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自己的身体负责

2013-04-29 00:44讴歌
家庭医学·下半月 2013年7期
关键词:被动医学身体

讴歌

了解身体从出错开始?

我们真正开始有想去了解身体的动机,竟是从“身体感觉不舒服”开始,或是从“身体出毛病”了才开始。在健康日子里,欲望和热情驱使我们去忙这忙那,身体被“人”冷落一旁——直到有一天,它被迫发出尖锐的信号,我们慌了,满怀无助地去找医生。“疼痛改变了你,你的思想和你的身体暂时成为敌人,你的身体占了上风。”一个病人带着他并不了解的身体,去找医生。

来自身体的生理性常常让我们感到尴尬、自卑。在安静、肃穆场合的一阵尖锐肠鸣音,就像往波平如镜的水面里扔进一块大石头,尴尬无比。但其实,从生理意义上说,无非空空如也的肠子发出了抗议。

在面对复杂问题时,大多数人会有一种逃离复杂、轻取简单的趋向。对身体,也是一样。我们多希望去阅读一张一目了然的身体地图,它最好不要太复杂,最好不要彼此牵连太多,最好不要还有很多未解的谜团。如果实在很复杂,我们就直奔新奇好玩的地方而去。比如大脑,比如眼球,比如心脏。至于肠胃,至于肾脏这些先扔一边去吧。那些最能愉悦我们的神奇之处,往往最先吸引我们的眼球。于是那些对身体的包裹着甜蜜外衣的赞赏,首先被我们高兴地接受了。但这些,并不能代表身体的所有真相,我们需要去主动了解“身体地图”。

以“弱者”自居的患者

在医疗新时代,“医生无所不知”的模式已经过时。提倡的是,知情的病人和医生一起共同决定,共同选择治疗方案。可惜,虽然病人权利运动开始如火如荼,我们和医生之间的关系渐渐要求平等,但其实仔细审视一下,会发现我们要求的仅仅只是结果的平等,却不寻求过程的参与。

病了,把身体寄托给“强者”

在这种关系建立的最初,我们甘心以“弱者”自居。病人甚至对自己的身体都没什么了解,就和疾病、医生发生了联系。

从进医院去看医生的一开始,我们内心极其希望把自己交给一个能掌控全局的医生。医生手持先进机械,脑装各种门类的检查和疾病知识,是权威的说话算数的家长。我们却两眼无助、诚惶诚恐,精神上那么弱小,对自己出错的身体一无所知。这一刻,其实是谈不上什么平等的。医生处于控制的角色,起先是在技术上,后来也在心理上。

寄托以后,患者依然不能全身而退

当你对自己的身体和疾病一无所知时,把所有的责任尽数交给一位专业人士,由他来承担所有的责任,在当时可以算是一种轻松、偷懒也是最容易的选择。但是一旦有一天,你发现,你全心信任的医生并没有让你保有健康,那么,所有的希望顷刻破灭了。病人希望能从医生那里得到承诺——健康的承诺,而医生就必须去实现这个诺言。如果不实现,只能法庭见。

仔细审视一下这种关系就会发现,病人将责任尽数交出,看似轻松,其实偷懒被动。病人似乎是被动地被疾病袭击,于是也被动地等待医生(或者医生背后站着的医学)的处置发落。病人甘心以“弱势”自居,很少主动、积极地意识到去承担自己该承担的:对自己身体的认识,对自己心理的关爱,去弥补医生把你看成一台机器的缺憾,努力和医生一起平等对话……这些其实是我们的分内事。聪明病人要求的是平等,这种平等是贯穿始终,是需要自己也投入努力的平等。

病了,把身体交给谁?

