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学前教育专业中舞蹈课程是一门重要专业技能课,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五大技能是:弹、唱、跳、说、画。为满足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成长的需求,建设有特色的舞蹈课程成为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模式的研究成为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重要研究问题。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舞蹈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在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活动的结构和方式。吕艺生老师在他的著作《舞蹈教育学》中这样阐述舞蹈教育学与普通教育学的关系,他说:“舞蹈教育学的理论基础是普通教育学的一般原理,也就是说舞蹈教育学的理论是构筑在普通教育学之上的。”由此类推,舞蹈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就是普通教学模式的一般原理,舞蹈教学模式的理论是构筑在普通教学模式之上的。但是,在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舞蹈教学,只有教师的积极性,没有学生的主动性,教学不能正常进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被调动起来,就能提高教学质量,并能促进教师的教学热情,提高教学水平,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模式的选择,既要运用普通教学模式的一般原理,又要尊重舞蹈艺术的特有规律,两者互交叉,有机的结合。
一、示范
舞蹈是一种人体艺术,它借助人体运动所产生的舞姿和造型作为主要的舞蹈词汇,来表达丰富的思想内涵,传达艺术之美。动作性是舞蹈最基本的特征之一。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历来强调师范性和示范性,因此舞蹈课教学中教师的示范显得尤为重要。学生的舞蹈基本功训练、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有一多半来自对老师的模仿,所以示范式教学是舞蹈课堂教学较合适的模式。教师将所教的舞蹈进行规范完整的示范,为学生的模仿定向。这里讲的规范是指音乐、道具、甚至是服装均要到位。完整是指教师的范跳要连贯,一气呵成,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完整的印象,先入为主。教师要用准确优美,长于表现力的形体动作,加上生动、明确、清晰,富有启发性的讲解,让学生按正确的情绪、情境来学习动作。
二、模仿
学前教育专业舞蹈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适应舞蹈需要的正确身体姿态,提高学生舞蹈动作的节奏感、韵律感,发展身体的协调性、灵活性、柔韧性。让学生掌握舞蹈的基本动作、基本技能和基本风格。掌握幼儿舞蹈的特点及典型动作的基本方法,提高舞蹈的表现力,并能创编幼儿舞蹈,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舞蹈是以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 通过人的肢体语言来传情达意的行为艺术。因此,舞者动作是否优美和到位将直接影响着欣赏者的感受。然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进校前并没有接受专业训练,且年龄偏大,骨骼生长发已经定型,在基本功训练方面的可塑性降低。加之有的学生进校前根本没有接触过舞蹈,更无从谈起舞蹈肢体语言的表达。为能达到学前教育专业舞蹈目标,合适的教学模式非常重要。模仿在教学模式中是非常关键的一个步骤。模仿的过程中要有正确的方法。让学生有选择的自己练习,可以是单一动作的锤炼,也可以是动作组合的连接。教师可以同时进行个别辅导,因材施教,为学生解决难点。教师在舞蹈教学活动中,一定要学会分析和揣摩学生的心理,通过各种巧妙的手段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对知识技能探求的欲望, 从而达到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目的。
三、迁移
在舞蹈教学的课堂上,教学活动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共同活动。教师起主导作用,但是课堂真正的主人是学生,他们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着未来的幼儿教育工作者,所以教学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将来学生走进幼儿园,做好幼儿教学工作打下基础。在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应该保持着高度的互动性,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热情,使学生真正地成为舞蹈教学活动的主体,让学生完整地、准确地、创造性地掌握所学的舞蹈,才能实现知识的迁移,达到教学的目的。
舞蹈是以人类的肢体语言作为交流渠道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幼儿学习舞蹈,可以提升自身气质,增强身体各个部位的协调能力,有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和成长发育。所以作为学前教育的专业人才,学前教育专业的每一名学生都必须具备有效开展幼儿舞蹈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而这一切能力的培养,就需要仰仗科学的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模式发挥作用。希望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模式的研究能够为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黄式茂.幼儿舞蹈教学指导[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0.
[2] 刘芸.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几个问题[J].艺术研究,2011,4.
[3] 杨军.培养优秀舞蹈人才要以科学理论为先导——《舞蹈选才与训练科学》有感[J].民族艺术研究,2001(3).
作者简介:
谢民 (1972~ ),女,湖北武汉人,本科,舞蹈专业,研究方向:舞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