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苍茏
摘 要:以“研究耐久跑运动和提高学生耐久跑积极性”的课题研究为例,详细阐述了如何在体育课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关键词:体育课;研究性学习;耐力素质
自高中新课改以来,高中各门功课的教材都增设了“课题研究”的项目,其目的就是进一步全面而系统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在体育课中如何开展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这是摆在每一位体育教师面前的一项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一、开展研究活动前的训练阶段
所谓“耐力素质”是指人体在长时间进行工作或运动中克服疲劳的能力,也是反映人体健康水平或体质强弱的一个重要标志。耐力分为一般耐力和专项耐力。发展一般耐力素质的基本方法:采用长时间强度较小的慢跑、越野跑、球类活动等。发展专项耐力素质的基本方法:采用反复的专项练习,或接近专项比赛负荷的练习,或负荷量大于专项比赛的练习。对中学生来说,抓好早期的一般耐力训练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必由之路,也是科学地提高人类体能、贯彻大运动量训练的起点。
二、开展研究活动的实施阶段
由于耐久跑体力耗费量大,多数学生不能积极地、主动地练习。如何调动并提高学生耐久跑的积极性,历来是体育教师一个伤脑筋的问题。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我就把这一课题的初步方案设计拟出后,与学生商讨取得他们的配合支持,这样便开始实施这一研究方案。
首先摸底测试,按成绩划分出“良好”“一般”和“较差”学习小组。之后,对各学习小组学生分别提出要求和练习指标,使各小组学生明确通过练习所要完成的内容。其次,采用升降级制度,使各小组练习带有一定的竞争意识,同时也使学生在练习中有紧迫感,有压力也有动力。让他们认识到,即使划分在“良好”组,如果不积极认真地完成练习,达不到规定的练习指标,就要从“良好”组降到“一般”组。反之,如果认真积极地完成练习内容,达到“良好”组的练习指标,就可以升到“良好”组。这样,学生就会在练习中带着一定的目的和任务主动地去学习。在这个实验中,让学生总结内心的体会,以作为今后研究成果汇总时体现创新能力的基础。
三、开展研究活动的总结阶段
通过几种运动实验的探索之后,教师开始启发指导学生。让学生应用各学科中所学的运动原理和运动规律,用发散思维的方法,从几种运动实验的亲身体验中,总结出各种实验对耐久跑运动成绩的影响,以及哪种实验更能提高学生的耐久跑的积极性。这一阶段的目标就是要让学生从几个实验运动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再转化为创新能力的素质提高。
素质教育和研究性学习并非是“空中楼阁”,也不仅仅停留在教学计划上,而是分解、体现在教师的每一节的教学课上和其他教育活动中。作为教师,其教育观念必须随形势变化而更新,促进学生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上升,再向创新能力的转化,达到全面提高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姜建华.田径.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08.
[2]罗希尧.中学体育教材教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08.
(作者单位 福建省南安市国光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