交给医生

事实上,并不是我们一感觉“身体不舒服”,就应该去找医生。现在的大多数医生已经被培养成无药不欢,看见你发热,给你一盒退烧药,“先吃两片阿司匹林,再来找我”。看见你疼痛难忍,给你一堆止痛片,其实未必对你是最好的选择。在这时,你该负起自己该负的责任,需要自己为自己的身体作点决定。在我们尽己所能了解身体后,我们过分依赖医生的关系,才开始存在松绑的可能。

我们轻而易举地,甚至不负责任地就把身体的所有权和盘托出,尽数交给了医生。而医生,从接受医学训练的那天起,基本就一步跨入了和身体作战的干预阵营,自此他就相信非干预不可,非用药不可。就像郝胥黎在《美丽新世界》中暗示的,在未来世界,人们渐渐爱上压迫,崇拜那些使他们丧失思考能力的技术,人们会淹没在汪洋似海的信息中日益变得被动。这样的预言在我们对身体的控制上,似乎同样恰当。

留给自己

其实,能站在我们身体这边的,终归是我们自己。我们总在要求最好的医生其实是和病人作战的,反过来,最好的病人其实是和医生一起作战的,属于病人的名字并非“弱者”。但为什么病人首先认为自己是“处于弱势”的消费者呢?在看病这件事上,我们为什么更像一个目不识丁的但也拒绝扫盲的文盲呢?我们为什么轻易就把太多的控制权交给医生,自己从不去承担任何判断的责任,也不要求知道得更多呢?

如此被动的关系带来的结果,只能让我们一味依附医学的“干涉哲学”。我们把身体带到医院,交给医生,交给医学,任他处置。我们的身体和心理都依附于他。越依附,越离不开。越依附,越对细节和态度敏感,越对结果怀抱过高期望。当这结果达不到期望值时,我们总算才开始要求平等了,才开始想到去动用权利了。

聪明病人,是聪明地与医学的“干涉哲学”保持着距离,为自己的健康也作一份打算,身体最终还是要留给自己去照顾。

谁为你的健康打算?除了医生,还有你自己

创造积极的精神状态

病人改变不了医疗世界,但他可以改变自己的精神状态,可以为自己的健康打算!

在控制糖尿病的“五架马车”一说中,药物治疗只是其中的一匹马,其他四匹马都离不开病人自己的努力。这四匹马包括:饮食控制、保持心理平衡、有效的运动锻炼、定期检测病情。只有这五匹马齐头并进,朝着一个方向,才能达到有效控制糖尿病。

以19、20世纪之交的外科奇迹为开端,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神奇药物为高潮,针对特殊疾病的医学发明的效力有了提高。人们依赖药物和手术治疗,轻视其他控制疾病环节的管理,导致人们形成一种现代迷信——把全部信赖寄托在药物和手术治疗上。

到20世纪20年代,对科学医学的新希望已导致美国人把健康等同于药物健康护理,这导致四五十年代——正值对医药的信任增加之时——典型的健康普及短暂衰退。

而“五架马车”再次形象地说明,我们不能交出所有的控制权,把身体全部交给医生,我们也需为自己的健康打算。

运用自己的能力,参与治疗的过程

在信息泛滥的美丽新世界,我们确实有一个习惯,就是一病了,就交给医生,就应该吃药。人们似乎也习惯这样的被控制感,而且我们还习惯于从医生那里得到所有的信息。

医生手中掌握着所有专业的信息,我们一无所知,我们交出判断力,成了被动的受体。但是,现在这个时代,信息的格局已经改变了。我们有许多可以主动得到信息的渠道。

在网络中,有不少网站可以提供基本的医学信息,有些专业医学网站还有定期的专家网上咨询。一些病友也组织了相关疾病的论坛。如果你可以阅读英文,那么可以看到的角度更多,得到的知识更多。原先存在于我们和医生之间的信息沟壑,虽不可能填平,通过我们的主动努力是可以变得越来越小。

在一个积极的病人眼里,他总是能发现自己能够积极主动参与的那部分。有些视角是医生可能永远不会关注的、永远触及不到的,甚至可能因此会影响他们的思维和判断,而它们正好落在我们的视野里。我们可以运用自己能控制得了的那部分力量,和医生一起对付疾病。我们还可以运用自己获得的信息、自己的判断,去和医生商讨更好的方案。

聪明的病人不是习惯“被灌输”的病人,不是等待“被控制”的病人,也不是医学的绝对“干涉哲学”的拥护者。身体是我们的,我们坐着说,何如站着行,和医生并肩前进。

猜你喜欢
被动医学身体
人为什么会打哈欠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医学的进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主动句都能转换成被动句吗
第五课 拒绝被动
我de身体
我们的身体
身体力“形”
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