邰启扬
库房大门上有一把坚固的锁。粗大的铁棍自以为它很有办法,一定可以打开这把锁。但它不管是撬还是敲,都无法打开锁。
钢锯接着上场,但左锯右拉,门锁还是纹丝不动。
一把不起眼的钥匙出现了,扁平的身体,一付弱不禁风的样子。可当它钻进锁孔后,一下子就把门锁打开了。
“你怎么能做到?”铁棍和钢锯不解地问。
“因为我最懂它的心”。钥匙轻声答道。
中国人有句俗话,叫做“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意思是说,好心没有得到好报。可以想象,当人们发自内心说这话的时候,心里一定是愤愤不平,很不是个滋味。
为什么好心得不到好报
凡事都得问个为什么?好心得不到好报的原因也值得深究。
据我们的分析,无非是两种可能性,一种可能是对方是“冷血动物”,无情无义,跟这种人就谈不起来了。唯一的选择就是不与之往来。另一种可能是,你根本没有透彻地了解对方的需要、情感、个性,只是凭自己的主观愿望予以同情或施舍,这就难免引发对方的反感。也许你的好心正戳到对方的痛处,他怎么可能对你表示深切的谢意呢?
理解是沟通的桥梁
生活中有些人,本质上很善良,但人际交往的质量就是差,与周围人关系紧张,经常发生冲突。自己也感到很委屈,因为他(或她)确无害人之心。在我们看来,造成这种结果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对他人缺乏理解,偏偏正确而充分地理解他人是交往成功的首要条件。
在这个问题上人们还有一种心理误区,那就是,不熟悉的人才会存在缺乏理解;熟悉的人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其实不然,不要以为熟悉的人,甚至是最亲近的人(如夫妻)就一定理解得很真切。世界上最难做到的事就是真正理解他人的内心世界,不管这个人是什么人,他与你是什么样的关系。
人生来就有“自我中心”的倾向,常常是以自己的态度、心境、价值观、知识经验去看世界、看他人。在童年期到成年期的社会化过程中,随着心理的发展以及外力的作用,人逐渐从自我中心的状态中解脱出来。但每个人解脱的程度不一。况且完全、彻底的解脱是不可能的。由此看来,对他人理解的不足,是人类普遍存在的缺陷,只不过是程度不同而已。
学会“移情”
这里向大家介绍一种理解他人的方法,虽然也不能完全、彻底地解决问题,但至少会给你提供非常有益的帮助。这种方法就是“移情”。
所谓移情,即指感受他人的思想、情绪,能够用他人的思想方法进行思考的能力,亦即用他人自身的观点去理解他人。换言之,就是通过“换位法”,从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最大限度地缩减从自我出发的主观性。这样,就能够和对方想到一起去了,相互间能达到较高程度的理解,建立亲密关系就不是件难事了。正所谓“理解万岁”!
实施移情的路径有以下几条:
设身处地
真正做到这一点实非易事。一则要有强烈的意向,要以极大的耐心与毅力“投入”进去,才能进入“角色”,真正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而浮光掠影、以应付甚至虚假的态度来“设身处地”是不可能真正理解他人的。另外要有一定的技能。理解他人的先决条件是他人向你敞开心扉,让你窥探他(或她)的内心世界。
要做到这一点,就得产生“自己人效应”。当对方有过失时,你得向他表示任何人只要干事都有犯错的可能;当他有挫折时,要表示理解,要帮他分忧;当他成功时,你要表示由衷的祝贺,并对他导致成功的内在品质表示赞赏。若能做到这几点,对方就会向你袒露心胸,你也就能做到真正的“设身处地”了。
注意反馈信息
人是一个高度复杂的非线型系统,想通过一次性的认知就能完全理解一个人,是不切实际的奢望。对一个人的理解要通过若干次的修正,才能得出近乎正确的认识。
修正的依据是什么?来自各方面的反馈信息。比如说,你向对方发出的语言信息、非言语信息(手势、面部表情、声调等)、具体行为、理解对方的种种表示,对方有什么样的反应?是一笑了之,还是神情专注?是嗤之以鼻,还是很受感动?对方认为你是坦诚的,还是油滑的?只有对这些信息充分地予以接收、分析、判断、加工,继而修正自己的行为表现,移情才有成功的可能。
和对方站在同一立场上看问题
人们时常对他人的所作所为感到百思不得其解,认为是荒唐的、可笑的。其实,如果和别人站在同一立场上的话,就会感到是那么的自然、合理。当自己的爱人、朋友、学生、领导、下属等做出一个你似乎难以理解的举动时,不要先埋怨、斥责或者表现出过激行为。而要先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平心静气地想一想,他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么做的理由是什么?这样一来,处理问题就会比较正确、客观了。
此外,理解他人并不是迁就他人,移情也不是无条件地被他人的观点、思想、情感所同化。它只是使人们不为偏见所左右,少受主观性的影响,正确地认识别人,从而提高人际关系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