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倒互换”在电视节目中的运用

2013-04-29 00:44刘晓鹏
新闻世界 2013年7期
关键词:陌生化

刘晓鹏

【摘 要】“颠倒互换”是一种策略,当它被运用到电视节目创作中时,会使已有固定模式的电视节目产生变体;同时它也可以是电视节目设计中的一个元素,成为电视节目形态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电视节目中运用颠倒互换,包括角色身份的互换,节目板块的调序等手段,能够在丰富电视节目创作形式的同时带给受众一种陌生化效果。

【关键词】颠倒互换 节目创意 陌生化

长久以来,电视节目市场一直打着一场无硝烟的仗,为博收视率,吸引广告商赞助投资,电视人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将自己的智慧凝聚成一个个创意点运用到节目中。纵观目前我国各大卫视已然形成固定套路模式的电视节目,其精彩纷呈的表象下蕴藏着可以创新和延伸的空间。角色的颠倒互换或是在节目形态上顺序的调整都能够给一档节目注入新鲜的血液。

一、“颠倒互换”的理论基础

电视节目作为大众传播的一种形式载体和娱乐工具,在几十年的发展中已经成为了家庭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重复着每天大致不变的生活和工作,人们习惯于将休息的黄金时段交给电视,在电视中寻求更多的刺激和新鲜。而相对固定的电视模式可能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在电视节目创作中运用颠倒互换将是实现陌生化对日常化的挑战,以满足观众的猎奇心理。

“陌生化”原本是一个著名的文学理论,俄国形式主义评论家什克洛夫斯基在对诗歌的研究基础上提出的。在《作为手法的艺术》一文中,什克洛夫斯基这样说到:“艺术的目的是为了把事物提供为一种可观可见之物,而不是可认可知之物。艺术的手法是将事物‘陌生化的手法,是把形式艰深化,从而增加感受的难度和时间的手法,因为在艺术中感受过程本身就是目的,应该使之延长。艺术是对事物的制作进行体验的一种方式,而已制成之物在艺术之中并不重要。”①

可以说,陌生化的过程就是打破日常传统,从而使得主体改变审美定势,以获得全新体验的过程。

本文所阐述的将颠倒互换应用于电视节目当中其实就是陌生化手法的运用体现,并且是在两个层面上的运用。一方面,颠倒互换融入节目中,成为其规则形态之一,例如将节目中的各种角色进行互换身份;另一方面,就节目构造来说,节目板块的调序和置换,使节目构成形态打破定势。

二、“颠倒互换”在电视节目中运用的表现形式

(一) 互换身份,角色多元化

目前国内各大卫视的节目中,互换角色的手法成为节目规则和板块设定的创新技法,将平时的娱乐以不同的方式呈现,打破常规,给予观众一种审美突破。节目设计中的人物包括主持人、评委嘉宾、参与节目者、观众等,当这些身份标签被相互调换之后,形成一种互动机制,其结果是节目中的人物角色多元化,表演者和观者都在新奇感中找寻诉求。

(1)主持人和嘉宾互换。如果一档节目中需要安置主持人,那么对于主持人在电视节目叙事的安置和主持人的选择组合方面必然是必须仔细思考的点。而节目所请到的评委或者嘉宾本身凭借知名度所带来的观赏性无疑是电视节目中的另一大亮点。基于主持人与评委嘉宾自身所具有的以及被媒体塑造出来的故事性,将他们进行互换会带来什么样的效果呢?

在百度贴吧中,有网友问到如果让《非诚勿扰》中的主持人孟非和嘉宾乐嘉角色互换会是什么样?仅在这样的提问中便可见观众对节目戏剧性、新鲜感的诉求。事实上,在121118期的《非诚勿扰》中有过一次小小尝试,乐嘉和孟非进行了互换,结果一向能说会道的乐嘉反而迟钝木讷了,戏剧化的一幕将场上的娱乐气氛推向了高潮。

(2)参与者之间的互换。在对电视节目中的参与者进行选择把关时,基本上倾向于选取有代表性、差异性、个性的人物。②这特别是在选择真人秀节目的参与者时应该考虑的几个标准,尤其在差异性方面,它强调的是参与者之间的戏剧性的对比、冲突,以增强节目的感染力和冲击性。将这些节目参与者进行身份的互换,将个体抽离原来的生存环境置放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在人与环境、人与人、人与自身三个维度上展开叙述。

在2003年英国四频道推出了一档真人秀节目《换妻》(又译为《交换家庭》),该节目将两个具有不同背景和文化的家庭中的妻子进行交换。该节目的播出不仅受得到了观众的喜爱,也得到了学界的广泛好评,其模式更是被各国争相学习和模仿。湖南卫视也对此类节目进行了本土化的尝试,制作并播出了《变形计》。一边是大山中未“见过世面”,从小就承担起家庭重担的“山里娃”,一边是生活在城市富裕家庭,却是众人眼中的“问题少年”,这档节目同样是通过角色互换的形式,用纪录片的方式记录两个人物互换角色后体验生活的过程。参与者的互换就是身份标签的互换,怎么样去“演”好陌生角色中的自己将外化于他们在节目中的表现,而观众所体验到的不仅有布莱希特提出的“陌生化效果”(或称“间离效果”),还有对于人物的同情和关于自身的思索。

(3)评委嘉宾和参与者互换。“主持人+评委+参与者”的组合让电视节目市场充满生机,任一方的魅力或引发的争议都能为电视节目带来一批受众,所以编导在各个角色都着墨颇多。评委和参与者的互相配合,形成对话机制便构成了节目中的矛盾冲突来源和核心看点。

