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脑卒中,从谈“斑”色变说起

2013-04-29 18:22张勤奕
家庭医学·下半月 2013年7期
关键词:色变脂质内皮

张勤奕

脑卒中是我国城乡居民第一致死因素,近些年来不仅发病率一直上升,发病年龄也有提前的趋势。据统计,我国现有中风患者约700万人,每年新发脑卒中200万人、每年卒中死亡人数165万人。其中,每12秒即有一个中国人发生卒中、每21秒有一个中国人死于卒中。许多人都知道,脑卒中一个很重要的致病因素就是动脉斑块,那么动脉斑块是如何形成的?哪个部位的斑块与脑卒中的发作有着最紧要联系?我们如何从“斑块”入手积极预防脑卒中呢?今天,我们就从颈动脉斑块谈起,说说脑卒中的预防和干预措施。

斑块是怎样“炼”成的

斑块,人体血管内的“不定时炸弹”和“隐形杀手”,使我们时刻处于缺血性疾病的危险之中,惶惶不可终日。斑块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斑块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在长年累月的时间里共同“炼”成的,下面,就以颈动脉斑块为例,以“三ji(即:积、激、击)理论”详解斑块的“炼就”过程。

脂质沉积

人体的血液中含有一定量的脂质,如甘油三酯和胆固醇等,这些脂质的含量一旦增高就变成了血管中的“垃圾”。其中,被称为“坏”胆固醇的低密度蛋白胆固醇增高是导致斑块形成的最主要原因。这类胆固醇被氧化以后会损伤血管内皮,使内皮细胞变性、坏死并脱落,从而影响血管内皮的功能。血管内皮损伤以后,内皮下层组织暴露出来,血液中增高的甘油三酯和“坏”胆固醇等脂质就会通过受损的内皮进入到血管壁,沉积于血管内皮下,使血管内皮增厚、变硬。

与此同时,在人体发挥止血功能的血小板也会迅速黏附、聚集于受损处,逐渐形成粥样硬化斑块。斑块往往隆起于血管内膜而且突入动脉管腔内,或者是围绕在血管分支的开口处,一方面,逐步造成动脉管腔狭窄、血流不畅;另一方面,斑块的破裂和脱落可造成血管远端栓塞性事件、导致器官缺血、缺氧和坏死。

炎症刺激

牙齿是体内最忙碌的“零件”之一,它们每日都在咀嚼、研磨食物,承受着巨大的压强和酸、碱等刺激性食物的腐蚀,极易发生炎症,而致病菌和炎性因子也常沿淋巴管引流至颈部淋巴结,造成淋巴结肿大及与附近组织(恰好是颈动脉分叉处血管外膜)粘连,颈动脉分叉处常年受到炎性物质的刺激而继发狭窄。很多颈动脉斑块患者都有严重的牙周炎及牙齿脱失,患者的颈动脉斑块的位置与长度与肿大的淋巴结相对应,颈动脉斑块的严重程度也与牙病病程及淋巴结的肿大程度对应,充分印证了炎症刺激是颈动脉斑块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

外力冲击

颈部是人类活动最频繁的位置之一,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原始人类探寻食物、攀爬栖息、追踪声音、躲避危险,当代人类起床、行路、驾驶、学习、工作、运动、按摩、牵引,甚至打领带……这些基本的生存活动或依赖于颈部大幅度、快速和准确的转动和停止,或使颈部直接应对于较大压强,使深藏其中的颈动脉受到强大外力的冲击,容易造成血流速度增快、斑块形成和破裂。此外,颈动脉分叉处自身血流速度较快(70~80cm/s),本身亦常年受到强大的血流冲击力而造成内膜损伤,加速了斑块的“炼”成。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当代人已逐渐由“素食+奔跑动物”进化成“肉食+沙发动物”,高脂食物的摄入热量远远大于活动消耗,需谨防“病从口入”。调整饮食结构、注意口腔清洁,增强体育锻炼,避免过度享乐,才能尽量少地“炼”成颈动脉斑块,享受健康人生。

从谈“癌”色变到谈“斑块”色变

人类的历史,是一部不断与自然界作斗争的历史,其斗争对象又可分为:与外界的斗争和与自身的斗争。古人云“谈虎色变”,刻画出我们的祖先面对强大外敌时的恐慌,近年风行的“谈癌色变”,则映照着我们在与自身斗争时的无奈。在以“不治已病治未病”为主流健康理念的今天,人类又再添一桩心事:“谈斑块色变”,这又是为何呢?

