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仕峰
摘 要:新课标要求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快乐,使学生在各方面素质都能获得正常、健全、和谐的发展。然而,过去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的“注入式”教学模式,课堂上学生往往被动接受,学生学得苦、教师讲得累,课堂缺乏激情。在新课标中则强调“带着学生走向知识”的“以人为本”的课堂模式,“导学式生态课堂”就是一种践行新课标精神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导学式生态课堂;导学提要;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一、导学式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解读
导学式生态课堂是在新课程背景下形成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强调课堂中“教”与“学”的生态自然,它充分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以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为主要形式和策略的课堂教学模式。导学式生态课堂模式的实施,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思想,彻底改变了以讲为主的“填鸭式”教学理念。
导学式生态课堂中:“学”是指学生在导学提要引领下自发的学习,包括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课堂内外的合作学习,是导学式生态课堂的核心和灵魂;“导”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激励、指导学生学习,是导学式生态课堂的点睛之笔;生态课堂是指符合自然规律的课堂教学活动。它强调通过教师顺其自然的问题引导和全体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在和谐的、快乐的、自然的状态下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导学式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
导学式生态课堂要求教师要充分地把握教材重难点,准确地掌握学情,提前把各项准备工作做好。具体一般分五个实施步骤:
1.导学提要
导学提要是“导学式生态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学习主线,是实施“导学式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指导依据,编写导学提要主要包括以下五方面内容:
(1)学习目标。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制订出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三维学习目标。
(2)自学导引。自学导引是导学提要的精华,包括基础知识自学导引、探究性问题自学导引和拓展知识三部分内容。基础知识导引的设计以课程标准为指导,要求紧扣课本内容;探究性问题自学导引的设计要求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问题的设置应有启发性、针对性和连贯性,难度和跨度不宜过大,要符合认知规律,设计合理的导学性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拓展知识部分是前两部分的有力补充,以丰富课外知识、提高学生自学能力为目的,由学生在课外自主阅读。
(3)巩固拓展。巩固性练习的设置以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考查为主,让所有学生都能自我解答;拓展性练习的设置以所学知识的灵活应用考查为主,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完成。巩固拓展有一定的评估和反馈功能。
(4)效果评估。可根据课程的实际情况,将巩固拓展中的习题重新分层设计,或作为课堂检测,或作为课后作业,由学生完成后交给老师,老师及时批改获取反馈。也可根据批阅学生自己整理完善的导学提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估。
(5)课外练习。依据学习目标,有针对性地选题,进行分层次练习,适当增加拓展练习题,以促进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导学式生态课堂能否成功的前提,作为学生自学纲要的导学提要,教师应提前下发,学生按照导学提要在课前进行自主学习,完成导学提要中“学习目标”和“自学导引”两个部分内容。课堂上可用几分钟的时间回顾学习结果,并明确存在问题,为下一步“合作交流”奠定基础。
3.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包括师生和生生的合作与交流,是导学式生态课堂教学能否顺利完成的基础,用于解决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尚未解决的问题以及在课堂上产生的新问题。生生的合作交流采取小组合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还能激发学生思维,挖掘学生的潜能。
合作小组可设正规和临时两种。正规学习小组: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业水平划分,每组4~6人。每学期内组内成员成分固定,但组内成员各司其职,便于学业成绩变化的评估及实施奖励措施。临时学习小组:根据教室座次临时组合而成,同位及前后位学生可自由组合成组。
合作交流可以分为三个环节实施:
(1)组内交流合作。学生自学完毕后在组长的带领下交流问题答案,不同答案情况相互质疑、探讨形成一致性答案。把小组的一致性答案作为合作学习成果,每组选定一人向全班进行成果发布。
(2)组间交流合作。当其中一个小组发布学习成果后,如果其他小组存在不同认识,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与之交流。对认识仍然不一致的问题,要求老师提供指导。
(3)师生交流合作。教师作为课堂主导,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倾听学生发言,积极融入学生学习中去,为学生答疑解惑。
4.归纳点评
在学生自学、讨论、展示的基础上,教师应对学生小组交流过程引起疑义的悬而未决的问题进行点拨,通过设计典型问题,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及易错问题进行重点讲解,对典型问题解答示范。另外,教师还应针对全班学习成果及形成的过程归纳小结,进一步明晰问题答案,公平公正地评价小组和学习个体的学习状况。由各小组长记录本组成员的课堂学习评价情况。
5.效果评估
只要时间安排合适,依据课时内容及学习目标的不同,也可当堂另行安排课时,既可以设置为巩固拓展性练习,又可设置评价性练习,教师及时批改,进行反馈。
三、导学式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评价
导学式生态课堂教学评价是以最终的教学效果评价课堂教学效果,也就是说以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状态来评价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
导学式生态课堂评价主体从“教师”转向“学生”。整个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交流,是否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学习状态如何是评价生态课堂的关键。生态课堂中教师的“教”,不是看他的课堂形式设计得多么花哨、多么美,而是从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学生是否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是否有学有所成来评价。建立学生主体地位的导学式生态课堂,让老师教得不累,学生学得不苦,教师乐教,学生爱学、乐学,综合能力不断增强。
导学式生态课堂评价目标由单独的评价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转向对“教”和“学”的多元评价。好的课堂教学教师引导的好,学生学得积极、学得轻松。好的课堂从单一评价部分好学生,转向课堂教学的每个小组成员或全体学生的整体素质提高了多少。通过这种评价手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确立了以素质教育为宗旨的三维目标教学模式,顺应自然,“先学后教”,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导学式生态课堂是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的教学模式,它有几个改变:1.改变了“教材”就是课本的传统观念。教师不再以教教材为目的,而是以导学提要等适合学生自身学习特点的校本教材为教材;学生也不再只以学会课本为目的,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勇于创新。2.改变了教师为主、学生为辅传统教育观念。确立了学生为主体,基于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生态教学关系,让教师走近了学生。3.改变了学习场所只有教室的传统观念。导学式生态课堂把学生从狭小的教室学习空间扩展到广阔的外部世界,课内的、课外的、现实的、虚拟的都成为学生学习的资源。导学式生态课堂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感到愉悦和自信,让学生在乐学中充分释放自己的潜能,达到自我价值的实现。
(作者单位 山东省东营市胜利第六十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