关物理知识的渗透与运用让语文课堂来得更为鲜活。
四、 倡导“深入”对话,引发多元理解
开放的课堂永远是学生“独行”后的丰富。“灵魂永远只能独行”(周国平语),语文课堂的精彩,一定是建立在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基础之上的,有了个性理解,才会有课堂的丰富。2011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笔者曾让学生比较阅读一组送别诗,学习要求为:1. 读读这一组送别诗句,比较他们的异同,进行批注;2. 在组内进行交流,选一两句重点发表看法;3.班级交流,组间分享。
“对话”是一种以沟通与交流为基本特征的动态课堂行为。在对话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自主思维、“多元”对话,在观点相互交锋中既实现新观点的生成,又有效进行言语的运用实践。“对话教学”不仅能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更是新型学习方式观念的确立。课堂有了学生“独行”后的碰撞,理解就会多元。让学生从课堂上带走一种与别人对话的习惯与能力,就为自己的未来增添了一种生活的技能。
语文课堂的开放是全方位的、多元的,开放的课堂必将带来学生思潮的涌动、情感的激荡、认识的提升及心灵的放飞。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指导我们的语文教学实践,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让语文的学习从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走向学生的未来。
作者简介:江苏省如皋市白蒲镇初级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