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姣艳 王欣
摘 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汉语学习,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因此得以快速发展,但对外汉语教学质量问题也日益突出。教育思想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作为中国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的《论语》对教育思想有着精辟的见解,因此,随着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我们不但要研究汉语本身的教学,还应该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料,将传统文化中的教育思想的精髓与当代对外汉语教学结合,促进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蓬勃发展。
关键词:教育思想;《论语》;对外汉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1-0306-02
近几年来,我国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发展迅速,教学质量问题日益显现。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值得我们关注与研究。教育思想主导着教学实践,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作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的《论语》体现了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的精华,古往今来,许多学者对其做了全面深入地研究,例如因材施教,温故知新,举一反三,有教无类等。这些深入人心的教学思想同样适用于对外汉语教学,对提高对外汉语教学质量,促进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启示。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学
《论语先进篇第十一》: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子路问孔子:“听到了一个道理就去实践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没有得到允许就去做呢?”冉有问孔子:“听到了一个道理就去实践吗?”孔子说:“听到了就去实践。”公西华说:“仲由(子路)问‘听到了一个道理就去实践吗?您说:‘有父兄在;冉求(冉有)问您‘听到了一个道理就去实践吗?您说:‘听到一个道理就行动吧。这使我感到迷惑,所以冒昧地来问您。”孔子说:“冉求(冉有)做事退缩,所以要促进他;仲由(子路)性格急躁,敢于作为,所以要使他谦退。”[1]189这一则体现了孔子的一个很重要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教师要培养出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人才,必须注意因材施教[2]。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掌握且很好地运用这个方法,就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孔子针对学生的不同性格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外汉语教学也应如此,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母语背景差异等,确定语言点精讲程度、教学方法以及难易程度[3],采取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学。比如,对不同国别的留学生的语音教学的重点是不同的,这取决于其产生的母语负迁移现象的差异。在对日本留学生的汉语语音教学中,应侧重听力和发音,因为日语本身的语音因素比汉语少得多,日语与汉语相同的同位语音音素极少,此外,日语社会的语言习惯是,一般不大声讲话,否则会被认为粗鲁没礼貌。所以很多日本人讲话时口部活动很小,嘴唇基本不动,造成了他们在学汉语时普遍存在听力较差、学发音较难的状况[4]15。而在对韩国留学生的汉语语音教学中,应侧重平翘舌音的区别,唇齿音f,声调等问题。很多韩国留学生常把f和p、h读错读混,如把“服务员”错读成“胡务员”。韩国语中没有声调,只有语调,而汉语中不仅有语调,也有声调,对韩国学生来说,学习声调困难很大。因此,教师在教授韩国留学生中文时,需要重点解决这些问题。在对以英语为母语学生的汉语语音教学中,应侧重声调和声母的教学。英语中没有声调,老师可以采用唱调的方式让学生唱出四声,声母教学则可采用近似音的导入方法,如:p近似于英语put中的p。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了解学生母语与汉语的区别,从而逐渐克服母语负迁移现象,发挥语言迁移的正面影响,提高教学质量。《论语雍也篇第六》也提到了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不同水平的个性化教学: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孔子说:“中等资质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中等资质以下的人,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1]96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学生汉语程度好与差的最大区别,在于会用和不会用。在词汇练习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水平给他们设置不同的问题:对初级水平的学生,问句应该指向明确,让学生在有限的空间内回答问题;对中高级水平的学生,问句可以开放一些,给学生一些空间自由发挥。如下面的练习是针对初级水平的学生的,需要练习的词语是“寄信、邮局、信封、贴、邮票”:教师:寄信去什么地方?学生:去邮局。教师:信写好了放在哪里?学生:放在信封里。教师:信封上要贴什么?学生:要贴邮票。下面的练习则针对中高级水平的学生,需要练习的词语是“演出、演员、精彩、鼓掌”:教师:你喜欢看什么演出?学生:我喜欢看晚会/演唱会……教师:你最近看的演出怎么样?学生:我最近看了一场很精彩的演出,演员很有名,一上场就有很多人鼓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调整问话,引导学生说出要练习的词语。
二、温故知新的引导教学
《论语为政篇第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而能有新的见解和体会,这样的人就可以当老师了。”[1]20温故知新同样适用于对外汉语教学。在对外汉语的语法教学中,很多语法项目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在学习一个新的语法项目之前,通过带动学生复习已经学过的相关语法项目引入新的语法项目,以旧带新,是一个很好的引入方法。汉语的补语类型很多,结果补语和可能补语、简单趋向补语和复合趋向补语都存在着有机的联系。教师应善于利用这些关系。例如在教可能补语之前,教师可以快速说一句话,然后问学生“听懂了吗?”,学生的回答可能是“没听懂。”教师进一步追问“为什么?”学生的回答可能是“太快了。”教师顺势总结:“没听懂,因为太快了,他没听懂,同学,你听得懂吗?”引导学生说出“我也听不懂”这个句子,教师适时把“听不/得懂”写在黑板上,引出当天的语法项目[4]253。在词汇教学中,可以用已经学过的旧词解释新学的词。如学习“迅速”一词。可以告诉学生意思是“很快(地)”。用旧词解释新词可以有效摆脱学生用母语翻译来理解词义的局限,并可以复习、巩固学过的词汇,通过启发让学生自己用学过的词语解释新词,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温故知新的引导教学既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更轻松简单,也可以提高教师教学效率。
三、举一反三的启发诱导式教育
《论语述而篇第七》: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有问题想问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想问却问不出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如果学生讲了一方面不能联想到其他方面,就不再教导他了。”[1]108孔子的启发式教育给对外汉语教学带来的启示是教师的讲解应具有启发性。在对外汉语语法课堂中,教师不能照本宣科,一味地把语法现象和规律灌输给学生,而应该利用认知规律和语法的共性,使其在理解的基础上感悟语法而不是死记硬背,启发诱导式教学能使学生举一反三,改善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以否定词“不”和“没”的教学为例。初级水平的外国学生经常是该用“不”的时候用“没”,该用“没”的时候用“不”。例如:把“我没有纸”说成“我不有纸”。把“从前我不知道北京有这么多人”说成“从前我不知道北京有这么多人”。“不”和“没”的句法位置完全一样,但从句法上无法解释什么时候用“不”,什么时候用“没”。教师必须把二者语义上的区别告诉学生,学生才能举一反三,不再犯类似的错误。“不”用来否定还没有发生的情况以及习惯的、经常的情况,而“没”用来否定已经发生的情况。句子中有表示过去的时间词语的时候用“没”。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动词如“知道”只能用“不”否定,而“有”这个字只能用“没”否定[4]223。
四、结语
在对外汉语教学事业蓬勃发展之际,我们不能忘了对外汉语教学最终的目的还是传播中国文化,而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我们应该学会继承,发扬,内化传统文化的精华。《论语》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一,其中的教育思想对如今的对外汉语教学仍有宝贵的借鉴意义。以上所总结的《论语》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要求我们深入地理解孔子的传统教育思想的精髓,并将其运用到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指导对外汉语教学。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应对亟待解决的对外汉语教学质量问题,完善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充实和丰富对外汉语教学,促进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同时也能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金海民.论语译注[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0.
[2]周健,彭小川,张军.汉语教学法研修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65-66.
[3]朱芳华.对外汉语教学难点问题研究与对策[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13.
[4]彭增安,陈光磊.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概论[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