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辉 邱传勇
一、农村中职学校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一)21世纪,我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新发展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模式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职业教育已经明显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在借鉴国内外校企合作模式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从我国国情出发,寻求新形势下学校与企业合作的有效运行机制,是职业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2005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已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职业学校要进一步提高认识,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努力做好职业学校试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工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服务。教育部要求各地要积极推进职业学校实行工学结合,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实现学生免费或低费接受职业教育,作为今后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长远目标。
这些年来,许多地方、学校和企业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精神,积极探索和实践“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探索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二)我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2005—2007年,我校挂靠玉林、广东等地方的一些中等职业学校,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尝试,创造并积累了一些“半工半读”的宝贵经验。
但是,由于是与其他学校联办“半工半读班”,自身经验不足又缺乏自主权,所以在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实践中遇到许多问题和困难:一是用什么样的“工”“学”结合形式才能更好地进行工学交替,使学生保证充足的学习时间,而不仅仅是脱离学习的工作。二是在组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教学改革,还有招生、学籍、教学及有关的学校管理制度改革等。三是如何在企业做好学生顶岗实习的管理工作,如何完善企业单位的实习工作机制等。
针对上述问题,2008年我校开始独立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的研究和实践,旨在探索新形势下适合我校开展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有效实现形式,探索适应“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和德育管理制度,探索校企合作持续发展机制,形成适合我校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长久生命力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推动我县职业教育健康、有序、快速发展,为我县的经济腾飞和社会和谐提供强有力的知识和技术支撑。
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运行机制的探索
(一)制定教改项目实施方案,组建科研队伍
我校教改课题组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教改项目研究工作十分重视,把它作为学校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参与实践研究,成立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改项目研究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组,领导小组由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任组长兼教改项目主持人,领导小组成员由参与教改项目的学校中层领导担任;项目组组员由班主任和实习指导老师等骨干教师组成。
(二)对农村中职学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广泛调查论证,初步确定我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方案
2008年1至6月,教改项目组成员走访了多所中等职业学校和相关企业,以座谈会、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学校和企业如何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工作,使用怎样的办学模式,“工”与“读”如何安排时间,如何实施教学计划,使用什么教材,如何开展校企合作,如何实施实习管理等等。初步确定我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方案,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实质是一部分时间在企业实习,一部分时间在学校学习;这两种场所和两种活动之间不是截然分开的,而应该是“学中有工,工中有学”。工学交替根据工读时间的安排的不同有多种形式,究竟采用什么形式,决定的因素很多,如企业要求,学校规模,课程设置,师资设备等,但一定要综合考虑,保证科学。我校按照立足学生提高、着眼学校发展、适应市场需求、便于组织实施的原则,在调研市场、分析校情、调整课程的基础上,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三)在实践中形成具有农村中职学校特色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机制。
2008年7月至今,我校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并在探索和实践中形成具有农村中职学校特色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机制。
三、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育人效果与长效机制
经过四年多的实践研究表明,我校实施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取得良好办学效益和育人效果,赢得了学生的信赖、家长的信任、企业的认同、社会的认可。
(一)增加了学生对行业和社会的认识
通过实习接触社会,使学生们认识到行业是社会分工的一部分,今天我为别人服务,明天我又会享受到更多的人为我服务,只是表现方式有所不同。在实习中,接触形形色色的人、实实在在的事,使学生们分清社会中的真假、善恶、美丑,并正确看待这种现象,为今后步入社会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增强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学生从最开始上岗前无从下手,上岗初笨手笨脚,到上岗中的得心应手、统筹安排、熟练操作,可以说有了质的飞跃。另外,学生的管理能力、交际、协调和应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也有了明显提高。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技能比赛和科技创新活动,成绩优异。在2010、2011年全区中职学生技能大赛上,我校参加汽车运用与维修项目比赛的学生全部获奖,其中四项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一项三等奖;2011年3月我校组队参加2011年自治区科技创新大赛,我校学生夺得高中组二等奖。
(三)增加了学生收入,缓解了贫困家庭的经济负担
根据学校与企业签订的实习协议,在顶岗实习期间,企业发给实习生1500—2500元的月工资,另外还有工作补贴、奖金等。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大部分学生务工实习四个月的纯收入足够一年的学费和半年多的生活费,基本上能做到依靠自身的劳动收入解决学习费用,完成中职学业。
(四)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提供了通过参加实际工作来考察自己能力的机会,也为他们提供了提高自己环境适应能力的机会;学生们能在真实企业中接受职业指导、经受职业训练,了解到与自己今后职业有关的各种信息,开阔了知识面,扩大了眼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四年来,我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1000多名毕业生,取得“双证书”的占96%,初次就业率达98%。其中汽车运用与维修、电子技术应用、计算机应用、文秘、旅游服务与管理等专业的毕业生更是受到众多企业的青睐。
(五)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近四年来,我校由于实行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学校招生人数连年增加,每年招生1000多人。而且,学生的巩固率达到85%以上。
(六)探索并总结出适应我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管理制度
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技能型人才培养教学模式探索中,我校大力推行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学期互补设计、课时科学安排、课程优化组合,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方式的创新等方式,提高“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学生的教学质量,并形成农村中职学校特色的教学管理制度。
(七)总结出适应我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德育管理制度
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中我校形成科学有效的德育管理制度,确保在校教育与实习教育一体化,做到引导认识到位、跟踪管理到位、扶助保障到位、理财教育到位和心理疏导到位,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经过实践探索证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是现代职业教育的一种学习制度,它体现了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本质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造就高素质劳动者的根本途径;是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实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人才的重要模式;是帮助农村中职学校学生特别是贫困家庭中职生完成学业和成长就业的有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