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华平
[摘 要]教学中,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要通过关注备课环节、激发学习兴趣、改变学习方式、教予学生学习方法、致力学生发展五个方面,使以生为本教育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
[关键词]关注备课;激发兴趣;改变方式;教予方法;致力发展
2011《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而生本化阅读就是一种建构性的学习,是主动的、个性化的,是融合作与探究于一体的阅读。
一、关注备课环节是以生为本的起点
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以学生为本,备课时应首先考虑学生,其次才是教材和其他方面。于永正老师强调“隐性备课”,注重“备学生”“备学法”。备课时就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真实水平,了解他们的现实需要;就要把学生当作一个值得尊重的活生生的生命个体,而不是一个接受知识的容器。可以说,追求生本课堂在教师备课之始就应该做到心中有学生,备课过程中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心中对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都是以学生的原有水平、年龄特点为出发点。因为我们的所有教学活动,只有适合学生才有价值和意义。
根据预习单的提示,学生自己独立阅读和思考,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针对自己的疑惑想出解决办法,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在梳理后记录在预习卡上,还能事先去阅读跟文本相关的材料来辅助自己的学习。教师通过了解预习单,能更好地把握学情,及时调整教学预设中的策略、教学难点、媒体等,更有针对性地采取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方式启发点拨,或规范学生不准确的表达,或解答学生疑惑问题,或纠正学生错误理解,从而做到学生已经懂得的知识在课堂教学中不讲,学生不懂的要精讲、点拨到位,把教师“教”的思路和学生“学”的思路动态融合起来,真正做到以生为本。
二、激发学习兴趣是以生为本的基点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在学生的学习中,兴趣有着定向和动力作用,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基础。小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对新鲜事物非常感兴趣。所以在学习新课时,就应在导入这一环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在愉快的心理状态中进入新课教学。
如笔者在执教《秋天的雨》时,利用对对子引入教学:“如果我说太阳,可以对什么?大树、春风呢?如果我说春风阵阵呢?如果我说春风阵阵送温暖呢?(秋雨绵绵送清凉)是呀,秋天的雨真神奇,它会带给我们什么呢?”因为对对子的安排由易到难,而且和课文的内容紧密联系,所以学生兴趣盎然,对得津津有味。再如,笔者在执教散文《你一定会听见的》时,板书繁体字“聽”,再让学生说说从这个繁体字中获得了什么信息。学生畅所欲言后,再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到解释这个字的语句:人有耳朵,听八方,加上眼睛,观四方。用心听,用心看,用心想,构成了一个丰富奇妙的世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文本的欲望。
然而,由于孩子兴趣难以持久,所以,当教学进入重点难点问题时,教师还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设计有意义的教学活动,再次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笔者曾经看到过一个经典案例:一位教师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时,针对大多数学生小时候就看过这个故事的特点,采用了借课本表演来理解深化教材内容的教学方法。由于男生观察不仔细,描写能力相对较差,因此他设计的题目为“卖火柴的小男孩”。集体创作,各组由一男同学表演,允许合理想象,适当增添情节突出中心,然后大组评议:谁演得好,哪些地方演得好,为什么……结果这堂课生动极了,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培养了观察能力,他们描写的手法也大大提高。个别学生还加上了社会环境:添加一贵族夫人身着雍荣华贵的长皮大衣,牵着小狗,还喂狗香肠,以衬托卖火柴孩子的饥饿、寒冷和可怜,揭示社会的黑暗。
所以,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有效的课堂教学需要寻找和文本基调一致的兴趣点,营造儿童感兴趣的课堂教学气氛,寻找能调动学习兴趣的方式进行趣味教学。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卢姆所说的:“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
三、改变学习方式是以生为本的立足点
转变学生的语文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以往语文学习中单一、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从而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在语文学习中不断得到发展。“生本教育”的核心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此,改变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是“以生为本”的立足点。
(一)自主探究,发现中激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创设自主探究的学习环境。
比如,教师在教学《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这首诗歌时,在学生交流了课文内容“谁不能享受春天,为什么享受不到春天”以后,可这样引导:“孩子们,内容人人看得见,可形式对大多数人来说,却是个秘密。这首诗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秘密,你能发现吗?”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了诗歌的结构:分总;发现了作者的表达方法:反复、对比。然后趁热打铁,引导孩子质疑:为什么重复四次提到“这究竟是为什么”?作者使用对比的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本节课就围绕这两个问题展开教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为引导学生去发现,去质疑、解疑,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学习中来,激活学生思维及养成求知的兴趣,学习获得成效。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即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真真正正地相信每个学生,放手让他们自己学习,要相信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学好。承认学生之间存在差异,但是却坚信这种差异是一种可以开发的资源,相信只要提供必要的方法指导,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学好。
(二)巧妙合作,互补中提高
小组合作学习虽然是新课程理念下自主探究的有效学习方式,但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不一定每节课都要搞小组合作学习,也并非所有的教学任务都要通过小组活动才能完成。合作学习存在一个时机问题,即什么时候该用,什么时候不该用。
