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忠心
3~6岁是儿童进入小学的前夕。不仅是准备进入小学学习的关键期,也是儿童身心成长、发育的关键期,至关重要。
这个年龄阶段,儿童身心成长、发育的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到孩子能否顺利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尽快适应小学学习生活,也关系到孩子以后的成长发展,甚至对未来一生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做父母的都很重视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的身心发展。
为适应这个年龄阶段儿童成长发展的需要,2012年10月15日,教育部发布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这一年龄阶段儿童的培养、教育工作进行了具体的指导。
这个“指南”是一个纲领性文件,以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为核心,通过提出3~6岁各年龄段儿童学习与发展目标和相应的教育建议,帮助幼儿园教师和家长了解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建立对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让幼儿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
独一代面临养育新挑战
3~6岁儿童的父母,基本上都是改革开放以后出生的。他们身上有两个“标签”:一是“80后”,一是“独一代”。
“80后父母”对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视,但他们是第一次做父母,没有培养教育孩子的经历和经验,可以说是“白手起家”,觉得无从下手。他们不仅是“第一次”做父母,而且做父母也是“一次性”的,对孩子期望很高,但又不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培养教育过程中盲目性很大,有必要给予具体的指导。
而当今社会上的幼儿教育的思想又是特别混乱,年轻父母缺乏分辨、识别、取舍的能力,急需权威的教育机构拨乱反正,正本清源,给儿童的家庭教育指明方向。
教育部发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就有如雪中送炭,使正在担负这个年龄阶段孩子培养教育任务的家长有了主心骨,增强了自信心。
四个精髓,帮父母树立正确育儿观
坚持幼儿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协调发展
要促使儿童身心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全面发展的基本原则。片面的发展,会导致儿童畸形发展。而畸形发展是不协调的发展,不可能长足发展。
然而,现实生活中,幼儿阶段孩子的家庭教育片面性很大。许多家长错误地认为,只要提前认字、读书、算算术就可以,置孩子其它方面的培养、发展于不顾,这给孩子以后的发展留下了隐患,急需予以纠正。
教育部发布的《指南》,重视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注重儿童发展领域之间、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以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为核心,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描述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指出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提出各年龄段儿童学习与发展目标和相应的具体的教育建议,使幼儿园教师和家长心中有数,明确了教育的责任和实施措施。
坚持幼儿教育的基础性
3~6岁儿童的教育是奠基性的教育。“奠基”就是打基础。“基础”是要承重的,承载负荷的。
因此,基础必须打得“宽”且“厚”,方能承载更重的负荷。幼儿阶段的教育,不仅为孩子进入小学做准备,也是为终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遗憾的是,许多年轻父母心态浮躁,急功近利。不仅片面追求孩子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只进行“一半的教育”;而且,只是重视孩子学习、掌握一些具体的技能技巧,盲目地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很少考虑幼儿阶段的学习如何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素质基础的问题。这是眼光短浅的具体表现,不利于孩子可持续的发展。
教育部发布的《指南》,从“横”的方向,对每个领域按照幼儿学习与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划分为若干方面,提出每个方面的学习与发展目标和教育建议;又从“纵”的方向,分别对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的期望,指明了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具体方向,列举了一些能够有效帮助和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教育途径与方法,使家长胸有成竹。
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
幼儿阶段孩子思维的重要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学习是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
很多年轻父母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孩子的年龄特征,忽略游戏和生活在儿童学习、发展中的价值,随意实施“超前教育”,将小学生学习的任务提前到3~6岁阶段;忽略了幼儿阶段的学习主要是掌握、积累、丰富感性知识为主,提前让孩子进入识字、读书阶段。这不仅不能使孩子学到应有的知识,弄不好还会使孩子厌烦学习,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
“指南”特别明确指出,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为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的学习、发展指明了方向。
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这是说,每个孩子的个性就像人的面孔,是有差异的,是不同的。每个孩子都是特殊的。在幼儿教育中,不仅要尊重孩子的年龄特征,也要尊重孩子的个性特征。只有坚持“因人而异”,“因人而宜”,因材施教,才能促使儿童顺利成长发展。
很多年轻父母,望子成龙心切,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超越别的孩子,成为“庸中佼佼”,便不由自主地爱跟别的孩子相比,特别是爱跟比自己孩子强的孩子“攀比”。家长的意图是要激发自己孩子的进取心,但实际上,比来比去,会把孩子的自信心消磨掉。
《指南》明确指出,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每个幼儿在沿着相似进程发展的过程中,各自的发展速度和到达某一水平的时间不完全相同,有的早一些,有的则晚一些。早一些或晚一些都是正常的。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到达《指南》所呈现的发展“阶梯”,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不要揠苗助长。这就是以儿童为本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
今天的孩子们生活在一个开放的信息化时代,不仅生活水平和学习条件提高了,他们的性发育也大大提前了,他们的身边充满了性诱惑。然而,70%~80%的中学生缺乏对青春期性知识的正确了解,大多数青少年常常浏览成人网站,利用手机浏览色情图片。通过这种方式了解性知识,满足性好奇心以此填补缺失的性需要,是一定会有不良后果的。
案例一:大一男生小艾,性格内向,学习成绩偏下
自述:上了大学原本没有兴趣爱好的我更难和别人相处,感到更加孤独无聊。我把父母给的生活费节省下来,全部用于通宵泡录像厅。午夜零点过后,录像厅放的碟都是赤裸裸的黄片,为了寻求这种精神和肉体的刺激,我学会了逃课,学会了说谎,学会了好吃懒做,学会了不在乎自己的前途……
案例二:高一男生小文,学习优良
自述:父母从小到大管我很严格,我属于在老师同学眼里是好学生 ,亲戚邻居中的好孩子——但是我发展到买黄色光盘看。在学校里我表现优秀,拼命学习,放学后我又是一副嘴脸,总是制造机会从黄色光盘上寻找刺激,每当我看完都有犯罪感,很怕警察抓走我。我知道这样做是不对的,但欲罢不能,之后又痛不欲生。我是个典型的两面派,但是我实在支撑不下去了……
不仅仅是这两个案例的孩子选择了黄色影像光盘了解性知识,鲜活的案例举无胜举,给个人和家庭带来不和谐及不良后果。对性知识的渴求是青少年性心理发展的重要标志和内容,如果不能从正常的性教育渠道了解性知识,那么青春期的孩子们往往会急切地无选择地自己寻找关于性知识的答案,这是一种性补偿现象。由于青少年可以轻易接触到黄色出版物,通过看黄片和黄色书籍获得性知识成为青少年比较普遍的性补偿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