将评委和参与者进行调换,传达出“换位思考”的理念,通过对话机制进行转变,能够引发强烈的戏剧效果。如中国教育频道的大型职场真人秀节目《职来职往》中,将求职现场搬到电视荧屏中,嘉宾对求职者进行“拷问”,提出问题让其回答或行动。而在20120217期中,在对一位选手进行考核时,嘉宾杨石头与选手暂时对调角色,甚至连位置也进行了调换,嘉宾站在场中央接受“拷问”,此时戏剧化的一幕出现,嘉宾略显窘态,而选手却提问自如,能力渐显。

(二)板块调序,突出优势

对电视节目创新是建立在现有的电视节目模式基础上的,即颠倒节目板块必须以该节目是不是拼贴式的板块结构为前提。因为颠倒互换意味着打乱了原有的叙事进程。在一般的节目设计中,多数节目秉承了“延宕效果”的概念,希望将最具戏剧化和冲突性的场面和解答留在节目的最后,以抓住观众。而颠倒互换的目的便是通过调换板块顺序,使得参与节目的人和有一定收视习惯的观众对于节目产生陌生感,寻找到新的愉悦感。

天津卫视的职场真人秀节目《非你莫属》分“自我介绍”、“天生我有才”、“谈钱不伤感情”等环节进行。整个过程中求职者呈现一种低姿态展现自己,主持人张绍刚在评委和参与者之间平衡关系,评委在考核参与者过后决定录用与否。节目中最具冲突的环节是“谈钱不伤感情”,因为此环节直接涉及到物质利益话题,而且将选择权转交到了参与者手中。我们不妨做这样一种设想,利用颠倒互换来改造此节目,将最后“谈钱不伤感情”的板块提前会怎么样呢?笔者认为这可能会使矛盾冲突及未知因素提前,使得话语权首先掌握在求职者手中,先说出自己求职的行业和职位,看各企业能够提供多少薪资,然后由选手选择几家再进行自身展示。这样节目有利方向发生了改变,观众的兴趣点可能会被调动起来,从而加强认同感。

三、陌生化:“颠倒互换”的效果和影响

不可否认电视节目进行创意策划的过程是一种艺术创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颠倒互换”只是一种创意手法,它承载的是“逆向思维”的理念,其实也是一种对于陌生化效果的追求。陌生化的引发与颠覆已往的规范模式有关,所以这种熟悉与陌生的博弈常常能够引发人们的共鸣,放大情感渗透的细节。

事实上,颠倒互换就是对于原文本的逻辑的突破,体验式样的互换源于我们想要经历另外一种人生的心理,而板块的颠倒便是打破传统的叙事逻辑,满足观众猎奇的乐趣。

将“陌生化”的创作手法运用至电视节目,在参与者和整个板块结构上进行调换创新,相应带来的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理论效果。就节目文本来说,是在原文本上的一种变形创新,对其叙事进行了一次非打破式的重构,这种重构不仅是对原节目的继承,也会产生诸多的可能性,对于同一类型节目的新发展产生引导性的影响。就对受众的影响来说,“陌生化手法”起到的作用正是迎合了受众寻求新鲜的心理。笔者认为,电视具有生命力的原因之一,或许正是因为他们不想去自主的思考电视,而是主动要求被动地接受电视播放的能够影响观众情绪的节目,因为每天需要他们主动思考的生活已经让他们的思想饱和。而“颠倒互换”的运用所带来的陌生化效果是对日常生活和收视习惯的整合以及突破,既有熟悉的感觉又有陌生的愉悦,这是符合人们的审美心理的,建立在对熟悉事物的情感上的些许变化的接受是在可容纳范围之内且具有新奇性的。

结语

电视节目的艺术创作必须合乎一定的规律和道德规范。不论在角色上进行何种创新式的互换,必须关注到节目中所有参与者的心理变化,如《变形计》在全程录制中配备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我国电视业应以弘扬主流道德思想为己任,不能一味追求收视率而不顾负面效果,对于道德的把握和人文关怀的深入始终不能被抛弃。

至于板块调序的变换是对叙事进程的一种挑战,叙事结构特别紧凑,起承转合严密的节目不适合进行此类调整。而七巧板式的拼贴节目(如深圳卫视的《年代秀》)则可以更多的尝试将板块调整顺序以组合出更丰富多彩的节目形态。

张绍刚在他的《电视节目策划笔记》说到:“在思考我们能够‘改变什么这个问题的时候,面对必须使用的元素(手段元素和诉求元素),能够改变的就是逻辑。”③合理的运用颠倒互换,能够使现存的电视节目产生变形,从而保持其生命力。而对于一档新节目而言,将这个手法提前放进策划阶段,则能够在未来为其带来更多的可能性和更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①冯毓云,《艺术即陌生化——论俄国形式主义陌生化的审美价值》[J].《北方论丛》,2004(1)

②谢耘耕、陈虹:《真人秀节目:理论、形态和创新》[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125-127

③张绍刚:《电视节目策划笔记》[M]. 北京:新星出版社,2010.:118

(作者: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级广播电视艺术学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猜你喜欢
陌生化
“陌生化”教学:让学生数学学习更美好
陌生化理论视角下《蛙》的英译研究
“陌生化” 理论在初中现代诗教学中的作用
借助陌生化策略有效开展阅读教学
《红高粱》中的陌生化语言及其英译研究
教学新思维
《尘埃落定》中“陌生化”成分的英译研究
进入现代性审美体验的“陌生化”
——评杨向荣《西方诗学话语中的陌生化》
谈陌生化对泰语教学的意义
人间奇剧——论易卜生笔下伦理身份的陌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