笔者在执教《新型玻璃》时,和学生共同学习了“夹丝网防盗玻璃”,并总结了学习的方法:自荐和推荐。然后运用方法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并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第一,明确小组成员的分工后,选一种你们最感兴趣的玻璃,把课文的相关段落读通读顺;第二,可以用自荐或推荐的方法向大家介绍;第三,准备回答同学们可能对你们提出的问题。其间,教师在各组内巡视,了解学情,适时点拨,将学生的合作引向深入。充分合作之后,小组四人上台汇报学习情况,教师围绕课文要落实的重点进行点拨,并对这一步的合作进行总结,以利于以后合作的有效开展。
在合作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使合作学习在课内互动,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在合作中碰撞,在互补中提高,从而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体会。
四、教予学习方法是以生为本的关键点
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并不是放任自流,而让学生有法可循,不是盲目地进行,而要有一定的学习方向,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以有效发挥。
(一)引导总结
小学语文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古人说:“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益无穷。”为此,作为教师,应该善于帮助学生归纳语文自身的规律,还要善于帮助学生归纳学习语文普遍性的一般方法。
比如在教学《晏子使楚》这篇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师可先让学生找出文中的四要素:时间——春秋末期;地点——楚国;人物——晏子和楚王;事件——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的尊严。然后让学生把它们合理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段完整通顺的语句,并让学生明白将这些内容按一定的顺序串联起来就概括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最后让学生总结概括方法:要素归纳法。
只有懂得总结方法,学生才会举一反三,活学活用。
(二)学会运用
当然,除了在学法指导上下功夫,授学生以渔,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用“渔”捕“鱼”。 “得其法者事半功倍,不得其法者事倍功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发展委员会编著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因此,我们从小就应该培养学生成为能运用学习方法,去主动地获取需要的知识,会学、善学的人。而不要成为只会被动地接受知识的“死读书”“读死书”的人。
如《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在教学中,教师应先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提问:哪个关键词写出了“我”的感受?然后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春风拂面”体会,联系上下文:叶老怎样的批改让“我”有春风拂面的感觉呢?抓住关键语句体会。最后引入资料:叶老身兼数职,却一丝不苟地给学生批改习作的相关内容。学懂了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师再引导学生总结学习的方法:抓关键词、联系上下文、资料链接。再运用这些方法让学生自主地理解其他含义深刻的句子。这样不仅有效地落实了本课的教学重点,而且主动学习的过程是有效的。
实践证明: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运用方法自主学习,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学生的思维,有利于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产生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究意识,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五、致力于学生发展是以生为本的生长点
我们常说“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但常常是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满堂讲,生怕浪费一点教学时间。到了高段,学生若还是在教师这种“天衣无缝”的设计中行走,便会失去学习兴趣,语文的能力也将越来越差,课堂越来越呆板和沉闷。
比如笔者在教学《拉萨古城》这一课时,因为它是第一单元“走进西部”主题的补充学习篇目。作为这样的略读课文,笔者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搜集运用资料、询问查找等方式解决课文中的疑难问题。然后通过展示和交流,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学习方法。这样的学习方式可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搜集利用资料的能力以及同学间的合作探究能力。如果能够长此这样坚持下去,学生语文学习的综合能力一定有一个质的飞跃。以下是三位学生的展示实录:
生1:在读课文的时候,我们不理解“它是一道宗教的江,是一条生活的河”。后来我们小组通过讨论,运用联系下文的方法弄明白了。请同学们看下文的这句话:“人们的诵经声和讨价还价的嘈杂声混在一起,香炉中吐出的桑烟香味与外国香水的气味混在一起,古老质朴的藏戏唱腔与节奏激烈的迪斯科乐曲混在一起……”同学们思考一下: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是一道宗教的江,哪些地方又可以看出是一条生活的河呢?
生2:刚开始读课文的时候,我们对于大昭寺建筑上装饰的东西很陌生,于是我们上网查看了一些图片,马上就明白了(出示学生制作的文稿)这是寺顶上耀眼的金顶,这是鎏金的胜利宝殿,这是展翅欲飞的香香鸟,这是安详的法轮双鹿,这是龇牙咧嘴的鳄鱼头,你看,那深褐色的就是“边贝”墙……
生3:课文写道:“整座拉萨古城,像一支正要启航的漂亮而庞大的舰队,布达拉宫则是无与伦比的旗舰。”我们先弄明白“旗舰”的意思,通过查询,知道了“旗舰”其实指的就是指挥舰,多指海军舰队司令所在的军舰,因此通常挂有司令旗。所以它在整个舰队里起着领头的作用。在这句话中,作者把整个拉萨古城比作舰队,把布达拉宫比作旗舰,可见布达拉宫在拉萨古城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同学们,我搜集了几张图片,请大家欣赏一下:这就是布达拉宫,我们可以看到,布达拉宫高高地耸立在拉萨的最高处,看起来非常雄伟。而且我通过查阅知道了布达拉宫是整个拉萨,也是整个西藏最雄伟的建筑,是西藏地区政治、宗教、文化的发展中心。
从这节课的教学中,笔者深深地领悟到:只有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空间的教学,只有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的教学,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只要给学生腾出时间和空间,他们会带给我们巨大的惊喜。所以,教师要让语文真正成为师生精神享受的跳跃着灵动旋律的和谐家园。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本,处处为学生着想,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热情高涨地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学习知识,巩固知识,拓展知识,才能不断独立,不断自主地学习新知。也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才能不断提高教学效率。在“生本课堂”中,学生不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只要师生共同努力,就能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获取知识、增长能力的殿堂。
责任编辑 满令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