我们每个人拥有两条颈动脉,用以将心脏泵出的血液运送至大脑,如果将他们比作河流,那么人的大脑就是他们所润泽的一方沃野,我们的智慧、情感和所有的运动、感觉功能就是结于其上的硕果;颈动脉斑块,犹如岸边的礁石,终可使河道中断、田土干涸、草木枯亡,从而将我们毕生积累的精神和物质财富毁于一旦!前述“礁石”所致的这个朴素的自然过程,发生在我们的身上,便谓之“脑卒中”,俗称“中风”;故而,“谈斑块色变”的本质,即“谈中风色变”。

脑卒中素来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和死亡率高的特点,个体一旦发生中风,轻者头晕乏力,重者可致偏瘫、失语、失明、失聪、失忆乃至昏迷、死亡,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寿命和生命质量,还可使其家庭陷入沉重的经济和照料负担。

导致脑卒中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约有22%的脑卒中系由颈动脉斑块引起,而大部分的颈动脉斑块患者在发生中风前全无症状,主动、定期筛查颈动脉情况、及早干预病变的更是少数。未雨绸缪,建议45岁以上的男性、55岁以上的女性、长期吸烟、饮酒的人士和患有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慢性牙周炎及缺血性眼病的患者应至少每年筛查一次颈动脉B超。“谈斑块”而“不色变”

如果检查出颈动脉存在斑块该怎么办呢?不用怕,在医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可以把颈动脉斑块的危害降到最低。

颈动脉斑块是一组疾病,依据斑块阻塞血管的程度可分为颈动脉狭窄(又分为轻、中、重度)和闭塞,其中轻度颈动脉狭窄可予以规范的药物治疗,重度(60%~70%)以上的颈动脉狭窄和闭塞可依据具体情况施以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此两项技术业已非常成熟,具有成功率高、创伤小等优点,是治疗颈动脉斑块的标准方法。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

颈动脉内膜剥削术是由医生将狭窄部位颈动脉血管阻断后切开血管壁,将血管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去除的外科操作过程。该术式在欧美国家开展已有50多年历史,比较成熟,也是欧美国家用于解决颈动脉狭窄的主要外科干预手段。手术适应人群主要为颈动脉狭窄大于70%的症状性患者,以及合并其它危险状况,且颈动脉狭窄大于60%的无症状患者。

颈动脉支架血管成型术(CAS)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是近十年来开展的一种新的微创性、低侵入性、低风险性、手术成效高且施行简易的手术。手术在病患的股动脉做一个穿刺小孔,将保护装置透过导管送至颈部动脉,再置放支架,即可将已呈现硬化、狭窄的颈动脉部位撑开。整个手术耗时不长,成功率超过98%,能有效降低因颈动脉狭窄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机率,适用于病变位置较高、外科手术难以操作或合并严重心肺疾病而不能胜任全麻手术的患者。

猜你喜欢
色变脂质内皮
全面了解肝囊肿,无需谈“肿”色变
消除谈“添”色变,靠科普更靠监管
“WINE IS INHERENTLY ASSOCIATED WITH THE LAND AND CAN BE USED TO PROMOTE THE REGION AS A WHOLE”
复方一枝蒿提取物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
白杨素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及其药动学行为
马钱子碱固体脂质纳米粒在小鼠体内的组织分布
Wnt3a基因沉默对内皮祖细胞增殖的影响
内皮祖细胞在缺血性脑卒中诊治中的研究进展
川陈皮素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
新鲜生鸡蛋壳内皮贴敷治疗小面积烫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