锋晖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思想品德课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等。为实现这一目标,思想品德课教师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这里主要探讨了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研究性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综合实践活动法,为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新课改
当前,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初中思想品德课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贴近实际,结合现实生活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思想品德教育,特别是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进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教育等,从而全面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现今社会,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应当以新课程改革理念为指导,积极投身教育教学实践,不断创新,既要联系社会实际,又要联系学生思想实际,探寻适合时代特点的教育教学方法,努力提升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注意力和兴趣。因此,在思想品德课授课的过程中,运用不同类型的教学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是运用教学实例作为教材,培训者与学习者通过了解、分析、研究、评价教学实例,掌握教学的原理、规律。在西方,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已经发展得很成熟且很充分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其程序一般是“引入案例—案例讨论—案例总结。”现如今,初中思想品德课的课本内容精炼,但蕴含了很多生活中的常识和道理,所以在给学生上课时,精心选择对学生有意义的、与他们的经验相关,使学生觉得重要和有趣,具有较强实用性、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案例。通过学生自己分析、研究、讨论、总结案例,让他们充分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的深刻内涵及原理和规律。例如,在给学生讲授法律基础知识时,可以结合时下生活中发生的真实案例,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广泛关注和兴趣,同时也能切身感受到教学的意义和原理。
二、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中更多使用的是角色扮演法,即让学生担当课本中的某一角色进行表演,由于学生自己进入、扮演角色,课文中的角色不再是在书本上,而是自己或自己班集体中的同学,这样,学生对课文中的角色必然产生亲切感,很自然地加深了内心体验。例如,在给学生讲授“高尚道德品质”一课内容时,为学生创设以下情景:“假如你是一名医生,一天在医院门口看到一位衣衫褴褛、病入膏肓的老大娘,你该怎么办呢?如果你及时救治了她并为她垫付了医疗费,可第二天、第三天……依然有同样情形的老人在你面前,你是救还是不救呢?”让学生在这样的情景下去扮演、感受和体会主人公的心情,从而能真正体会到高尚道德品质的形成不仅仅是理论上了解和掌握,更多的是体现在实际生活中的行动中。
三、研究性教学法
研究性教学是教师指导学生从自然、社会和日常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与学科相关的专题研究,使学生在独立的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的研究学习过程中,吸收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获得新颖的经验和表现具有个性特征的行为,从而提升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一种教与学互动的实践活动。它的指导思想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觉、主动地了解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内部的必然联系,从中找出规律,提炼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无形之中,使学生的自主能力、主体地位都得到了加强。
研究性教学的载体与核心是问题,学习活动是围绕问题展开的。从教学的角度讲,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精心考量,提出难度适当的问题。同时,要求学生在查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对于同一问题,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提出不同的看法,以供大家探讨和研究。
除此之外,初中思想品德教材绝大多数都来源于生活,所以很多知识都可以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去体会、感悟,由学生自己探究的知识既容易理解又记得牢。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也真正认识到自己主动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四、讨论式教学法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的名言,现在有言道:“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也充分说明了人多力量大,人多智慧广的道理,所以教师今天在大力进行课程改革的时候,提倡“自主、合作、讨论、探究”的教学方式,“讨论”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
在课堂上,让学生自由交流和讨论,使学生的思维相互碰撞,努力撞击出创新思维的火花。让学生对所关注的问题以及普遍存在的模糊认识进行讨论,在合作学习中大胆质疑、解疑。讨论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可以同桌互帮、四人小组研讨、全班辩论等,为学生充分表现、合作、竞争搭建舞台,使教师指导和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传授知识和解决问题相结合,单一性思考和求异性思维相结合。
此外,讨论的问题不同于一般的问答题,它需要我们在研究学生道德认知水平、生活水平,教学研究的基础上精心设计。讨论题目不仅要使大多数学生都能够理解和接受,而且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要使学生有话可说,且难易要适度,具有针对性、导向性和新颖性。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又深化了他们对理论知识的认识,这要比教师笼统地讲,学生机械地听的课堂教学效果好得多。
五、综合实践活动法
综合实践活动法尤其注重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方式,转变学生那种单一的以知识传授为基本方式、以知识结果的获得为直接目的的学习活动,强调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如,探究、调查、访问、考察、操作、服务、劳动实践和技术实践等。因而,综合实践活动注重学生对实际活动过程的亲历和体验,它是一种实践性学习方法。如果学习活动能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学生就更容易在学习中体会快乐、感受成就,也就更容易培养社会实践能力,让学生形成有益于社会和个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综上所述,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必须认识到思想品德课的普遍性、关联性、实践性、教育性的特点,根据这些特点,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着力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实施“课堂教学素质化”,不断努力探索思想品德课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孟凡丽.现代教育理论:理念与应用[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7.
[2]黄亚平,陈小鸿.研究性教学:理论与实践[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2).
[3]吕世虎.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研究[M].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 新疆师范大学法经学院)